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人类与机器的合体之路,可以走多久?


 

 

1968年,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写道:我们的技术文明,是一个既系统化又脆弱的世界。但不无吊诡的是,这种脆弱的文明一直呈现出某种指数增长趋势,人们甚至开始相信,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成为某种超人类或者后人类物种。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等会聚技术日新月异,加之大数据、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热潮,让人觉得奇点真的就要临近。据说,奇点临近的鼓吹者库兹韦尔每天都要吃一大把多种维生素,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赶上人类永生的头班车。


不论人类是否真的会从现在的肉身存在阶段过渡到下一个更强大的生命体阶段,所有相关的构想与争议的前提是,科技正在比以往任何时...

Read more

无知弥合视角下疫情防控的认知策略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各种组织、机构、群体与个人都是基于认知的行动者,任何一个行动者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境时,都力图使其有限的知识和行动体系在应对问题特别是风险和灾害上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的获得,主要来自行动者的主观努力,其中重要的是基于无知弥合的认知策略。所谓基于无知弥合的认知策略,就是行动者在认知与行动中必须以消除和减少无知作为其关键的认知方法论。这不仅意味着行动者要认识到其所获得的信息和所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而且一般的行动者应该看到,无知一直是各种信息传播与知识生产的条件。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无知的弥合是行动者正确地理解信息与所获得的知识的基本方法;而只有充分运用其...

Read more

陪伴机器人,当真你就输了?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自信息技术出现以来,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一再被打破。特别是随着社会机器人的发展,各种陪伴机器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许用不了多久,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如何与机器人相处。从科技时代不断加速的总体态势来看,人们或许等不及拿出周全和完善的技术方案,就会让各种机器人产品和服务涌进我们的生活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全新魔法的试验品。在冲向那美丽的新世界之前,让我们来看下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与场景。


人能与机器建立真实的交互关系吗?


从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是对智能的功能模拟。各种陪伴机器人,不论是无形的智能软件或智能音箱,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

Read more

人和机器要互相理解对方缺陷,协同进化


 

  我今天报告的这个主题——“AI伦理:遁词抑或软着陆机制”有一些吊诡,因为面对的都是“行家”,是敢于直面世界真相的人,所以我用了“遁词”这个词。我希望提出一个质疑——这究竟是一种遁词还是一种软着陆机制?

  这个话题要从人与工具的关系说起。

  麦克卢汉说,“先是我们创造了工具,然后是这些工具创造了我们。”人和工具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着急去找手机,好像母亲在我们出生时给予我们拇指就是为了要亲吻手机一样。...

Read more

人工智能来了,未来还需要我们吗?


  21世纪刚刚来临时,当时著名的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Bill Joy)发表了一篇《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 (Why the Future Doesn’t Need Us) 的文章。 他指出,在21世纪,人类拥有的最强大的三种技术———机器人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正在使人类自身成为濒危物种。与此同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灵魂机器的时代》《奇点临近》等书中则乐观地指出,人类将在机器的帮助下获得永生。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

Read more

解析社会:一切都将被记录,一切都将被分析


  从科幻和未来图景回到现实,人工智能当下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数据智能兴起与解析社会的来临。当前的人工智能热主要得益于数据智能即数据驱动的智能发展,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方兴未艾的基础是对数据的认知计算和机器学习。所谓数据就是一切可以以电子化形式对人和世界的记录。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监控与传感技术、普适计算、身体与生物信息采集、大型科学装置与数据密集型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数据对人的状态和行为的记录无处不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个人和各种事物都是数据的贡献者。由此,数据与存在如影随形,甚至可以说“数据就是存在”“世界等同于数据&r...

Read more

数据孪生: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随着智能社会的发展,数据智能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基础是能够对数据进行程序化、自动化处理而获得知识与做出决策的智能算法。最常见的智能算法是内容推荐算法,而内容推荐的基础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对事物和人加以区分。

  区分事物最基本的方法是树状分类和标注。树状分类一般是建立在公共与专业知识之上的树状划分系统,具有静态、结构化和专业性等特征,如商品类型、教育背景、职称职位等。但一般而言,不论从自然科学还是从社会科学知识出发,对各种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树状分类在逻辑上很难完备。以生物学中的物种分类为例,很多动植物的分类存在歧义。

  标注又称大众分类法,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某一属性或特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