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信转型:从企业老板到演讲专家
与他面对,面容白皙,目光睿智,风度儒雅的形象使你不由把他做为一位道德可范,著作等身的教授,学者。而他开口,亲切的语气,清晰的思路,机敏的反应,强大的亲和力,会使你马上领略到一位优秀演讲家的气质。而他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广博的爱心,哲人般的洞察力和风度,往往在你听到他的演讲结束后许久,才会在你的心底回味激荡,越品越浓。
他就是著名的成功学演讲大师,心态行为专家,被誉为“塑心”妙手的李志信。目前他还是山东红太阳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慧航咨询公司高级顾问,济南勇胜传媒高级顾问。
决然辞职下海
李志信先生出生在山东潍坊市的一个贫寒农家,自幼诚实勤劳的父母就教诲他,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而当时农村孩子能走出来的出路只有两条:参军和考学。 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卫生学校,来到了省城济南就读。毕业时,他被分配到省机关工作。然而,如同绝大多数富有激情,不安现状的年轻人一样,不久他就困惑地发现,刻板,严肃的机关环境不适合他。他要打造一片自己的天地!
九十年代初,“下海”这个词激励了无数年轻人,虽然也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但是也呛了更多的海水,使他们败下阵来。李志信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停薪留职申请被批准后半年,和他一起从机关出来的几个人,共同交了这笔沉重的“学费”----生意赔得一塌糊涂。所不同的是,别人激流勇退,全都上了“岸”----回单位上班。而他,拒绝了所有好心的忠告,把第二份“停薪留职”申请交了上去。这时候,他已经一文不名。
一切从零开始
初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打垮李志信,他坚信跌倒之后再站起来会比原来更坚强。窘境中的他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基础,他选择了最苦最累的职业——老年人保姆。并且,做得一丝不苟。一天工作结束回到住所,他还要记笔记,反思生意失败的原因。就这样,在这间狭小的斗室里,他记下了厚厚的几本日记,并且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3个月后,拿着雇主的薪酬离开时,主人一句感慨的赠言让他至今回味:“我从来没见过把保姆工作做得如此完美,如此尽责的人。小事不苟,大事必成!”“小事不苟”其实一直是李志信生活、工作的严格信条,在后来的讲师生涯中,他把这句话的精髓发扬光大,成了他“塑心”理论的一部分。
在这之后,他又经营过服装生意。长期奔走于批发商和消费者之间,虽然这段经历没有让他取得成功,可是却让他更加深了对市场的认知,对经销者和消费者的心理规律也有了深刻的思悟。
创造市场奇迹
1995年,李志信第一次认识了“505神功元气带”。凭着敏锐的眼光,他一下认准了这条小小的带子上蕴藏的商机。放下手上所有的工作,带上所有的积蓄,他踏上火车,来到了陕西咸阳的厂家。然而厂家销售科长的一句话让他的心一下凉了半截:“我们在济南已经有了总经销商,不会再通过其他渠道!”
在反复商谈未果的情况下,李志信来到餐厅吃饭。他只买了两个馒头,就着带来的咸菜下饭。这和周围的采购员丰盛餐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劳顿至极的他刚吃完饭就困得趴在桌上睡着了。正巧,一个厂长来到餐厅,看到这个情景,不由问道:“这人是谁?”销售科长说:“这是个济南来的个体户,我们已经有了总经销商,所以不能给他货。” 该厂家点点头,进去了。
等到招待完客人又出来的时候,发现李志信还没走,就问:“他怎么不走?”销售科长说:“他说了,拿不走货,誓不回去。”厂长沉吟了一下:“他要的货也不多,不会对代理商造成冲击,给他吧。”就这样,李志信用所有的资金买回了50条“505神功元气带”。
但是,销售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他的批发价比总经销商那里低了一大截(因为他是现款提货),可是并没有多少商家敢于放心大胆从一个“个体户”手里进货。他不甘心,一天到晚跑商家店铺。到了之后,他并不急于游说推销,而是积极主动地给商家店主们干闲活。看到有什么卫生要打扫,他不声不响地去做了;有什么东西要整理,他比店员更熟练地整理好。诚恳而不做作的行动,渐渐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和信任。
一家药店负责人李经理试探着进了第一批货----5条“505神功元气带”。而交货那天,不巧遇上罕见的大雨,李经理觉得这种天气,李志信肯定不能及时送货了。谁知不一会儿,就见他蹬着自行车,冒雨把货送来了。
望着淋得象落汤鸡一样的李志信,和他手中被雨衣包裹得严丝合缝的产品,李经理感动了。他说:“我一定要帮你!”以后,这家药店就全部从他这里拿货了。这个突破口一开,其他犹豫的商家药店纷纷而来。他被包围了!产品销量直线上升。平均每周卖50箱产品。个人销售业绩跃为全国第一。
“505”保健产品销售的成功,使李志信的事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短短几年内,他先后代理了“周林频谱仪”、“康尔寿减肥茶”、“白领减肥冲剂”,并都创造了全国代理商业绩第一的佳绩。他的成功象传奇一样被业内人传颂。
转型:从商人到杰出演讲师
正当李志信的事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件小事情竟使他深受触动,从而引发了他事业重心的大转移。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他每天回家途经的街角,出现了一位看上去身体健康、精神很好的壮年“乞讨者”。怜悯心特强的李志信被他面前“告示”上所说的“遭遇”打动了,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一张百元钞票给了那人。看着那个一米七几的汉子感激涕零的样子,他若有所思。
第二天,第三天......他看到那人仍在那条街上向行人“推销”他的“不幸”,可是没有更多的人掏出大钞来施舍他。一天,李志信终于忍不住了,他走到那个那人面前,和他攀谈起来。“家中真的难以生活了吗?是真的呀。如果我现在资助你一些钱,你准备拿来做什么?”
“我会拿着它做路费,去深圳或海南,听说那里的人很富,钱要好讨的多。”李志信震惊了!他从这里看到一个人的心态潦倒到什么程度:“你的身体很健康呀。没有什么疾病吧?没有。那你可以劳动吗?可以。可是,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乞讨呢?你不觉得这样很屈辱吗?你知道你最缺少的是什么吗?不是钱!是勇气!是生活的动力!来,我来给你最需要的东西!”
他不顾头顶的烈日,站在那里对着那人侃侃而谈。那个异乡汉子一开始还很抵触,可是他很快被李志信真诚的话语和生动的道理打动了,禁不住频频地点头称是。这时,他们身边不知不觉中围起了厚厚一堵人墙。李志信的话讲完,那人沉默了,良久,他吐出几个字:“大哥,我听你的!我再出来做这事,就对不起你!”说罢,拿起自己的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群中竟自动爆发出一阵喝采声和掌声。人们都被他精彩的演讲折服了!李志信看到了“医”心的巨大成效,也看到了语言艺术产生的能量。
事后,李志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现代人有太多的困惑、压力、痛苦、 尴尬,这种种思想症结绝不是用金钱或物质可以解决的。有很多人为目前微小的困境所惑,陷入绝望和失落中,看不到前景的光明和希望。
俗语说:“哀莫大于心死!”要想拯救这些人的生活,脱离困境,最重要的就是先唤醒他们的心灵,可是怎么才能唤醒这些沉睡的心灵呢?更有众多刚刚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面对寻职失败的挫折,面对怀才不遇的窘困,他们失落,绝望,甚至会产生对社会的怨愤和对立。怎么来重建他们的自信,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呢?这不但是一部分同学和家庭的难题,更是社会和有识有士应该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李志信为此苦苦思索着。
不久,他出差来到河南洛阳。利用空暇时间,他到白马寺寻访游玩。在一座禅堂前,他偶遇一位年迈高僧,竟不由自主的问道:“为什么世人这么多苦恼?佛法无边,什么才是解除众生之苦的灵丹妙药?”高僧沉吟片时:“佛家亦有爱,是慈悲之爱,是无分别之爱;世人之爱,乃有分别之爱。有分别既有烦恼。所以欲使世人无烦恼,先使其摒弃私念,胸怀万物。”出家人之语,当然有他的超然和淡泊,世人不可能都具有这种境界。不过,李志信却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欲使人摆脱烦恼,重要的是先从心态开始调整。那么具体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这个愿望呢?那天演讲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眼前,他意识到,这里有一条大路,正通向他的理想。
接下来的日子,他夜以继日地翻检资料,查找书籍,拜访专家,记录笔记。省内外的心理学专家,成功学讲师他都想法拜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料的丰富,他大脑中的理论脉络日渐清晰起来:医人先医心——要使人成功,先给他复制成功者的心态,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为此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态度决定一切。因为他的思想理论围绕一个“心”字,所以他把自己未来的工作定位为“塑心”——用生动的演讲去塑造一颗颗成功者的心。
取得了丰厚的理论根据,他等待着现场演讲实践的机会。
正巧这时,兖矿集团的一家煤矿前来请他去给职工讲一堂课。讲课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组织者没有想到,李志信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这是他潜心研究的收获。
从矿上回来不久,慕名而来邀请讲课的单位就踏破了门坎。而他来者不拒,这正是他所期盼的呀:他希望尽量多地把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不但积极如约去讲课,而且还主动到其他一些单位义务讲课。要知道,这时候李志信红太阳保健品公司的业务,正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旺季呀。各种客户,厂家的电话应接不暇,往往打到正在讲课的李志信的手机上。他为了不影响讲课,总是毫不犹豫地关掉电话。虽然为此耽误了一些事情,但他从不后悔。
2005年5月4日,他应约到一所大学去演讲。原定时间是晚上七点,可是等他半小时来到学校时,通往礼堂的过道已经挤满了听课的同学,难以通行了。值班老师告诉他,从五点开始,礼堂就已经满了。李志信带着助手挤到了讲台上。大家看到主讲人,一下子静了下来,偌大的礼堂鸦雀无声。“成功者有无数,他们的事业各不相同。”
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李志信马上切入正题,“但是他们的经历中却有共同的规律——即他们都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把它叫做成功者心态。”这些话是大家课堂上所很少听到的,可是他们直觉地感到这些道理的正确实用。
“什么是成功者的心态呢?成功者是积极的,向上的;是同样会跌倒,但跌倒后会马上站起来的。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关键就看他在逆境中的态度,看他失败后的反应,看他跌倒后有没有勇气站起来。我们常常在敲响九十九扇门被拒绝后就停了下来。可是谁知道,成功之神就站在第一百扇门背后等着我们呢。”
“成功者不是天生的,失败者也不会注定永远失败!胜败之机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心中。拥有了成功之心,那么我们距她也就一步之遥了。因为我们知道失败是成功的前奏,就象冬天后面就是春天一样。我们在每年的岁末都不会为冬季的漫长无期和春天的遥遥难及而焦虑和怀疑,这是因为因为我们坚信:冬天过去了就是春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暂时的困境和挫折而彷徨,怀疑和失落呢?坚信吧,朋友,失败不会永远属于你!让我们从这一刻起,拥有一颗成功者的心吧。拥有一颗懂得胜败之机的心,一颗可以经受风雨和等待的心,一颗永远向上的心,一颗不知疲惫的心!”
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久久不息。同学们开心的笑容和眼中跳动的火苗象是一盏盏被点亮的灯。李志信非常满意——他的目的达到了。
在他的成功者心态理论中,他反复强调“积极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执行者“要求成功”的积极意愿。他认为只有调动执行者内心潜在的积极性,人们才会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他讲道:“‘意愿’和‘能力’都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当我们只有能力而没有意愿时,不但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而且会逐渐消磨意志,慢慢丧失已有的能力。而有意愿却没有能力时,人们会主动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进取,掌握技能,而成为有意愿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意愿’是成功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
我们的能力有大小,学历有高低,但这都不是阻挡我们成功的障碍。意愿这颗种子的力量是无穷的,拥有了它,任何压在心灵上面的巨石都会被顶开,冲倒。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自学成才的例子,无数艰苦创业的榜样,他们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的心中有一颗‘意愿’的种子,在它的强大力量下,人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咬着牙关一步步走向前去。在我们为成功者的辉煌鼓掌欢呼时,有谁知道他们自己正暗自感谢当初那一颗‘意愿’的种子。让我们不断给自己的心田播种‘成功意愿’的种子吧,春去秋来,我们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希望。”
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培训,演讲,各式各样的命题,李志信从不赶新潮,跟风上。他清醒地坚持着自己的理论和原则。在他的“成功者心态”命题中,虽然一再强调执行者的气度要大,格局要大,但他并不是鼓励大家好高骛远。相反,他时时提醒大家注重细节,小事。
“细节原则”是他演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次演讲结束时,他都会带领大家诵读以下格言:“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就会不简单,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会不平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概念,使细节原则深入到每一个听讲者的心中,贯穿到他们平时的言行中去,成为他们成功的有利条件。
青年是最能接受时代先进事物的。他们的眼睛里容不下丝毫虚伪,同样,他们的心灵也最容易被真诚打动。李志信的成功学“塑心”演讲在大学校园里激起强烈反响。毕业前夕,同学们到社会上寻职应聘,碰壁受挫是常有的事情。可是自从听了李志信的课,他们普遍有了心理抵抗能力,心态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一点他们的老师和家长都看得出来,并暗自欣喜。初航的船儿有了更结实坚韧的桅杆。
很快,他生的事迹和才能被台湾一家企业咨询公司看中,派人联系到他,想高薪聘为专职讲师。可是,他不愿被这个职位缚住手脚,使自己不能自由讲授自己的内容,所以他婉言谢绝了。最后,在友人的劝说下答应只担任兼职顾问。
他的名声和课题象风一样在省城的院校和企业界传播,学生、职工、创业者、企业主纷纷打听他的会场,想一听为快。整日奔波在讲堂和公司之间的李志信先生,感到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开心和充实。只要有一点办法,他从不让邀请单位失望而去。
省城的很多院校,企业的讲台上留下了李志信的声音。几乎每一次演讲都水泄不通,都延课加时。面对听众的热情,他从不表示半点懈怠。他感到的是压力,是责任。所以每一次演讲回答大家的提问时,他都非常注意。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没有空喊口号的说教。也绝不用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语言敷衍支吾。他要做的工作是“塑心”,那就要用心去塑才行。他绝对不讲让老师,家长,企业领导者们难以接受的语言。所以他的论点、道理虽然很新鲜,但绝不是一味迎合某一年龄段听众的偏执之词。
每年义讲百堂课
“即使每天只讲一堂课,只有一百个听众,那么一年也会有36000人次的听众。即使只有10%的受众率,那么每年也会塑造数以千计的成功者之心。”李志信常常扳着手指给他的助手算这笔帐。
他说,现在他的工作大部分是公益性的,免费的。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他的受众群,才能使最可能多的人得到积极熏陶。尽管现在他被成功的掌声和鲜花包围着,但是他始终清醒地记着他的初衷:塑造成功,奉献社会!
在他这几年的研究中,先后去访问了国内知名的讲师,他虚心地从他们那儿汲取经验技巧,与他们切磋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不断丰实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使他清醒地看到,在成功学讲师这个圈子里,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风尚,如某些讲师过份计较酬金,而不注重受众的迫切心情和感受。
有鉴于此,李志信郑重向社会和媒体做出承诺:每年义务讲课100堂!并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以台湾咨询公司开给他的讲课报酬算,每堂课5000元,100堂课就是50万元。即使打对折算,也等于每年向社会捐献了数十万元巨款。
“古仲尼,列国周游教万民;今志信,泉城演讲正人心。”这是一位老教授感于李志信的演讲,挥毫撰就的一副对联。这也道出了李志信的追求初衷。他的名字有“志”有“信”,他说他的后半生的“志”向就是:培养人们积极的心态,塑造大家崇高的“信”仰。为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