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兆中

任教于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建立北京兆中艺术工作室。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课程油画高研班,师承朱乃正先生。 2009年文化部中国民基会建立“兆中艺术专项基金”,致力于慈善事业。

天启慈悲 天人合唱 ——《我的黄河之灵》


       

       苍苍上天,启开黄河,滋润山川大地,万物生灵,养育子孙后代,生生不息。

我怀着感恩的心,慈悯的爱,来读黄河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来读黄河生灵往复,春夏秋冬。从草枯草绿,叶落叶生。生死贫富,佛道儒禅中体味生命的意义。感悟人性的光辉和爱与情的力量。在生的磨难中体味阳光,在痛楚的过程中体味快乐。去感悟上天恩赐的生命快乐和生命旅程。用爱的力量面对生存的艰辛。去张扬生命的力量,去泛起人性的暖意。去复苏心灵良知。去关怀生命的感恩,生命的悲悯,生命的和谐,生命的不屈意志。这时我画了...

Read more

天道黄河·感恩之心——《我为什么这样画黄河》王兆中


  

自然的黄河千迥百转、浩荡东去,铸就了黄河人钢筋铁骨般的意志。刚烈、奋挣、豪气最终归于善良、宽容、平静。但生命意志、生存精神像烧红的铁,在黄河里锻成了钢,回归黄土成了不灭的魂,千百年集结成民族魂魄,构成了黄河精神。

一、我的黄河所选取的是内心与黄河相印,所重合的那一部分,是同黄河互动的那一部分,是我内心需要又是互补的那一部分。

我心中的黄河,是隐藏在黄河人眼神中、动作后的、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那些东西。这种东西叫你心醉,流泪。它隐藏在黄河常态中,又浮现在偶然里。就像藏在黄河街巷中,夜空下的灵魂、生生不灭,复合重叠。那是不屈的,坚强的意志。那是关怀的,怜悯的,感...

Read more

远去的号子——王兆中的“黄河”系列


 ----易 英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世界美术》主编

 河灯( 黄河14)1998  180/180 

日本中川美术馆藏  《美术》99年2月发表

    最初看王兆中的画还不是他的 “黄河”系列,是被他的风景画所吸引,他的风景画以黄土高原为题材,但不是风情化地表达乡土,而是在跳跃地笔触、单纯的颜色与黑色的强烈对比中表现了一种力量的存在,使人想起世纪初法国野兽派画家鲁奥的作品。鲁奥的风格与其他野兽派画家不同,他不是单纯追求色彩的表现力,而是把一种超形式的观念注入到形...

Read more

生命的赞歌-- 王兆中油画赏析


    当以通俗性、消费性和复制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占据着我们生活空间时,严肃艺术的存在价值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形下,特别需要艺术

家坚持清醒的认识和甘于寂寞的探索精神。这些年来,王兆中诚笃地守护着自己的艺术信念,扎向黄河与大地的怀抱,从劳动者与自然博斗,同自然亲和的现实中获得了创作资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积累与收获。

王兆中的油画取材于他深入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他把黄河边上的历史、民俗与人的生命存在结合了起来,集中地塑造了生命的形态,突出地描绘了生命的力量,在情节性与象征性之间,构筑起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王兆中的油画运用了强烈的表现主义语言,这是他...

Read more

兆中艺术专项基金


    兆中艺术专项基金是中国著名油画家王兆中先生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国家级公募型基金。在此之前王兆中先生已经前后帮助了许多特困家庭,并借助自身力量推动着贫困地区的发展。王兆中先生立志为民族公益事业献出毕生的力量。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简称:中国民基会)成立于1988年,是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全国公募型非营利组织。中国民基会成立20年来,在国家有关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海内外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为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11月28日太...

Read more

王 兆 中 纪 实


 1954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第一枚真正的氢弹试验成功 35毫米照相机投入使用日内瓦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西方现代美术巨匠马蒂斯逝世等等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年。而在山东省费县东徕庄诞生了一位画家,他就是黄河文化的守望者:王兆中。

    1959,三年自然灾害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王兆中的年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度过的。父亲是一位军人,所以5岁那年,王兆中就跟随父母支边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山河屯林业局三人班林场,他在那里读小学、中学。在学生时代创作长诗《拉林河秋天》《大北岭》等作品在那个时代和背景下,王兆中在生...

Read more

21世纪的希望之星王兆中


      翻开世界美术史,就会发现世纪末和世纪初这段时期容易出名画。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1503),拉斐尔的《大公的圣母》(1505),格列柯的《圣皮埃特罗大教堂》(1607),戈雅的《处刑》(1814),凡高的《丝杉》(1889),蒙克的《呼喊》(1893),塞尚的《圣雅克图瓦山》(1900),莫奈的《睡莲》(1905),鲁奥的《基督》(1905),马蒂斯的《人生之乐》(1905),毕加索的《阿伟尼杨的姑娘们》,可利姆特的《接吻》(1907)等作品都是在世纪末到世纪初时诞生的。有人说这是名画诞生的一个因素。如今,东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