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随着浙江金信信托拥有的股权被冻结,原伊利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郑俊怀等数名高管企图曲线MBO的野心,日渐清晰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伊利事件发生,是资本的游戏规则被束之高阁的后果,这也为我们理解当前处于困境的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部门对于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督和管理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办法。然而,从许多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案件来看,这写严肃的规则却被漠然视之。实际上,在一些上市公司负责人的算盘里,上市公司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只要圈钱完毕,便万事大吉,中小投资者根本无法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施加影响,只能让自己疲惫的心脏随股价的波动忽快忽慢地跳动。再加上监管部门由于体制存在的一些漏洞而“失察”,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便可以为所欲为:关联交易、违规担保、挪用公款,甚至干脆像郑俊怀等人那样妄想“空手套白狼”——用伊利的钱把伊利的部分股份收购,他们摇身一变,成了第一大股东。
不是一般的触目惊心。
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利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进而占为己有——一个带有明显常识错误逻辑推理,居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郑俊怀等人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某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被漠视的规则的胜利。他们如果还有机会抱怨的话,就抱怨那不是“花瓶”的独立董事俞伯伟吧——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其实没什么事情值得那么认真,但一旦计较起来,麻烦就大了。对于企图利用制度漏洞漫天过海的这些人来说,有些制度简直就是形同虚设:独立董事吃我的喝我的,你的任务就是“听话”,还想对我指手划脚?看我罢了你再说。他还说到做到,居然真罢免了这个爱刨根问底的独董。事情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郑俊怀的举动意味着他向投资者宣布:我伊利就是有问题的,调查我吧。于是,这只绩优股背后隐藏着的龌龊事也被一一揪了出来。
相信过不了多久,事情就会有一个水落石出。但资本市场每每出现“事故”,人们在反思教训的时候,总是要进行一些制度缺陷的讨论。但对于我们对一些制度在执行上的不力却视而不见,问题出在哪里?资本的游戏规则屡屡被恶意强奸,仅仅是高管们私欲膨胀的结果吗?有没有监管部门执行不力的结果?无论如何,资本的规则不容漠视,这是资本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伊利事件是个契机,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值得庆幸的是,伊利并没有由此坍塌,也希望类似郑俊怀的悲剧不再重演,那才是资本游戏规则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