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市公司徐工科技(000425)发布公告称:江苏省徐州市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对公司第一大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进行改制,拟出让徐工机械部分产权。目前徐州市政府、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股东,简称徐工集团)正在与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改制的卡特彼勒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等潜在投资者进行接触。
一纸公告,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各位春风得意的大佬变得忧心忡忡:美国资本即将入主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巨无霸——徐工集团,这势必酿成外资垄断中国正待发展壮大的工程机械行业的局面。
营业额超百亿的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
数据显示,2003年1至10月份,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6亿元,增长66%;营业收入和工业销售收入双双超过100亿元,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百亿元大集团。
“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谁也不要和徐工比,因为差距太大了,它是绝对的大哥大。”一位国内知名工程机械公司负责人直言道,“国内没有一家同行业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它的一半以上。对于它,我们只能是仰视。”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取得骄人经营业绩的大企业也没能幸免于改制的命运,早在2002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已经将徐工集团列入需要改制的82家大企业集团名单。
在中国壮大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生产商,也是全世界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的主要供应商。2003年,卡特公司的全球营业额达到227.6亿美元,位居500强的162位。自1995年以来,该公司在中国已经建立了8家企业,但无论投资规模还是产品市场都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995年,在徐州市金山桥发展区,由卡特彼勒和徐工集团合资创办卡特徐州有限公司,占地17万平方米。它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制造世界级的挖掘机和工程机械的领导者。
“实际上,卡特徐州有限公司去年才销了1000多台挖掘机,在国内市场排名并不靠前。通过这个案例,卡特彼勒觉得自己做,并不一定能做好,不如干脆走并购之路。”有知情人士分析说。
2004年5月卡特彼勒宣布与山东工程机械公司展开全面合作,整体并购这家销售收入10亿元、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七的国有企业。
现在卡特彼勒大中国地区总部已由香港搬到北京,设计中心也在去年7月落户徐州,加上现有的8家生产厂,卡特彼勒在中国即将形成生产、销售、设计、研发、租赁和品牌管理的业务网络。
“我们希望这些投资将加速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中国市场代表着当今建筑机械行业最大的增长机会。”卡特彼勒董事长葛林巴顿先生表示。
事实上,卡特彼勒朝思暮想的意中人,正是有着当今建筑机械行业最大增长机会的中国市场的领导者--徐工集团。
可靠信息透露,徐工集团拟将所持徐工机械51.32%的股份,按照此前“国有股比例在10%~15%之间”的原则,转让35%左右的股权给外商,最大的可能就是徐工集团的老朋友卡特彼勒。
由此,卡特彼勒不仅成为徐工集团最核心资产徐工机械的最大股东,而且还藉此间接掌控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徐工机械占比35.53%),最终也就把整个徐工集团纳入其工程机械帝国版图。
国企改制秘密进行拒绝内资,转让候选人成了清一色的国际大腕
徐工集团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销售收入在当地企业中排名数一数二,在江苏省工业企业中也位列前十。毫无疑问,它的改制是徐州市的一件大事。
据了解,徐工集团改制领导小组在向政府汇报工作时,提出的改制设想是,通过集团国有股减持的存量转让和增资扩股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内外投资者,但政府仍保留适当的国有股,比例在10%~15%之间。
“去年9月份以来,周正毅、德隆都插过手,当然也都没有成功。后来,就传出摩根大通、卡特彼勒等等将要进驻的消息。在这之后,我们也把一个很详细的改制方案递到了徐州市政府手中。但一直没有下文。”,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国内某工程机械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
徐工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王庆祝曾经介绍,对于改制,集团定下了“五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徐工持久、健康的发展;二是有利于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三是有利于徐工整体形象的提高;四是有利于徐工的国际化发展;五是有利于一并解决所有历史遗留问题。
“保持徐工集团的注册地不变;保持现有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稳定;新增十二亿元投资用于徐工集团的技术改造或新项目的发展。”2004年6月23日,依据徐工集团制定的改制原则,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民营企业呈递了一份紧急请求。
知情人士透露,自从去年9月徐工改制的闸门正式放开后,徐工已然招架不住纷至沓来的求亲者,于是转让进入秘密的程序。等到今年6月再次开闸放水时,实际上是接近尘埃落定了。于是乎,上述公司的这份请求为时已晚,转让候选人成了清一色的国际大腕。
“公告上写的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花旗亚太企业投资 管理公司,全是美国的公司。中国的企业是没指望了。”前述民营企业负责人叹息说。
有消息称,摩根大通是卡特彼勒的财务顾问,二者携手而来,对徐工志在必得。
“外资来主导徐工改制,这相当于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导权拱手让给外资。”记者采访的几家工程机械企业老总有此一说。
徐工集团欲以2亿~3亿美元“卖身”,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导权将供手让给美国人
“徐工集团多次强调,收购方要能拿出2亿~3亿美元或15亿~20亿元人民币,这点对于卡特彼勒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另外,据我们了解,卡特彼勒还将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徐工集团高管层持股的问题。”一家参与了徐工集团改制的企业老总对记者说。
世界工程机械老大和中国工程机械一哥联姻,这对我国民族工程机械业而言,究竟是祸是福?
“卡特彼勒中国公司,加上山工、徐工,就占到中国工程机械市场20%的份额。这太可怕了!它一步到位,将销售网络、终端服务等等都一锅端了,要是它自己建,得花多少年!”一位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掌门人语调沉重,“徐工太强了,整个工程机械国内136个产品,它占一半以上,并且有二十个左右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前三名。如果徐工被卡特彼勒吃下去,我们国内其他企业还怎么玩?”
而有经济学家直言,如果中国已有反垄断法,上述令人担忧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了。“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产业,体现国家防卫等综合竞争力,开放要适时适度。从国际惯例来看,包括国外卡特彼勒和国内某些工程机械企业,在生产民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军用品。由此可见,外资通过对中国民用工程机械行业的巨大影响,也必然会间接影响到中国军用工程机械的生产。”
以下是个人读完此文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希望引来各位网友深入交流讨论:
1、 反思国企改制:如此改制会否损害企业、职工和国家利益。
我们注意到以上徐工集团改制过程转为秘密进行,这意味着幕后交易,如何能保证国资不流失?国企改制中的国有产权转让不透明,国资如何定价没有任何依据,从上文中“徐工集团多次强调,收购方要能拿出2亿~3亿美元或15亿~20亿元人民币”中模糊的数字可以看出,国有股权转让价格讨价还价的空间。当然,要是有某某领导收了他人好处就更难说了。仅凭地方父母官的一个指示,就把几代人辛苦创业积累起来的上百亿财产的大企业出售,颇有败家子卖家产的气魄。如果改制由内资主导,流失的国资还只是国内利益的重新分配,然而如果由国际资本主导,损失将是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个人一直疑惑:一个小小地方政府有权私下转让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的股权吗?一个经营业绩不俗的大型国企,难道就只有一 卖了之而无他法吗?
2、 谁掌握了我国的国有大型企业,谁就是掌握我国的经济命脉。绝对不能让外资主导中国经济。
一个国家的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等基础性支柱行业,构成了其国民经济的命脉。 “命脉”即生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点我们想想解放初期毛主席面对经济封锁,勒紧裤带搞东北工业基地,想想俄罗斯百般阻挠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企业进入其石油勘探、开采、加工行业就不难理解。
目前,中国国企改制正由小企业转向大企业,金融、银行改革正在深入,雄厚的国际资本正虎视眈眈。不管怎么改,但有一点必须清醒,绝对不能让外资来主导我们的国企业改制,垄断我们的某一行业。国营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与命脉,如果企业改制导致外资深入我国的经济命脉,那么可以预见,国企改制完成之日就是中国经济全面衰败之时。在国企效率普遍低下、民营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中国国情下,那些期望通过引进外来资本,完成中国企业的振兴的想法,无异于白日做梦。
3、 对待外资我们迫切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引进外资不应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时髦作秀,引进外资的同时,一定要扶持我们的民族工业,
对外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外资也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追逐利润,外商来华投资绝对不是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永远是金钱。不可否认,引进外资缓解了我们的就业压力,增加了我们的财政税收,但同时也要看到外资从中国卷走的滚滚财富。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最终目的是发展壮大我们的民族经济,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然而,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加大对民族经济的扶持,我们的某些政策仍在阻碍着限制民营资本。我们至今还没统一内外资税收,还在实行的只有外资才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新出台的一些诸如汽车、钢铁行业政策等等,都被认为阻碍了民营经济对这些行业的进入。
引进外资必须达到双赢的目的,盲目的引进外资只会削弱我们的民族经济,加速外资控制中国的步伐。
还以徐工集团改制为例,对外资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十几亿元的价钱对一个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或是急于资金搞政绩的地方政府而言也许是个不小的诱惑,然而十几亿元换来的是对一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取得骄人业绩的国家大企业的放弃,牺牲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整个民族的工程机械行业。
(附:“民族力量”的悲哀——谈“南孚并购案” )
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这一事件当时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电池怎么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
2004年7月,也就是南孚被吞并将近一年之后,做为厦门大学经济系南平考察组的成员,我参加了与南孚CEO丁曦明先生以及其他高层领导的座谈会,从而详细了解到“南孚并购案”这一事件的事件的始末。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都是那些没远见的政府败类惹的祸
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总经理向我们吐露了当时合资的苦衷:“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我们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谈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资,南孚的另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激动地说:“摩根士丹利是一只狼,与它合资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看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
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Q赚了5800万美元!。2003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好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
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其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南孚被收购后不久,原总经理陈来茂便黯然辞职。他用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经是别人的了。南孚的员工们心里都感到了极大的失落——南孚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南孚已经不是中国的了。南孚的明天在哪里?自己究竟在为谁工作?当年,孙雯那句铿锵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现在呢?“现在这条广告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了。” 丁曦明悲愤地说,“如果我们还称自己是‘民族力量’,国人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离开南孚时,我的心情很沉重。据说当初南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时是某位领导极力促成的,这位领导因为给南平吸引了巨额外资,政绩卓著,得到了提升。后来南孚成了美国人的了,不过这是他离任之后的事情——自然不关他什么事了。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总之通过出卖南孚,外国风险投资的收益翻了一倍还多,赚了个盆溢钵满。美国吉列公司也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然而,一个很有希望的民族品牌却从此消失了。
沸沸扬扬的“南孚并购案”早已尘埃落定,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却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