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大卫

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艺术家的奥运奖牌


  早想参观洛杉矶自然博物馆,那里新布置的恐龙展厅,被评论界描画得十分拉风,可身在几千英里外的纽约,只有的份儿,直到最近跑到南加州办事,才终于如愿。但今天的话题跟恐龙没关系。博物馆位于南加州大学(USC)附近的展览会园区,周边还有弗兰克·盖里设计的,立面上高挑着一架F-104战斗机的加州科技馆,以及非洲裔美国人博物馆。与之相隔不远,则是有名的纪念竞技场。很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应该记得这个体育场。它就是1984年那届奥运会的主场地。那也是二次大战后,我们首次派运动员参赛,并在此获得历史性的首枚金牌。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时隔几十年之后,高调重返国际社会。

  再说几句题外话:...

Read more

启蒙,还是复兴?


  关于最近北京的《启蒙的艺术》展,听到不少议论。由于目前暂居纽约,无缘亲历现场。但听得多了,自然就有些想法。

  上次回北京,一个做旅游的朋友说,他们旅行社去德国的线路最简单,就是柏林和南方的Metzengen,这么两站。柏林好说,那是旅游重镇,且国人多有首都情结。可放着海德堡、慕尼黑、德累斯顿不去,跑到那么个小镇干什么?这可不是中国特色的口味。朋友说,他们都是是奔Hugo Boss去的。

  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一般中国人,当代德国的性感指数非但远低于英美,甚至不如俄国、意大利。由于共产党的趣味灌输,彼得堡至今是中国很多人的文化麦加。至于意大利—&mda...

Read more

追忆逝水流年


  很多年前,当时录像机刚在北京普及不久,电影学院的一个朋友,帮我转录到意大利导演托雷瓦托雷的《天堂电影院》。那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故事结尾处,男主角坐在一座即将拆除的废弃影院里,独自观赏自己剪辑出的一组镜头,穿插其间的,都是曾在道德保守的法西斯时代遭到查禁的接吻镜头。看到这里,不禁心生遗憾——要是导演把黑白片明星们的“人工呼吸”场面,蒙太奇成为一段连贯的叙事,那会产生何等激动人心的效果!

  遗憾很快被弃置在记忆深处,直到最近看到法国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叙的的《艺术家》。本片去年五月在嘎纳电影节首演,立刻引发全球媒体...

Read more

水晶球里的中国


  两年前,《大西洋月刊》主笔詹姆斯·法罗斯曾在加州大学的一次讲演中,谈到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美国的对中国政策应考虑几个因素:首先,合作是否比对抗更符合美国利益;其次,两国关系是否可能避免所谓“零和游戏”的局面。也就是实现双赢。再就是如何处理由于制度差异导致的冲突,以及实力对比的变化。他说差异导致美国和中国擅长于不同的领域,就像NBC一位电视主持人报导本届奥运会时说的,美国和中国的奖牌竞赛,完全不同于冷战时期和苏联——那是面对面的直接对抗。而中国的强项,美国人却很少涉足。借用我国的外交术语,即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