略谈“economics”仅译为“经济学”之不当
中国人民大学 周 诚
英文的“economics”一词,译成中文应当是什么?人们往往不假思索便译成“经济学”,而正是这种译法,往往词不达意,甚至使人有小题大做、不伦不类、不着边际之感。
例如,萧琛等先生翻译的萨氏《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学”“组织经济学”“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学”“关于歧视的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保护主义经济学”等等,从其具体内容、前后文关系等等方面来看,都不是谈的“经济学”而是相关的局部经济问题,即农业经济问题、环境经济问题等等。而且,从该书的整个体系来看,也不可能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之中,再夹杂若干具体经济学。从而,笔者认为,该书中的上述“经济学”都以改为“经济问题”为当。
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则应当分别意译为“经济理论”“经济”“经济状况”等。例如“pure economics”词组,显然不应硬译成“纯粹经济学”,而应当译为“纯经济理论”;“planned economics”则应译为“计划经济”,“disequilibrium economics”译为“不均衡经济”等等。“economics of underdevelopement”一词,则应视情况分别译为“不发达经济学”“不发达经济状况”等。而“economics of large scale production”这一词组,如果硬译为“大规模生产经济学”,会有不知所云之感,若译成“大规模生产(经济)理论”则较为贴近。
总之,“economics”一词,简单地、千篇一律地译为“经济学”,肯定是不恰当的。在笔者手头的几部英汉、英英普通词典中对“economics”的诠释,除了“经济学”之外,还有“经济”“经济状况(情况)”“经济意义”等,而英汉经济学词典的诠释则增加了“经济理论”这一义项。至于在某些情况下将其译为“经济问题”则是笔者的管见;换言之,笔者对于“economics”一词所增加的中文义项为“经济问题”。
不管三七二十一,把“economics”一律译成“经济学”似乎已约定成俗,反过来又使得一些人,把在中文中应当使用“经济”“经济问题”“经济理论”等等之处,一律使用“经济学”,即形成“误译反向效应”。例如,周其仁先生的一段话最有代表性:“不论‘农地增值归公’多么振振有词,其背后的经济学却是错误的。这种经济学认为,世间各种资源的市价是由其成本决定的。”很显然,从文理上来看,这里所说的“经济学”实际上是“经济理论”之误!按照原文,读起来必然感到不合逻辑而无比别扭,如果把其中的“经济学”一律替换为“经济理论”便顺理成章了。令人遗恨的是,这种用法并不是个别的,而是相当普遍的。不过,这样使用“经济学”一词者,多半是读过英文原著的,或者是读过原著中译本而未加认真辨别的——然而,让一般读者去辨别译文当否,谈何容易!从而,英文的译者、懂得英文的中文作者,应当慎译、慎用“经济学”一词,以免误导读者。
在这里顺便谈谈英文的“ development rights”的中译。当涉及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时,应当使用“开发权”这一中译。而目前几乎毫无例外地译为“发展权”,笔者认为根本不妥。因为,英文“development”一词,主要具有中文的发展、开发、展开、发达等四个含义。按照惯例,中文的“发展”一词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变化;而“开发”一词则是指对于资源的利用或进一步利用。从而,这一误译完全是由对于不同的中文词组的确切含义未搞清楚所致。
总而言之,欲求英译中的确切,外来词使用的恰当,一方面要认真推敲英文原意,另方面则要认真推敲中文含义,方能真正做到“信、达、雅”——符合原义、词可达意、文字优美。真正达到这一境地,当然并非易事,非下苦功夫不可。
笔者不避班门弄斧之嫌,妄谈英译中之道,尚望高明人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