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是雄才大略的领袖人物。不同的是,毛泽东得到了江山,蒋介石却得而复失。毛泽东得到的江山,缺了台湾一角,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蒋介石当然不甘退居台湾一角,矢志要光复大陆,重得江山。这是两位领袖人物的宿命。他们造就了历史,历史也造就了他们。
毛泽东大气蓬勃地将蒋介石追杀到台湾,但终因海峡阻碍,未遂解放全中国之志。到了打完朝鲜战争之后,再鼓起勇气和力量来解放台湾,要打的已经不仅仅是蒋介石了,而是要面对掌握着制海权、制空权的美军了。毛泽东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那是出于战略上藐视敌人,美国实际上是一只真老虎,面对实际的毛泽东开始考虑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向世界透露这一信息是195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在23日对亚非政府首脑演讲时说:对于台湾问题,也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去解决,我们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接着在5月31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周恩来又说:“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与蒋介石有着深仇大恨的毛泽东,也已经冷静下来,“三十六计,和为上策”,表示“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
用和平的方式,既是出于无奈,也是出于谋略和智慧。
谋求国共再度和平谈判,中共可谓情切切,意绵绵。毛泽东与周恩来审时度势,看出美国与台湾之间存在着矛盾,美国有秘密倒蒋的计划和行动,美国有分裂中国的意图。和平谈判的可能性显而易见:比如,国共有过两次合作,有着和平谈判的基础;比如,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整体性搬迁到台湾,要员们存在着回归大陆的心理;比如,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因被俘或起义留在大陆,和谈合作心情迫切,愿意出面说话做工作;比如,参与过国共合作的国共两党共同的朋友,有调停合作的热情。情势所致,中共发起了和谈的攻势,谋求国共第三次合作,秘密行动也随之展开。
1956年的春,在周恩来的具体操作下,安排章士钊打通与台湾的关系。于中共中央的名义,专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主张国共谈判,提出了两岸统一的4条具体办法:第一,除外交由中央统管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第二,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有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信的结尾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希望蒋介石能在祖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
章士钊带着信到香港,找到了许孝炎。许孝炎是国民党驻香港的宣传负责人,主持着台湾在香港的《香港时报》。许孝炎知道事情重大,立即飞往台北,直接到总统府将信交给了蒋介石,并详尽报告了与章士钊会谈的情况。蒋介石听完报告后,拆开信默默看了几遍,未作任何表示。
在章士钊穿针引线的时候,另有一个神秘的人从香港来到北京,这个人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是浙江浦江县蒋畈村人,是一位记者、作家、学者,一生著作多达4000多万字。曹聚仁虽是做学问的,但与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有着深厚的交情。邵力子在上海主编《国民日报》时,曹聚仁为副刊《觉悟》撰稿,结下深厚友情。抗日战争时期,曹聚仁采访过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领导人。蒋经国在赣南时,邀曹聚仁主编过《正气日报》,两人有过密切交往,后来曹聚仁还写过一本《蒋经国论》。大陆解放时,曹聚仁不愿去台湾,又不愿留大陆,移居香港为报纸写稿做编辑。曹聚仁与邵力子一直保持着通信。邵力子知道曹聚仁与蒋经国的关系,向周恩来建议邀请曹聚仁到北京,试图架起北京与蒋经国的桥梁。
曹聚仁以新加坡工商考察团随团特派记者的名义,于1956年7月1日飞抵北京,邵力子到机场迎接。7月16日晚,周恩来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陈毅、邵力子、张治中作陪。周恩来对曹聚仁说:“国共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量,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接见曹聚仁时,谈到国共合作说了准备再次与蒋介石握手的想法。毛泽东说,“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和想法,增强了曹聚仁促进国共和谈的信心。
回香港后,曹聚仁即将与中共领导人接触的情况,报告了台湾方面。不久,台湾要曹聚仁再次前往大陆,到江西庐山和浙江奉化的溪口看看,尤其看看溪口蒋氏祖坟是否完好。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陆,由中央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徐淡庐陪同,游览了江西庐山和浙江奉化溪口镇。曹聚仁察看了蒋母的墓园,代表蒋氏父子扫了墓,并敬香烧纸。观看了蒋介石寓居过的丰镐房和蒋经国住过的文昌阁,所到之处都拍了照片。
曹聚仁将大陆之行的报告及溪口照片,寄给了蒋经国和台湾有关方面。后又写信回答了蒋氏父子提出的问题,谈了自己对国共重开和谈的看法。
蒋介石要曹聚仁看庐山与溪口,许是出于对大陆和谈合作诚意的试探和回应。中共信中说的“墓庐依然”,蒋介石是半信半疑的。如果说国共能够再度合作,蒋介石能够定居庐山,也许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
蒋介石要曹聚仁察看庐山和溪口的同时,将许孝炎召回台北。在总统府,蒋介石与许孝炎密谈许久。蒋介石说:“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针对中国发动的和平统一攻势,决定派人到北平一行,实际了解一下中国的真实意图。至于人选不拟自台湾派出,而在海外选择。”
蒋介石让许孝炎推荐人选。许孝炎考虑后提出三个人,蒋介石权衡后选中了宋宜山。宋宜山是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党务学校,后被派赴英国留学,回国后长期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跟随蒋介石20多年。国民党撤退台湾时,宋宜山担任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人事处长,当时是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台湾立法委员,在香港工作。同时宋宜山是宋希濂的胞兄,宋希濂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宋宜山以探亲的名义前往北京,可以掩人耳目。宋宜山在程思远的帮助下,于1957年的4月从深圳罗湖桥入境,从广州乘火车到北京探亲。
周恩来在著名的东兴楼饭店会见了宋宜山。宋宜山直言:台湾派他来的目的,是了解中共关于和谈的意向。周恩来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就说,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们曾在一个屋里开会,共一个大锅吃饭。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当谈到宋希濂时,周恩来说了宋希濂是抗日名将,说了今年是宋希濂50岁生日,让宋宜山看看弟弟。
接下来,宋宜山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面谈,协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具体问题。李维汉提出的意见还是4条,不过比信中更加明了。第一,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第二,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第三,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国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府的领导;第四,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这4条意见合情合理,底线清楚。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蒋介石未召到台湾当面汇报,而是要书面报告。宋宜山立即写了一份15000字的报告,交给许孝炎转呈蒋介石。报告的结尾,宋宜山赞扬大陆政通人和,人民与中共实为鱼水相依,使蒋介石看了大为不悦,怀疑宋宜山被赤化了。随后下令宋宜山继续留港,不必回台,免得影响他人。
蒋介石最怕中共的赤化,因为吃过赤化的许多苦头。这次国共和谈合作,与前两次不同,是国民党处于下风,蒋介石更怕中了中共的统战阴谋。再说,对于争斗双方的和谈,无疑是败者为乞。要蒋介石作为台湾自治区的领导,要美军撤离台湾海峡,蒋介石能受得了吗?国共双方的领袖,想的都是一党执掌中国,都想当独一无二的领袖,合作统一谈何容易?
中共虽说和谈合作不是招降,但总难走出招降的阴影,蒋介石担心和谈统一后,国民党势力被削弱消灭,蒋氏的地位一落千丈。蒋介石久思难定。随后大陆掀起了反右派斗争,蒋介石疑虑大增,以国共谈判时机不成熟为由,中止了进一步的接触。可见蒋介石反攻大陆出于信念,和谈统一缺乏信心。
国家统一是民族大义,这一点毛泽东与蒋介石有共识。
武力统一不了,和谈总在召唤。到了1965年的夏天,国民党的二号人物李宗仁从海外回到大陆,受到中共领导的热烈欢迎。这件事对蒋介石触动很大,蒋氏父子主动为和谈秘密行动起来。
曹聚仁这条线虽然停止了行动,但双方都没有撒手。在台湾方面,负责联络工作的是王济慈,经常来往香港与台湾。王济慈是蒋经国赣南新政时的亲信,与曹聚仁也十分熟悉。王济慈将蒋经国近期要到香港的事通知了曹聚仁,并说要接他到台湾商量要事。曹聚仁料定是国共和谈的事,便急忙兴冲冲地飞到北京,与中共领导人商讨了和谈大纲,然后匆匆返回香港,等候蒋经国的到来。
蒋经国到了香港后,不方便上岸。王济慈上门通知了曹聚仁,一起到码头登上小快艇驶向海上的大轮船。上了轮船,曹聚仁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蒋经国,寒暄后便关起舱门密谈。蒋经国说,台湾想和北京谈判,想知道北京的具体意向。曹聚仁谈了北京的意向,蒋经国也给曹聚仁谈了蒋介石的想法,然后一起去见蒋介石面谈。
到台湾的第3天,蒋介石在台中的官邸,极其秘密地会见了曹聚仁。会见时,只有蒋经国在场。曹聚仁先说了北京方面的条件,然后逐条磋商讨论,最后达成6项主要内容:第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作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第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第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第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4个师,其中1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3个师驻台湾;第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第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条件谈妥后,曹聚仁立即返回香港,将商谈情况及6项条件报告北京。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国共和谈有了眉目之际,大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运动的风浪波及台湾,蒋介石见状改变了主意,重开和谈又一次搁浅。
之后,到了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毛泽东与周恩来又急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曹聚仁于1972年7月2日因癌症病逝,92岁高龄的章士钊要求再度赴港。章士钊因腿摔伤骨折,只能靠轮椅代步。毛泽东决定派专机,于1973年5月25日送章士钊赴港,周恩来亲自到机场送行。章士钊毕竟年事已高,加之到香港后活动频繁,加之气候不适,不到一个月便一病不起。7月1日,章士钊在香港去世。
到了1975年,毛泽东与蒋介石都到了生命的最后岁月。这年蒋介石已经88岁,毛泽东82岁。两位伟人都受着疾病的折磨,却总想给历史有个交待,在生前完成祖国的统一。蒋介石知道毛泽东曾在两年前派章士钊赴港,为了国共重开和谈,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内心受到震撼。
1974年元旦,国共有过一次军事上的默契。事情起因是,南越军舰闯入西沙。蒋介石当即指示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并说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中国与南越开战后,西沙海军要求增兵,毛泽东同意后并要求不像以往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而是直接走。中共的4艘导弹护卫舰,准备通过东引岛一侧,蒋介石接到报告后说:西沙战事紧哪!于是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解放军舰艇顺利通过。
春节期间,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受了蒋介石重开国共和谈的秘密使命。陈立夫曾成功地主持过国共重庆会谈,经秘密渠道向毛泽东发了访问台湾的邀请。毛泽东接到信息后,告诉复出后担任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可以代表他去台湾访问。陈立夫眼看蒋介石来日不多了,还没等中共回音,就急不可耐地在香港的报纸发表了《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公开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
不幸的是,蒋介石走到了生命的终点。4月5日清明节那天傍晚,蒋介石陷于昏迷,子夜前逝世。
蒋介石安厝于台北桃园县慈湖。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放于黑色大理石石棺中,等待台湾与大陆统一后,迁往南京钟山南麓的墓地。
来年的9月9日,毛泽东也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