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地震碰上“赈灾疲劳症”, 印巴关系也震垮?


南亚地震碰上“赈灾疲劳症”, 印巴关系也震垮?

BBC.co.uk
2005年10月8日,在巴基斯坦人民进入穆斯林教一年一度的斋戒月的第五天,南亚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将他们从欢庆的好心情中震醒。这场震级达7.6级的地震堪称一百年来巴国所遭遇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目前至少造成5万4千人死亡。大地震使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巴国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房屋倒塌,2百万人无家可归,一无所有地面对喜马拉雅山区即将到来的恶劣寒冬。

巴基斯坦政府日前已呼吁国际社会伸出援手,冀望世界友邦能够出钱出力,协助其渡过这一世纪难关。目前除了富裕的中东穆斯林国家,如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慷慨捐出大笔资金外,巴基斯坦的邻国也不吝解囊相助。中国在灾情传出后立刻向巴国提供包括现汇和物资在内620万美元的资助,并向巴基斯坦救灾帐号“总统救援基金”(President’s Relief Fund)捐赠了一百万美金。

“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巴基斯坦震灾的援助实在来得有点晚。中国的援助就十分迅速,当然也是中国离灾区比较近的缘故。”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西格尔东亚研究中心(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高级研究员蒂帕·欧拉帕利(Deepa Ollapally)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不过,我想巴基斯坦也比较愿意接受中国的援助吧!”

美欧患“赈灾疲劳症”?

南亚地震灾情传出后,曾经和巴基斯坦两度开战,现在还为克什米尔地区归属而时有武装冲突的印度,也公开向巴国总统穆沙拉夫致意,并允诺予以协助。另一方面,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将巴基斯坦视为紧密盟友的美国,却因自家院内才刚受到飓风侵袭,受创甚深而显得有些爱莫能助。至今布什政府表示将给予巴国价值5千万美元,包括食物和水、医疗用品、毯子和帐篷以及救援人员等协助,五角大楼并调派正在阿富汗执勤的5架“支努干”(Chinook)运输直升机和3架“黑鹰”(Blackhawk)战斗直升机参与巴基斯坦的山区救援任务。

“美国应该更迅速、更多地回应南亚的震灾,尤其是美国已有军方资源在当地,应该可以更快地将物资运送到偏远的地震灾区。”欧拉帕利评论道。不过她也解释,对于美国提供军用直升机在灾区救灾,美国和巴基斯坦政府双方都有些“敏感”,毕竟,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从事反恐任务的美国军方,正进行许多所谓的“特别任务”。美国或许因此不想过早地对巴基斯坦展现自己的军力底牌;而巴基斯坦人民对美国的普遍反感,也让巴国政府在接受美国军事援助时必须再三斟酌。

针对美国政府对南亚震灾的反应,华府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南亚问题高级政策研究员丹尼斯·考克斯(Dennis Kux)却表达了肯定之意。

“我认为美国的捐助表现出合理的慷慨(reasonably generous)。”考克斯向《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美国政府实际介入了当地的救灾工作,布什总统也立刻提出援助金额,自己也到巴基斯坦驻华盛顿的大使馆致意。布什的反应可以说是比‘卡特里娜’风灾时还要迅速!”考克斯曾在美国国务院担任南亚问题专家多年。

然而,欧拉帕利却直指美国社会对于南亚震灾的援助也来得很缓慢。“至今我们不见当初在南亚大海啸灾难后美国社会和慈善组织的情感流露(outpouring)。我认为美国人已经对灾难感到极其疲倦了,”她说。欧拉帕利将这样的疲态称为“赈灾疲劳症”(donor fatigue)。

“你看,美国人到现在还在为‘卡特里娜’风灾捐钱。美国人对发生在新奥尔良的惨剧还是感到内疚的,至少捐钱给风灾受灾户,还有点补偿作用”。欧拉帕利表示道,“美国人对发生在巴基斯坦偏远山区的震灾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因为巴基斯坦根本不在美国人的‘雷达’上,再加上近几年来巴基斯坦每年都在接受美国的资金援助。”巴基斯坦每年接受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至少6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针对美国的救灾回应,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南亚项目访问学者胡赛因·哈卡尼(Husain Haqqani)就于10月11日的《亚洲华尔街日报》上撰文,呼吁美国政府把握这一赈灾机会,扭转穆斯林世界对美国的形象,正如印尼遭受海啸灾难后,美国积极地伸出援手,并成功地使印尼穆斯林对美国的观感产生巨大改变(sea of change)。曾经著有《美国与巴基斯坦:1947~2000》(The United States and Pakistan 1947-2000)一书的考克斯抱有相同希望。

“美国的直升机在灾区频频出现,就是为让美国形象深入巴基斯坦人心。”考克斯说道,“好的观感总不能凭空制造出来。”

欧拉帕利对于美国的“形象改造”意图却没有太大的期望。“我不认为美国的援助会对当地的反美情绪有很大影响,虽然短时间内应该会有感激的心情。”欧拉帕利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毕竟,美国一直以来显示出不顾一切进行全球反恐战争的态度,已经做过的事是无法挽回的。况且,巴基斯坦身为美国的反恐伙伴,美国又是世界超强,巴人认为美国人自然应该帮助他们。”

印巴克什米尔冲突现转机?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的长期敌国印度这次却很快对灾情做出反应,向巴国提供人道援助,尽管自己的地震受难者也超过千人。10月12日,印度一架载运救援物资和医疗用品的空军运输机降落巴基斯坦,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第一次有印度救援飞机抵达巴国。然而,巴基斯坦政府在接受印度人道援助的同时,对于印度军方提供巴国急需的直升机却予以婉拒。欧拉帕利对于印巴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为同受震灾之苦而好转,不存乐观。

“印巴政府近年来展开和谈,两国的确互相走近,但目前我并没有看见印度民间组织和企业对赈灾有很积极的反应。”欧拉帕利指出,“当然,印度自己也受地震创伤,这也有影响。”欧拉帕利对于巴基斯坦接受印度援助看得很坦然,还说巴基斯坦向印度购买5万个帐篷,开放通行两国的火车路线以加快物资运送等,都是合理的做法,毕竟,“印度就在隔壁,总比法国来得近,物资也送得快吧!”

考克斯则看到了大地震后印巴克什米尔冲突的转折点。

“强震使得巴控克什米尔的武装分离分子的训练营几乎被移平,他们的攻击行动应该会缓一阵子。”考克斯分析道。印度政府向来指控巴基斯坦政府暗中支持印控克什米尔的武装分离分子,并在巴控克什米尔训练武装分离分子,将他们偷渡进印控克什米尔制造暴乱。巴基斯坦政府对武装分离分子表示同情和支持,但否认曾参与训练和接应这些分离分子的活动。

欧拉帕利也从地震的惨剧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我认为在克什米尔地区――尤其是巴控克什米尔――十分活跃的武装分子至少会暂时停止袭击行动。地震的惨情使得武装冲突发生减少,或许是我们从此危机中可以发现的积极面。”

考克斯对印巴关系因南亚强震而出现积极进展的未来抱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基于两国因强震所感受到的极端苦痛(agony)和武装分离活动的暂时平息,我对印巴关系的好转是乐观多于悲观,但恐怕也只是52%和48%的比例。”考克斯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评论道,“印巴已经在近年展开和平谈判,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2、3年内就能办到的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争议也是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有转机出现,印巴之间恐怕也会如此。”

穆沙拉夫政权稳固

巴基斯坦和印度争战多年的克什米尔地区在此次地震中受创最深,根据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政府估计,光是此区的死亡人数就达4万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也有1350人不幸罹难。再加上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已有近1万3千人丧生,整个克什米尔邻近地区的伤亡不计其数。目前山区的恶劣天气严重阻碍了救援工作的进行,巴国一架救援直升机更于10月16日因气候不佳而坠毁。

由于通往山区的崎岖小路多遭强震和豪雨阻断,陆上交通工具难以深入,直升机成为山区搜救的唯一工具。巴国政府婉拒印度提供军用直升机的好意的确引起不少人的非议。一位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馆的人员便向《华盛顿观察》周刊透露,巴国军方绝不会愿意看到画有印度国旗图案的军方直升机在巴控克什米尔出现,赢得当地人民对印度的好感。

同时,身兼巴基斯坦总统和陆军参谋长两要职的穆沙拉夫也因为地震发生之初军方的救灾反应不及时而备受灾民的埋怨。对此,考克斯认为灾民的不满也算意料中事。

“任何时候只要有大灾难发生,人民的反应多半是怪罪政府。”考克斯指出,“但我认为有鉴于地震灾情的严重性,并考虑到军方的有限资源,穆沙拉夫的政府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欧拉帕利也同意穆沙拉夫要担的政治责任不会太大。“巴控克什米尔毕竟有他们自己的自治政府,穆沙拉夫可说是在跌了这一跤时找了个‘垫背的’。”欧拉帕利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尤其是巴基斯坦国内受灾最重的区域(即西北边境省)不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是被边缘化的区域,而不是如大城市拉合尔(Lahore)这样的核心地区。”欧拉帕利相信穆沙拉夫的总统宝座还是坐得挺稳的。

徐琳,《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36期,200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