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宝红

畅销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作者, 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六西格玛黑带。

供应链设计是演进,不是折腾


  有些文章说起供应链设计,就好像是摆弄面团,可以揉来揉去,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其实,如同任何商业难题,供应链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给飞驰的车子换轮子。从零开始,设计、实施一套崭新的方案容易;难就难在从一个烂摊子着手,在现有的框架上修修补补。推倒重来的**方式看上去彻底,但大都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演进方式貌似缓慢,实则因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

  举个例子。对一类产品,你知道你的供应商太多,供应链太复杂。但你可能永远也得不到资源来整合供应商:工程师们为新产品开发疲于奔命,只要这帮供应商能交货,质量合格,他们才没空帮你来整合供应商。他们也不是不懂采购额集中就可以省钱,...

Read more

公司大了,供应链计划应是专职工作


虽说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驱动采购、生产运营和物流配送等执行职能,但在很多企业,计划由执行部门**,并没有独立的计划职能。这在一些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公司尤其如此。这些公司规模上成了大公司,管理和运作水平却停留在小公司层次,忽视计划职能就是一种表现。

小公司很难计划,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计划的。公司规模小,随时随刻受到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挤压,势单力薄,疲于应付,只能紧盯着外界,随着周围的风吹草动而随机而动,就如动物世界里的小食草动物。试想想,一只小白兔,早晨起来了,有没有计划说今天去吃哪一块草?没有。命运把她带到哪里,她便吃哪里的草。相反,虎豹狮群却有明确的地盘,虽然这地盘往往随着猎物的...

Read more

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应对高成本和高库存的挑战


10月份是个丰收的季节。2014年的10月份,我写完了第一本书的第二版;今年的10月份,我完成了第二本书的第一版(抱歉,有点绕口令),即针对高速增长后的本土企业,如何从供应链的角度找到解决方案,应对成本高企、重资产和高库存等诸多问题。

这本书的概念从2012年开始,酝酿了两年,结合这几年的培训、咨询经历,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先后给中欧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做报告,总结出基本思路。2014年,我开始动手写这本书。先是整理到15万多字,然后压缩到13万多,最后扩展到18万多字,这会儿给出版社开始走出版流程,计划12月份再做些最后润色,就准备出版。

这本书经过几年时间的反复,前后...

Read more

供应链不光要会干活,而且要会算账


供应链的传统角色是个执行职能:设计画好了图纸、制定了规范,供应链来寻源;销售跟客户谈好了合同、拿到了订单,供应链来履行。供应链的形象是只会低头拉车(执行)、不会抬头看路(计划),或者说只会做、不会想。而供应链的诸多绩效问题呢,貌似没做到,其实没想到。计划的先天不足,很难由执行来弥补。即使能够弥补,成本也很高昂。

任何事物都是先有精神实现,然后有物理实现。用供应链的术语讲,精神实现是计划,物理实现是执行。这里说的加强计划职能,就是增加供应链在精神实现过程中的作用。精神实现是劳心,物理实现是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你看在一个公司里,要么是销售驱动,要么是技术驱动,就是因为这两个职能...

Read more

新产品开发:供应链得有流程来支持


传统上,供应链的关注点主要是量产,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角色有限。我们知道,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是设计阶段决定的。而要更多地影响成本、影响需求,供应链就得早期介入新产品开发。这在能力上要求供应链加强技术力量,比如设置供应商工程师岗位,推动公司的产品设计与供应商的工艺设计之间的交互优化。没有技术力量,供应链对内难以与产品设计对话、有效管理产品开发,对外难以与供应商对话、有效管控供应商。这点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技术力量的能力建设外,供应链在系统和流程上也得改变。传统的供应链主要服务量产阶段,其流程、系统是效率型的,成本可以做得低,但以速度为代价。对新产品来说,效率重...

Read more

我为什么不谈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时不时有人问,供应链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有些问地更直接:供应链管理方面,哪些东西最热、最流行?坦诚地说,我看到的不是什么热点、趋势;我看到的大都是些老问题,即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行业,企业都在挣扎的那些根本问题。

先说企业运营。企业要盈利,就得做好三件事:(1)开发出好产品(产品管理);(2)以合适的价格卖掉(需求管理);(3)还得以合适的成本做出来(供应管理)。只有这三件事都做好,企业才能生存、盈利和发展。古今中外,一律如此,没什么趋势可言。这就如人要活着,就得吃饭、喝水,你能说现在的"趋势"是吃饭,以...

Read more

绩效貌似执行的结果,其实是计划出来的


         十几年前,我在北美读商学院,一位教授说,(以前在美国),如果一个人做不了设计、干不了销售,也做不来财务、人事、生产、仓储、物流,那就让他做采购;如果连钱都不会花,那就实在抱歉了,只有卷铺盖走人。这是美国几十年前的情况,随着全球采购和外包战略的盛行,采购的地位大幅提升,不再如此。但在一些粗放经营的本土企业,采购的地位还很低,是典型的“小采购”,我一直以为采购是一个人在这些公司的最后一站,直到2015年初。

  当时我培训一个公司的采购与计划团队。这是家200多亿营收的电子企业,采购和...

Read more

你不能过份依赖市场来管供应商


 在供应商管理上,很多本土企业的误区是过分依赖市场竞争。市场经济,依赖市场竞争没错。但过犹不及,当它成为工具箱里的唯一一把锤子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比如采购价格降不下来了,好啊,那就再导入一个供应商,给增加竞争。比如2+1甚至成为一些公司的政策,即一个料号,两个供应商在做,第三个供应商也已经资格化好了,一旦公司没法从那两个供应商得到想要得到的,第三个供应商就入场了。有的公司甚至推行3+1的政策。这都是些大公司,动辄百亿级的营收,动辄几十亿、成百亿的采购额,是行业或者地区举足轻重。

这些公司的逻辑如下:我们拿不到更多降价是因为议价能力不强,议价能力不强是因为供方市场竞争不...

Read more

计划部门不能是新兵训练营和老弱病残养老地


有七八年时间,我一直在硅谷的一个高科技制造企业,管理全球计划团队,先后管理过几十个计划员。这些计划员大致都有10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最低要求是本科毕业。因为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其决策直接决定供应链的绩效,所以必须要由最优秀的员工来做。比如我的计划员,毫无例外,都是从各个分公司的客服、物流、仓储等职能中选拔出来的最优秀员工,是本地运营经理的左右手,不但是计划领域的专家,而且能够指导客服、物流和仓储等多个职能。他们熟悉公司的产品、组织、系统和流程,有很强的跨职能协作能力,再加上分析、判断能力,很好充当了供应链引擎的作用。

 

我一直认为每个计划部门都应这样,直到2...

Read more

No metrics, no performance


 有一次,我访问一个数亿营收的企业,被满地都是的库存吓了一大跳:成千上万箱的产品,一个大仓库堆不下,两个大仓库也堆不下,于是把两栋楼之间的空地也搭上凉棚,当成临时仓库。问负责运营的高管,一个二十年左右的元老,公司的库存有多少?答曰整天忙着出货,库存没有统计。ERP有,但账实不符,库存数量不准确,那MRP自然就不能运转,于是整个库存计划就靠Excel来做。想想看,几亿的规模,老大不小,每年有几百万件产品进出,用Excel哪能管得好?这公司有不错的产品,但运营上挑战多多:库存很多,但短缺严重:生产线上要的没有,库存里有的没用;整天赶工加急,不要说周末,逢年过节也加班。结果大家都不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