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倍受争议的飞人“博士帽”问题终于尘埃落定、有了归宿。据〈〈江南时报〉〉报道,奥运冠军刘翔近日接受了母校华东师大授予他的免试硕博连读的资格,正式到该校体育学院办理研究生新生注册手续,而且还将享受10多名教授共同“上门”授课的特殊待遇。
不过,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今年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摘金的盛事相比,刘翔的这个“好事”却引来了强烈的社会争议,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笔者认为,人们关注的不是刘翔有没有完成硕博连读的能力问题,而是能不能让他免试入学的制度性问题,因为人们担忧飞人刘翔的这个“特殊待遇”可能跨越社会公平的底线。混沌理论有句名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华东师大对刘翔免试硕博连读的例外措施,同样极有可能引发这种“蝴蝶效应”。
首先,加剧了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性。根据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高校招生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公平是这种自主性的最低底线。既然刘翔因为名气可以获得免试入学的资格,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是不是官员可以依仗权力、富商可以通过金钱来获得这种“特殊待遇”呢?在现有体制之下,研究生入学资格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必须通过公平竞争来分配和享有这种资源。当明星、官员、富商这些权势人物通过名气、权力、金钱而非公平竞争挤占着稀缺的教育资源时,则意味着其他参与者机会的丧失,高等教育的公平底线将被彻底摧毁,社会成员通过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渠道就有可能被封堵。这对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来说,无异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其次,扭曲了体育竞赛的精神本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竞赛的精神本质,大众体育才是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诚然,刘翔雅典奥运夺冠洗刷了我国田竞奥运史上“零金牌”的耻辱,为国家争了光,为国人争了气,理应得到鲜花、荣誉和奖励。但像“博士帽”之类的不恰当奖励都牵强地往他身上攀附时,不仅对他个人的成长不利,对那些同样付出艰辛汗水、默默无闻的落榜运动员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种“集千宠百爱于一身”的过分错爱,也误导国人对体育竞赛的价值取向,使精英体育被无限放大,而让体育运动承载提升国民体质健康的大众体育精神遭到冷落和扭曲。当运动员只为名利而夺冠,当体育只剩下竞技体育的时候,不能不说是运动员的最大失败和体育的最大悲哀。
再者,对其他研究生显失公平。华东师大为刘翔“量身定制”了周密的培养方案,由来自外语学院、法政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等10多位教授组成导师组共同“送课上门”,必然要耗费这些教授大量的精力。而这些教授不可能只带刘翔一个研究生,当他们把主要精力倾注刘翔一人身上时,则意味着对其他研究生的放羊式教育,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对刘翔的“同门师兄”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最后,强化了久遭诟病的“文凭热”。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一“跨”成名天下知,不仅要名有名,要钱有钱,也展现出自身的坚强实力。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真实才能的体育奇才,连自己也坦言没有充裕的时间耗在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上,还乐此不疲地“笑纳”母校送上的博士帽往脸上贴金。这种明星效应,无疑又给那些重文凭、轻能力的错误用人观和“文凭热”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华东师大让刘翔免试硕博连读还倒贴20万奖励,无非想借飞人之名出名,刘翔半推半就接受这个博士帽,也无非想往脸上贴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自由“买卖”本无可厚非,但当它跨越了社会公平的底线,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外部负效应时,人们是有理由坚决说“不”的。但愿刘翔头上这顶“博士帽”不要影响了他的百米跨栏!
文章首发于三农中国网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