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业”进入策划时代


 

“智业”进入策划时代

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雷鸣雏

 打仗要“谋略”,搞企业也要“谋略”,“谋”得越多,越容易胜利。这就是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特点,搞企业要想取胜,不“谋”别人,别人会“谋”你,也就是你不策划别人,别人反而会策划你,这就是策划的辨证法。“树欲静而风不止”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只有将策划进行到底。

谁都知道,当今作企业的,能领个三五年风骚也就不错了,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史密斯研究,当今企业几乎是十年一个轮回,一个产品从生之日至死之日也就十年,再生的企业只能靠不断策划,不断创造,否则,当死无疑。电冰箱、电视机、汽车高档商品设计的寿命也就十年。十年报废的目的,就是要求创新、策划。

作策划人,关键在于创新,要更新知识。只靠一、二招取胜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策划是一个高智力的行业,绝不是一个容易从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要有饭吃非常困难,如要吃好饭吃饱饭,就要有非常好的策划本领。

“智业”告别“点子”走进“策划”

 2000年8月在北京四星级的亮马河饭店的国际会议发布厅,举办了2000年世纪策划大会,这次大会我有幸担任秘书长。会上云集了策划界的八方高手,各出重拳,纵论策划事业。

2002年2月至4月,由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国国际策划学会主办的2002年中国企业策划案例暨策划人奖评奖活动拉开帷幕。

这一切标志着策划时代的真正到来,点子时代的最终结束。

在中国智业建设中,点子时代结束,并不意味着不要点子了,并不意味着点子时代没有贡献,这只说明,中国智业事业又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就象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并不意味就否定工业经济时代一样。

 人们在追求发展中不断提升,这本是一个行业的特点。将中国智业称为“策划”,本身就具有中国特色,在国外有的叫智业,有的叫咨询业,有的叫顾问业。

我认为中国策划的兴起,是超越“点子救国”后的一个新的智业趋势。这个行为将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兴旺。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份子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很大部分是从事策划工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人都在干策划这个行业。

 策划业在国外从政府到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机构,世界上著名的机构有:“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经济顾问委员会”、“安全事务顾问委员会”。被称为日本思想库的“日本经济企划厅”、“日本经济草议会”、“通产省的产业结构审议会”,日本企业智囊库的“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被称为美国企业思想库的有“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所”,“美国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加拿大有 “马里兰大学研究中心”等著名国际策划机构。

 在中国,中央有策划机构,各省市也有相应机构,在各大学也设有这方面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也有专门的策划公司,如“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等。

 在各个企业,都成立了策划部门。象“海尔”、“康佳集团”、“TCL集团东方航空中国石化集团等大型公司,也设有这方面的专门机构,有的叫企划部、策划部、市场部、品牌部、企业形象部、企业文化部等,但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策划相关的事业,也就是主要为本企业制定发展方案。

职业策划人最为活跃

 我发现一个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大型国有企业到小型民营企业都有从事策划的机构和人,为什么在社会上活跃的策划人大多数不是这其中的人呢?

 第一个原因是:以上的策划机构都是属于某个单位的一个部门,所以,它们往往不是独立的,这些机构或机构里的人的策划成果,都变成了单位行为,这些策划人也变成了无名英雄。你想,象张瑞敏、柳传志这样的人,背后没有一批智囊,他的企业能做得那么好,那么有影响,而这些谋士却变成了张瑞敏和柳传志的化身,张瑞敏和柳传志变成了他们的形象代表。

 著名策划人陈惠湘原就是柳传志的一个部门经理,一个谋士,他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可谓家喻户晓,后来他离开联想集团,写了一本《联想为什么》名声大噪。人们才知道了联想一些策划内幕。如果陈惠湘依旧在“联想”工作,他今天一定不会成名,企业界的大多数人也不会知道陈惠湘这个人。

 20世纪90年代,一些独立的策划人开始出现,这些人最先是以演讲的方式出现在企业舞台上,他们以另类思维的面目出现,掌握了较新的科技知识,结合中国的实际,能看见一些企业的病因,能讲出一些医治病因的道理。他们成了企业的医生,这就是第二个原因。

 这些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有多年在企业从事策划的实践经验,他们开始独立运作,以策划为生,变成了职业策划人。

与此同时,国外策划业开始进入国内,许多早期从事策划的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策划,这样,中国的专业策划公司就出现了。目前,在国内著名的公司如:“叶茂中营销策划公司”、“派力营销策划公司”等业绩都不错。据统计,在今天中国,至少有近4万家专业策划公司。而其中较小的地方性策划机构还未统计在内,从业人员可达到10万多人。这10万多人指的是专业策划公司的人员,不包含政府和许多大企业自己的策划人员,不包括广告公司、媒体广告人员。据统计,政府和各社团、各企业的策划从业人员,专业大约在100万人左右。这里也不包含一些小企业,因为小企业许多策划人员都是由老板自己兼任。

 为什么那些职业策划人受到社会青睐,名气这么大呢?

 这是因为,一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自己培养的策划人容易出现智力老化的现象。

 二是中小企业不可能吸引一些高智人员,只能借用“外脑”,一则成本低,二则风险小。

 三是新闻媒体非常关注那些独立的成功人士,靠自己奋斗的成功人士。特别是一些职业策划人,他们以脑力为生,变成了知识份子的样板符号。

策划是什么

 策划是什么?什么样的策划才是科学的策划?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策划目的?

 众所周知,生产力的战场已从制造业转移到了知识产业,对于发达国家中的经理人而言,这将是21世纪开始最重要的考验。

 知识的重要问题是创新,人们试图在寻找创新的钥匙,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用什么手段可以变成现实。在研究许多企业的个案中,我们是否可以用这样一种理念概括:

 知识+策划=财富。

 知识是前人留下来的先进技能和技术,策划是什么,策划是知识创新的智能和钥匙。前者是静态的,后都是动态的,前者是历史的,后者是未来的,静态+动态、历史+未来,就可以产生质的飞跃。

 人们可以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知识往往处于静态之中,由于人类几千年历史,要掌握先人留的知识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知识,才可能少走弯路,创造新的知识。没有知识的人往往在事业上会走弯路,拥有知识的人是站在巨人肩上看问题,当然事业容易成功。但人类仅仅只干掌握知识的工作吗?显然不是,这样,人类就无法发展、这样,知识就变成了一种工具。

 策划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谋略,一种技巧,一种手段,一个计划,一次革命,如果说知识是前人留下的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技巧,那么,策划就是掌握这些技巧后同时会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策划是知识的上层建筑

 知识是策划的经济基础

 策划人必须掌握知识,而且应该是掌握多种知识的人,一个成功的策划人,往往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没有知识的人从事策划显然是盲人摸象。

 理解知识与策划的关系,也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家常常不相信策划人呢?有些策划人为企业开出的“神丹妙药”,要么是企业家自己都会开的处方,要么是找不到药种的处方,要么吃了后根本就治不了病,还有的还会加重病变。这是因为许多策划人连基本知识都没掌握,就给人策划,当然不能胜任社会对策划的要求。

 所以,我在这里奉劝一些学策划的人,千万不要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庞涓,向鬼谷子学军事,学了半桶水,就要求下山去当别人的军师,结果误国误已。被孙膑打得一败涂地。

策划也是一种生产力。策划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是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它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策划也是一种生产力。

策划到底怎样提高生产力?

生产力的三个元素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人,人与生产力构成的其它二个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思维,而优秀的思维就会变成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我们所称的“智力成果”。也就是说,人只要思想了,就可能产生“智力成果”。创造“智力成果”的过程,在今天我们就称为“策划”。

 策划是什么?策划就是人将知识进行组合,创造“智力成果”的一个过程。这个定论,符合从事企业策划和文化策划两个类别,也符合策划的本质特征。不管是物质或精神的产品,都是一种智力成果,而前期谋划或计划或设计或思维最后变成现实的这个过程就是策划。

 你的产品卖得好,你的竞争计划很好,你在一场战争中谋划得很好,仗打赢了,这一切都是智力成果的表现。也是策划成功的表现,你的产品卖得不好,你的竞争计划不好,你在一场战争谋划得不好,仗打输了,这就不是你智力成果的表现,而是你智力结果的表现,也就是你的策划失败了。成与败,都是一种思想过程,只是一种思想变成了“成果”,一种思想变成了“结果”。

 美国营销大师彼得·杜拉在《哈佛企管评论》中认为,21世纪生产力的战场已从制造业转到知识产业,过去120年,由于还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生产率每年只以3%的速度提升。在今天的中国,由于步入知识产业时代,我国的生产率是按7-8%在增涨,可见知识的运用的重要性。

 知识再创造,使我们缩短了劳动时间,今天的中国一周休息二天,就是让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脑力劳动越来越重要。近100年来,人们运用知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往几千年的几倍、几十倍。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变得更大,不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今天的人从事生产,必须掌握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在运用和驾驶生产中,显得更有计谋,更有章法,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人们懂得策划。

转自《中国商报》(2002年2月6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