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民营企业上市的情况看,选择香港、美国市场居多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尽管近年来新加坡市场也成为民企境外上市的新宠,但规模上与香港、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主要选择了香港创业板和美国NASDAQ市场上市的境内民企进行分析。
(一)境外证券市场上市条件较为宽松。从各交易所网站及相关资料显示看,三地证券市场各有独立的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我国主板市场与香港、美国市场在上市条件的具体条款上则是各有要求和偏重,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我国A股市场有最近三年盈利的要求,而香港创业板上市只需两年活跃业务纪录不设盈利要求,NASDAQ市场对发展公司亦不设要求。对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不可能达到连续三年盈利,但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海外上市则成了唯一的选择。
(2)海外市场无明确的产业要求,如香港创业板是以“增长潜力”为定位主题,对象是各行各业中需要外部资金来进行明确扩张或发展计划的新兴公司。在诸如经营业务记录、公众股东最少数量、最近有无重大违规行为等方面,海外市场要求也较低。而我国主板市场除了要求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之外,还有诸如: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不能较为准确地对上市进度做出规划,这不能说不是我国主板市场的一大弊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企业上市的不可预算成本之一。
(二)境外证券市场上市效率较高。对比一下香港和NASDAQ企业上市程序,我们可以发现,企业三地上市的基本程序基本雷同的,区别在于项目开展和进程上。受制于境内上市的“通道”瓶颈,为数不少的企业在苦苦等待数年后转而投向香港市场,较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海外上市效率较之国内要高。优秀的企业往往擅长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若是为筹集资金而枉费数年时间的机遇,则无疑是无法接受的。内地民企选择境外上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上市时间可缩短,上市进程可控制。从在香港上市的民企看,从拟上市筹备到发行上市一般只需七至八个月时间。NASDAQ更为便捷,低廉的时间成本成为民营企业选择境外融资的一重要原因。反观境内上市,一年的上市辅导期满后,从发行申请到核准还要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候,进程常常不可预期。
(三)境外证券市场筹资费率较高,但费用较为可控。民营企业在境内外市场IPO所需费用基本由交易所费用、中介费用、推广辅助费用等三部分构成。在上市的直接费用方面,海外市场比内地市场高出不少。根据估算,融资成本占融资额的比例在NASDAQ是10%以上,香港创业板融资成本为15%左右,香港主板则高达20%以上。而根据统计,国内小盘科技股融资成本占其募集资金总额的平均比例仅为4.872%,远低于香港创业板。在境外上市后的维持成本也远高于内地。
但应该看到的是,企业的上市成本不仅包括货币化的有形费用,也包括因操作程序繁琐、政策与市场风险而导致上市失败等形成的无形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虽然仅从显性成本比较而言,民营企业选择在国内主板上市要比在香港创业板和NASDAQ有利得多。但从隐形成本分析,由于境内上市审批手续复杂、时间漫长,不确定性大,境内上市的隐性成本远远高于境外上市。
(四)境内证券市场筹资总额较高,再融资不及境外市场便利。从民企香港创业板上市筹资额度看,明显低于国内主板水平。香港创业板41家民企平均筹资总额为9304.67万港元。而境内民企在NASDAQ的IPO筹资总额比香港创业板高出一截,其平均每家首发募集资金额为8499.4万美元。这与上市民企所属的行业分布也有较大关系,目前在NASDAQ上市的民企以IT行业居多,而IT行业中的高成长性企业在美国创业板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招股价格。从市盈率看,香港创业板的IPO市盈率以8—10倍居多。以2003年后首发上市的16家民营企业为例,其发行市盈率从4.35至21.42不等,平均首发市盈率为10.07。NASDAQ则比较特殊,因为不少IT企业上市前没有盈利记录,所以这类企业无发行市盈率可做参考。但有盈利记录的企业其IPO市盈率一般在20倍左右,与境内市场水平基本相当。
从再融资的难易程度看,海外证券市场远比内地容易得多,只要企业有良好的业绩预期,股票能够发行成功,可以随时增发新股,而国内则对企业再融资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增加了民营企业在境内融资的时间成本。
民企境内外上市的优劣势比较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