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服务:你买得起吗?


若不是交易费用,穷人和富人一样借贷。虽然也不可能像富人一样借到金山银山,但他完全可以借到跟自己偿还能力相对应的数目。富人的收入高、偿还能力高,可以借贷买别墅,穷人的收入低、偿还能力低,但也可以借到一定数量用来,比如,做个阑尾切割手术。 但债主不可能是银行,因为如果没有交易费用,银行也不存在(货币也不存在)。银行的产生和生存,正是因为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银行,一个企业家要跑多少家多少户、说破多少层嘴皮才能凑齐一笔足够的资金。 但交易费用存在,银行也存在。而且一旦有银行,如果想借钱又没有仗义的富亲戚,你大多会通过银行,因为银行专业降低交易费用,熟能生巧,会使你的成本最低,这和人们不自己做鞋穿一样的道理。 但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的服务是有价的。你去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所得的利率差再乘以贷款数量[(贷款利率-存款利率)* 贷款数量],就是银行在你身上所得的营业额(Revenue)(利息差),也是你为银行服务所出的价。因为政策性(政府规定最高贷款利率上限)和非政策性(银行刻意保持低利率以保持良好的竞争贷款的顾客群)的原因,银行的利率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可以基本看作一定,因此营业额(利息差)大致只跟贷款数量有关。贷得越多,银行所得利息差越多。 营业额减去运营费用才是利润(毛利),运营费用主要是接待、审查、执行合同(讨债)所花的人力费用。可以想象,无论对富人或穷人,这些运营费用大致相同。穷人的贷款数量小,只能给银行带来微薄的营业额,但投入却少不了。自然,银行不愿接待穷人。穷人无奈,只能去找地下的高利贷。高利贷欣然接待,一因为他们没有政府的利息管制,可以得到高利差;二因为他们运营费用低,可以被所得的高利息补偿。可不是吗,就讨债来讲,养个打手足矣,不用请律师。 借钱不行,存钱呢? 接受存款也是银行的服务,它使你不用提心吊胆四处挖洞藏钱,也通过ATM、网上支付等技术使你花钱更方便。而你付出的价格(代价),是你能另外找到最高的投资利率减去存款利率再乘以存款数量所得的利息差。同样的,利率差基本一定,因此这个价格(代价)大致只跟存款数量有关。存得越多,你付出的价格(代价)、银行所能赚取的利息差越多[1]。 穷人的存款少,付出的价格(代价)低,因此可能比富人更愿意存款[2]。但银行不一定愿意接待,因为吸纳和维护存款同样有运营费用。也可以想象,银行花在每次存100元的穷人身上和每次存10000元的富人身上的运营费用大致相同。自然,富人的存款数量大、期限长,银行的服务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不仅乐意接待富人,也愿意付出高利息,免得财主被别的银行抢走。而穷人的存款往往数量小、期限短,银行差不多的付出只能得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穷人难免在柜台受冷遇,得低利息、零利息,甚至负利息(美国的支票户头是要收服务费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穷人受双重“歧视”:借不到钱,有钱借人也只能得低利息。歧视加引号,是因为没有人有罪。银行的服务也是种商品,穷人买不起它,就像买不起汽车洋房一样。换句酷点儿的话说,市场经济不同情贫穷。买不起东西,这就是贫穷的惩罚。 政府能做些什么呢?政府可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可以鼓励信息技术在银行投资业的应用。信息技术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可以进一步降低银行业的运营费用,这是对穷人有利的趋势。最近几年,美国的免费支票户头(Checking Account)是越来越多了。 目前国有银行不能选择存款顾客,无论存款多少,一视同仁;存款利息,虽然也有活期定期的区别,也由国家统一规定。这实际上是银行在执行政府功能,对穷人施以帮助,提供银行服务的免费午餐,这是不利于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的。虽然帮助穷人功德无量,但这应该是政府通过税收福利制度做的,商业银行不能越俎代庖。 [1]银行能找到存户找不到的回报更高的投资机会,这高出来的利息差可看作是银行的规模、信息优势所得的租值。 [2]而且,一般来讲,越是穷人,越找不到比存款回报更高的投资机会,因此存款的成本几乎为零,如果不是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