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塑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无论是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还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是共同富裕之路,发展模式亟需从“有没有”转型“好不好”,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协作”, 这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这需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深层逻辑,在新发展阶段上,探索和构建新发展的深层逻辑,关键在于解决四组关系的新认知,那就是:(1)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中产业转...
作者文章归档:张国华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塑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无论是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还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是共同富裕之路,发展模式亟需从“有没有”转型“好不好”,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协作”, 这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这需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深层逻辑,在新发展阶段上,探索和构建新发展的深层逻辑,关键在于解决四组关系的新认知,那就是:(1)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中产业转...
我们如何预见一座城市的可能?
当你手握咖啡与邻桌侃侃而谈时,当你钻进小书店听一场分享时,当你正在某场市集的摊位上抓取灵感时,或许,并未曾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据新出炉的《202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已达到212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699.1万人,城镇化率为79.89%。
摄影/王效
从农业形态到工业先导,再到生态文明,我们的城镇化模式无疑正在进入新的阶段。那么,超大型城市、同时作为国家中心...
区域经济新格局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新空间、新未来。最近在《求是》杂志撰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调要着眼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围绕当前中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推动高质量的区域发展要依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这其中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政府怎么做?市场和企业怎么干?两者合力如何更好发挥?等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区域经济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区域经济的新逻辑
视力不同,看事物的精确度会有差异;视野不同,则会看到不同区域经济格局的新世界。区域经济格局的空间集聚...
智慧城市最早来自于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战略下的Smart Cities概念,当时只是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提供信息化的改造,提升效率。但翻译成中文的智慧城市后,这个概念就被广义化了,智慧城市是要通过信息通讯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帮助提升城市整体的效率、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共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那么,城镇化与高科技相叠加,则将迎来智慧城市的大趋势。
智慧城市规划认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城市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是...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东西:
第一,用什么新视野看待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效率连接?因为视力不同,看事物精确度会有不同,但视野不同,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包括历史、当下和未来都会有差异。
第二,用什么理论指导高效率的连接?我主要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经济、城镇空间协同角度来谈。
第三,用什么样的行动实现这个连接?主要从国家大的区域开放格局、下一步重点发展的都市圈、如何打造更具亲近性和创新活力的街区等三个角度来谈。
1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的世界,当时是以海运、港口去组织全球的连接。现在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是以机场、航空...
2014年网约车大爆发,近几年行业的人说网约车被玩坏了。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出现这么一种生死叠加的状态,张国华表示,可以从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的猫”理论找出路,即网约车是死还是活,取决于每个人自身想法。
一、新视野:现代化之路与网约车
(一)现代化之路与汽车产业发展
中国汽车化挑战,不光是企业家关心,美国总统克林顿也非常关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康德苏在任期间,曾问过美国总统克林顿一个问题:“总统先生,您最近经常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哪一个问题不断出现?”克林顿回答:“如果中国实现城市化和轿车进入家庭,中国和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大的转型期,无论是房地产的发展还是城镇化的推进都面临许多变化和挑战。对研究城镇化和房地产发展来说,视角不同,我们看事物的精确度会有差异,甚至会看到不同的结果。
新视野:跳出住建从城市发展看房地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界和社会发展都强调以人为本,但为什么过去三十多年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还被一些人批评为“不是‘人’的城镇化而是‘土地’的城镇化”呢?
这需要我们跳出住建领域来看。我们过去的产业模式本质上是低成本的竞争,在低收入的背景下依靠低劳动成本、低环境成本、低工业用地成本...
12月18日下午,第三届新结构经济学专题研讨会(冬令营)产业动态与基础设施专场在北京大学朗润园致福轩教室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协同规划:TIS(交通•产业•空间)》的主题演讲。
01、新型城镇化与协同发展新视野
张国华教授指出,城市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发展指导思想。我国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功能过度聚集,城市群内产业结构呈现低水平同质化、效益低下等特征,城际交通网络滞后于城市群发展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识别应当是从&ldquo...
前言
十年前曾流行一句话,假如广深高速堵车一小时,全球IT产品的价格将因此上涨。这个不无骄傲的戏谑说明曾经的高速公路、港口+制造业的体系有力支持了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的发展。新时期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区域生产要素流通与价值元素区位匹配将出现新的、积极的变化。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结构成为湾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新产业需要新交通设施、服务的支撑,并在新空间结构上予以落位。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历史性机遇,东莞如何抓住契机,切实做好转型升级,需要依赖交通·产业·空间的协同,探索一条推动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可持续道路。
N...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成都定位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需要认识和把握好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内在关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全球化背景下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在促进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提供动力的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各种要素的国际国内流动速率加快、融合程度加深、关联效应加大,全球产业体系升级转型和空间转移呈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