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炒作瓦解博客精神


        互联网络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地方,不乏产生新鲜的事物和概念,同时也少不了大量的商业炒作和做秀。方兴东,清华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由于创造了博客而被载入了互联网发展的历史。2005年末,新浪网主办首届中国博客大赛,邀请了数十名人“参赛”,涵盖了各个领域的nb人物,作家如沈宏飞、周国屏,音乐人黑南、田震……甚至还有一些争议人物如柯云路、余秋雨等等,声势浩大,据报载,在两个月内入住新浪的博客写手就有百万之众。很显然,举办方向通过名人效应来吸引受众眼球。
   
        在星光灿烂的新浪博客大赛的对照下,河南的首届中原短信文化节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媒体报道也局限于本地的媒体,然而文化节中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由著名作家李佩甫开篇,广大手机用户接力产生的‘我国首部手机短信接力小说’也备受关注,共有2569人参与创作。经过省作协副主席王怀让、刘学林两位评委认真筛选,从中选出了62篇,组成了两部各有两千多字的短信小说,其中《粉色陷阱》为言情小说,《夜色深处》为悬疑小说,上海掌上灵通公司以两部1万元的高价购得在短信、多媒体、网络传播方面的使用权。”(《大河报》),百度一下,相关的信息不过62条。此前,文学界比较“公认”的中国第一部手机短信小说是广东作家千夫长创作的4200字的手机小说《城外》,共由60条短信组成,每条70字。此外,还有知名短信写手戴鹏飞的《谁让你爱上洋葱的》等等。如何界定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文学理论家的工作。作为传媒人应该思考的更多的是这些小说创作背后隐藏的媒介因素。

        “媒介即讯息”,麦克鲁汉预言了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互联网和手机必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改变,人们的思维也随着媒介的介入而改变。新媒介对小说文本形式的改变固然可以看作是一种影响,但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主体仍然是传播活动的信息发出者,读者只是被动的接收文学作品,传播活动依然是单向的缺乏互动性和丰富性。作家或写手仍然可以对读者施加自己的影响。“接力小说”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家的权威,而代之以媒介的权威。关于这种新的小说创作形式,目前看来有以下特点:1.小说创作多主体。传统小说或文学作品中带有很深的作者风格,作家的生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等个体经验对小说产生很大影响,而在新形式的小说中,由于作者来自不同的环境,作者个人的特点在作品中被削弱到极致。2.小说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小说的创作者不仅是传播者,同时也是接受者,要在别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接力”创作,使得传、受的角色统一。3.小说娱乐性增强。传统小说对于大多数人的娱乐来自阅读的快感,而新小说给人的娱乐则是多层面的,除阅读的快感外,创作的成就感更加吸引人。4.创作主体匿名,创作的个体选择性增强,作者权威进一步消解。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同一个情节点都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创作者会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爱的情节发展方向进行下去,而对于不同的观点则抛弃。5.对于小说作品来说,歧义性增加,真正实现了读者在阅读时的再创作。总而言之,“手机接力小说”可以看作是一种平民化的小说创作形式。   

        博客创作,自打一开始就扛着“草根”的大旗,每个网民都有自己的一个“日记本”,写下自己的经历,因而又叫“网络日志”。博客具有公众性和私密性的双重特性,可以看作是一块私人的空间,在这里普通人至少可以体验一下“虚拟的”真实自我,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这可以看作是博客生态的基本原则,只要没有什么出格的问题,管理员不会打扰blogger们,基本上每个人的博客都是自己在网络上的家园,虚拟的左邻右舍,具有相同志趣的同道中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平等而顺畅。而名人博客则打乱了这种博客生态,名人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优势,名人博客的出现,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偷窥名人生活的窗口,也为名人提供了一个做秀的新舞台,数以百万计的点击量好像数百万的眼球,聚焦到名人博客,刚刚从电视逃开的观众,又被拉回到名人周围,成为被动的接收者。名人对博客的介入从一开始就是高姿态的,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现实的心理环境必然对blogger们产生实际的影响,博客的匿名性一旦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马上显现,blog的平等关系被名人效应瓦解。

        民主平等、舆论市场等所有人们赋予博客的美好愿望在商业炒作中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