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书坊 |
《中国航天计划:从起源到载人飞行》
|
2005年10月中旬在“神舟六号”飞船升空之际,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航天项目。不少人难免会对中国太空计划“胡思乱想”一番,猜测中国载人航天项目的进步是否会挑起中美间的太空竞赛。比如说,看美国能否在中国登月之前重返月球。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八月美国第六大报《纽约日报》(Newsday) 专栏作家詹姆斯•平克顿(James Pinkerton)就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很快会向世人证明她对太空探索的看重,包括建立月球基地。当发现对手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时,美国人会行动起来,积极竞争,尽快重返月球。
了解中国航天计划的人,都清楚这种猜测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人遵行的是渐进式太空发展,无意于同美国竞争,短期内也不可能赶超美国。但鉴于由军方控制的中国航天项目的高保密性,低透明度,鲜有西方人对中国的航天计划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人究竟要做什么,免不了有误会。这种误会,有时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摩擦。
“流言止于智者。”如果西方人有机会阅读布赖恩•哈维 (Brian Harvey)所著的《中国航天计划:从起源到载人飞行》(China’s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ion to Manned Spaceflight),他们应当会对中国航天计划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会信口雌黄,出自己的洋相。
生活在爱尔兰都柏林的布赖恩•哈维兴趣广泛,对包括电脑技术及爱尔兰地方政治都有涉猎,近些年对航天情有独衷,对日本,印度,欧洲,俄罗斯及中国的航天发展都有深刻的研究并多有论述。他关于中国航天发展的第一本书《中国航天计划:从起源到未来能力》(China’s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ion to Future Capabilities) 于1998年出版。中国的“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以后,他修订了该书,加入“神舟五号”的内容和其它一些新公布的资料信息,于2004年7月重新出版,更名为《中国航天计划:从起源到载人飞行》,篇幅由原先的190页增加到350页。
该书对“神五”发射的准备、飞行及回收,直至杨利伟的安全返航做了详尽的描述,仔细回顾了中国的航天历程,尤其是早期发展;并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经历一一介绍:钱学森因通共嫌疑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在50年代历尽险阻毅然离美回到中国,并与科研伙伴(很多都象钱学森一样,在美国获得学位后返华)一起进行导弹和卫星运载系统的研究,最终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回顾了中国的这段早期航天史之后,哈维将笔墨着重于中国卫星及其运载系统的研发,90年代短期“下海”涉足商业卫星发射的经历,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此与美国在技术转让上所产生的纠纷。书中还提及中国航天发展主管的部门,场地及设施,以及重头戏——载人航天项目的发展,包括1970年代早期流产的“曙光号” 载人航天项目。该书最后一章展望了中国航天发展的目标,包括建立宇宙空间站,机器人登陆月球和火星的计划。
哈维非常看好中国航天前景,认为中国会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太空大国。对有些人贬低中国航天技术,认为神五不过是俄国“联盟号”飞船的翻版,哈维根据他对中国航天的了解,驳斥了这些观点。他说中国的飞船在“联盟号”上作了大量的改造。另外,他对中国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航天聪明作法表示十分赞赏。哈维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在太空会有中国的空间站保驾护航。
为撰写此书,哈维收集了散布于各处的有关中国航天计划的零星资料,尤其是新出版的钱学森传记资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整理,梳理脉络,让读者得以一窥中国航天史全貌,不再生雾里看花的感叹,填补了国外中国航天发展研究的不少空白。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至少在英本书中,《中国航天计划》是这一领域最好的一部著作。
严谨的哈维在每一章末尾都给出了详细的注释,点名内容的出处,让读者对材料的可信度作出自己的判断;书中还有不少照片和插图。在全书最后,他还列出了所有的引用书目。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绝大多数的信息,来自于英语文献,也许这是因为他觉得一手的中文文献信息有限。然而,对研究中国航天计划“最好”的一本书而言,这毕竟是不小的缺憾。
另外,因为出版时间的关系,本书没有介绍中国后来公布的“嫦娥探月”计划及“神六”发射,也许在“神六”发射之后,作者会再出新的修订本。鉴于中国航天项目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航天发展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修订的工作可能会持续的下去,年复一年,在给作者带来了滚滚财源之时,也教育了许多爱好天文的旧雨新知。
西米,《中美安全增刊•神六专题》,2005年第三期,200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