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龚刃韧

龚刃韧,男,出生于1954年9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主任。

梁漱溟与孙冶方:中国宪法史上值得书写的两位人物


  梁漱溟和孙冶方都不是法学家,很少有人会把两人的名字与宪法联系起来。说起梁漱溟,人们想到的是这位曾经的北大教授,上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发起者,以及美国汉学家艾恺所称的“最后的儒家”。而说起孙冶方,人们会想到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但鲜为人知的是,梁漱溟和孙冶方都在当代中国宪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始了修改宪法准备工作,成立了由康生、张春桥、吴法宪、李作鹏、纪登奎组成的工作小组。...

Read more

雾霾和公民健康


  今年入冬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频繁出现持续多日的重度空气污染。例如,11月中上旬就出现过持续一周多的严重雾霾,当时北京市尚未开始大规模集中供暖。11月底至12月初又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雾霾,11月30日在北京南部地区部分站点PM2.5甚至出现超过900微克/立方米的极端峰值污染浓度。在这么重度污染的持续雾霾天里,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市民们除了无奈,就是期盼刮大风下大雨雪。

  然而,最近两年中国各级政府也有过雾霾之前有作为的时期。例如,2014年为了准备在北京召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保障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达标,北京市以及周围几个省都提前一两个月采取了各种措...

Read more

屠呦呦获诺奖拷问中国科研体制


  10月5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终于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然而,屠呦呦的研究过程和获奖经历也暴露出中国现行科研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

  创新能力衰退

  屠呦呦的获奖成果发端于40多年前“抗美援越”的军工项目。1960年代初美国出兵越南后,双方军队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越方向中国求助。1967年由中国军方牵头,组织七个省市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称为“523任务(523项目)”...

Read more

中国大学官方课题背后的逻辑


  不久前,我在《中国大学目睹之怪现状》一文中指出大学存在反智主义等怪现象。其实,改革开放前大学就已存在反智主义现象,但那时主要与频繁的政治运动有关。在以思想言论定罪的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受打击对象,大学文科教师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跟风式或落井下石式的大批判活动。“文革”期间以“梁效”为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些政治运动不仅留下了大量“学术垃圾”,也留下学者个人经历的阴影。如为写过批胡适文章而“自感惭愧”的历史学家田...

Read more

中国大学目睹之怪现状


  大学在中国公众的认知中一直是一个社会智识、道德追求和创新能力的象征,而中国的大学在这方面的建树却并不如意。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大学在数量方面(如博士学位获得者和论文发表数)有了大跃进式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怪现状。

  从人文社科领域而言,有些现象已经与社会的舆论风向的异化互为表里,其中涉及的就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管理模式的问题。

  第一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指对“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怀疑和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的轻鄙以至敌视。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