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行之

著名作家

民粹主义是对政治正确的反运动


  1

  世界很不平静,最近有两件事搅动了国际政治,一件事美国大选川普脱颖而出;一件事是英国公投结果选择脱欧。这两件尚在过程中的事情彼此之间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如果细究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在机理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性并不体现为世界进入到某种奇境,发生了被现成理论无法解析的政治现象。反之,这两件让人感觉有些莫名其妙的事恰恰反映了政治哲学的一般原则,机理并不复杂。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说,类似的戏剧性事件曾经无数次上演过,人们之所以反应不过来,只是一时找不到把过去与现在、把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的逻辑线而已。

  自负的人类经常需要常识的提醒,我们今天就来温习一下有关的常识。

  我先分头说...

Read more

无人能够阻止新生代走向成熟


  1

  解释一下标题。

  “新生代”这个词是后来想出来的,我原本试图用“八零后”,想了想又觉得不准确,现在“九零后”、“零零后”也已经登上社会舞台,也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了,“八零后”显然已经比较老套,不足以概括我所议论的群体,所以用“新生代”统称,这样更准确一些。

  另外,我谈论的不仅是当下的新生代,为了让话题更有纵深感,我将不可避免将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已经或行将退出生活舞台的人,这部分人曾经饱经沧桑如今都少言寡语了,然而他们也年轻...

Read more

当“喜欢不喜欢”进入国家政治过程


  1

  美国总统大选如火如荼,我等小民伸长了脖子艳羡地看着太平洋彼岸的人民泰然自若地接受着政治家们的谄媚和膜拜,既不以“政治正确”判断想当总统的人价值几何,亦不单纯以国家未来辨识参选者能否肩负起总统的责任,他们的判断简直到了与国家政治无关的程度,那就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某人——喜欢,我就投你丫一票;不喜欢,我就不给你投你丫特别想要的那一票。

  简单极了。

  选民的这一姿态,决定性地影响着参选者的行为方式,那就是穷尽一切手段去讨得选民的芳心,我们从美国大选的万花筒中,真切地看到了孟德斯鸠“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rdq...

Read more

魏则西命断百度路


  1 村前两条路俺村叫旮旯庄,地处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闭塞、落后、愚昧,长时间以来根本不知道大山以外是什么样子。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公社王书记说:“我要给你们修几条路,将来贩售个果品、猪娃子什么的也方便,会很快富起来。”乡亲们喜不自胜,说王书记是全世界最好的公社书记,有情绪激奋者握着王书记的手,用《红灯记》中唱词的句式感叹说:“你就是我的亲爹爹!”结果路就修起来了,一开始说是要修“几条”,后来因为技术原因或俺们不知道的原因只修了两条,一条通向东边,一条通向西边。

  尽管这样,乡亲们也已经心满意足了,毕竟千百...

Read more

通过小说表达对世界看法是怎样的体验?


1

按照惯例,一本书的序言似乎不应当由作者来写,然而责任编辑坚持要我对读者说一点什么,而我也的确想藉本书出版之际对读者说一点儿什么,因此这个序言就由我来写了。

2

克尔凯郭尔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从来漫不经心,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结果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一觉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死了。克尔凯郭尔虽然是丹麦人,但他的全部精神气质却被德国文化所滋养,他的思想也渊源于德国的哲学传统。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德国哲学的反叛者尼采出现之时,这两个错落在时空之中的人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互产生了吸引和呼应,共同奠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根基——海德格尔和雅斯贝...

Read more

从此再无新加坡


   1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先生驾鹤西行,从此一个时代结束。

  这里所谓的“时代结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之道的蕞尔小国新加坡,从此将进入与过往半个世纪迥然不同的国家政治形态,权威体制将持续地遭受动荡和冲击;另一个层面是:李光耀先生倡导的“亚洲价值观”(或者说权威体制)从此也将面临考验,不仅新加坡人民需要给出答案,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也需要给出答案,而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权威体制不可持续。

  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从此再无新加坡”的。

  2
...

Read more

台湾的意义不应当仅在于活着


  对于一个人来说,第一位的事情当然是活着,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你不能指着某人说:“信念比活着更重要,你得为信念去死!”你没有这个权利。然而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国家来说,信念(或者说信仰)又如此重要,我们甚至据此将人区别为不同的人、区别为不同的国家,所以你也不可以说,人只是像动物那样维持生物层面的生存就可以了,其他甭管,你不能这样说。如果你非要这样说,那就意味着你很不地道地抽取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标记,把人混同于动物了,这绝对是对人的最大不尊重。

  换一句话说,人获得尊重的最重要缘由,不是因为他会吃喝拉撒睡,会享受男女欢爱,人获得尊重的最...

Read more

虚无主义有时候导向人道主义


  我很喜欢天文学,喜欢沉醉在对浩渺星空的想象之中。这是小时候延续下来的爱好,那时候,我们经常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天文馆,在那里了解宇宙的奥秘。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东西越来越无法满足精神的饥渴,你越是想象宇宙的广袤深邃,越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感觉到宿命——把人放到浩渺的宇宙当中,我们通常籍以生存的那些标准和原则,就都成了滑稽可笑的东西。

  我们说一说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如果把地球四十五亿年演化史压缩成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话,人类在哪里?大致情形是这样的——上午四点钟出现了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但是在此之后的十六个小时里一直很平静,没...

Read more

倘若非理性人群构成一种力量


  人类历史波澜起伏,贯穿着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既有带来福祉的事件也有带来灾难的事件,人类正是在对这些事件不断总结和反思中走向理性与成熟的。不管总结还是反思,都意味探索和争论,所以,我们在学术著作中总是能够看到相似或者相反的观点彼此交锋,比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种得到绝大多数人支持的观点认为,造成这场人类浩劫的是希特勒,这家伙是一个疯子。英国一位历史学家就曾经认为,希特勒是由于心理失常才招致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他毁坏了世界同时也毁坏了日耳曼民族。不能说这个观点不对,然而对于一个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来说,这种说法显然太简单了。

  1961年,英国历史学家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