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学东

  资深传媒研究者。   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曾供职于北京印刷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1994年调入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期刊管理司,从事报纸管理工作。1997年调新闻出版署办公室秘书处工作。曾多次参与报纸、期刊管理有关文件的起草及修订工作。   2000年9月任职信息早报副总编辑。2003年6月调任《传媒》杂志常务副社长、常务副主编,主导对《传媒》杂志的改版工作。   2006年8月出任《南风窗》杂志总编辑。   2008年12月离职,2009年2月加盟朱德付先生筹建改版的《中国周刊》。

大学何以不朽


大学何以不朽

 

大学何为?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基于各种立场的著述,汗牛充栋。
哲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价值,其实并无太大歧义,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开启心智,获得适应和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健全的人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千百年前的话,所以一再被人运用,是因为对人的培养的超越性,抛开各种训诂注解,它同样可以用来解释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
但在现实中,受时代影响,这目的时有摇摆。
中国现代大学,诞生于国运衰落之时,无论是京师大学堂,还是清华学堂,其最初的目的,还是师夷长技,雪耻图强。因此,无论是救亡时代,还是建设时期,...

Read more

流水账3.23-24日


流水账3.23-24日

 

虽然尚未完全复原,但每天晚上,依旧熬到很晚,而早上已早早起来,

效果却不彰。

总是难逃焦虑。

报道体的文章都送了出去,

等待的过程,让自己烦躁不安。

要写的稿子,却因沉不下心来,逻辑难以理顺,思考难以深入。

泡澡,竟也不管用了。

让我宽慰一些的,是马姐告诉我,某已签下。

朋友自广州来,到办公室一坐。

感谢朋友的支持。

老同事过来办手续,中午一聚。

依旧谈笑风生,老总不像老总,部下不像部下,热闹非凡。

故乡来人,窑哥安排大家一坐。

坐下方知,也是亦农兄生日。

诸多故旧新朋,济济一堂,

北京的故乡风味,依然是告慰思乡者胃口最好的东西,哪怕自己味蕾已变。

...

Read more

流水账3月25日


流水账3月25日

 

早早起来,花了一个小时,写完卷首语,《大学如何不朽》。

不过,偷了点懒,文中引用约翰梅斯菲尔德的文字多了点。

但,我觉得他把这个问题表达的如此透彻精湛,文字又如此优美,引用它,也能让自己回避一些表达的困境,不丢脸。

催要稿,核对,文字意料之中。。。

意料之中的,还有。。。

有些人,永远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也就喜欢推卸责任了。。。

意料之外的,是另一方面,商业上最后竟然如此失败,是自己的失败。

与初衷大相径庭,与平素得到的信息反差如此之大。

没有人比我内心更沮丧,更不高兴。

深刻检讨。

忙里抽空开选题会。

选题会之前,谈了杂志目前的挑战,和需要调整的方向,...

Read more

流水账3月21日


流水账3月21日

 

依然病中,却早早就没了睡意,因为心里有事。

每每心里有事时,晚上总是很晚才睡,第二天很早即起。

昨日客户来京,晚上应酬回家,已经十点多,系统里压着许多稿子,一一审过。

午夜之后,刚关上电脑,陈远同学说稿子写完了。

懒得再开机,遂用手机看完,那字小的,好在有些老花眼了。

躺在床上,也在琢磨这篇稿子,让我早起的,也是这篇。
一大早赶到办公室,改稿,因为时间仓促,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思辨性不够。

重串整组稿子。

有关后半部分的稿子,满意的不多,大多虎头蛇尾。

除了话题本身性质局限之外,采访不够和对历史资料的运用方面,技巧不够,

故大部分后面的文章,不够厚重。

此...

Read more

流水账3月22日


流水账3月22日

 

大部稿件已经送走,

虽然有些惭愧,不甚满意,但总是暂时了了一事,心里难免有些懈怠,行为上有些倦勤。

继续审看其他稿件,催其他稿件。

开始思考自己要写的话题,但立意尚不能使自己满意。

也许是懈怠的缘故,思考难以深入下去,常常半途而废,

这也是既找不到切入的角度,逻辑上也难以让自己满意的重要原因吧?

下午,有客来访。

与年轻朋友的交流,也总能让我感受到活力。

即如何其芳诗,轻轻地从我的琴弦上,失去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虽然,只是暂时性地失却成年的忧伤。

另一拨来访者是警察,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

我心里想,如果这里发生了案件,报案了,这么长时间才...

Read more

播种梦想


播种梦想

——流水账3月19日

 

自从跟丫头说过,周六带她去怀柔种树,丫头就一直很兴奋。

周五晚上,丫头追着我问这问那的,恨不得立即就去怀柔。

周六上午出发时,稍微有些晚了些,路上已经渐渐堵上,星期天不限行。

到目的地时,丫头的玩伴和一些朋友们,已经挖了大半个坑了,

而何老师,在我们这些人去之前,已经挖好了5个大坑——老马买了三棵海棠,两棵柿子树。

那个正在挖的坑,原本是想用来埋酒的,老马带了两坛子2000年年份的黄酒。

不巧的是,几个小朋友和女孩子,遇上了石头,挖不下去了。

种树的地方,原来是座破庙,破庙建在山坡上。

坑越挖越大,我和老马,还有老马的侄儿,尤其是老马,费了九...

Read more

良药——记忆中的马兰(1)


良药——记忆中的马兰(1)

 

春天来了,总惦念起故乡的一草一木,

这马兰就是其中春天常被念起的故乡记忆。

马兰是故乡常见的一种草。

是草,更是宝。

既是乡土佳肴,又是良药。

先说药。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小时候用镰刀割草干活,手指脚掌难免经常不小心被利刃茅草所伤。

那时,农村条件艰苦,割破了手脚,是不会去卫生所的,再说,那时也没有创口贴。

云南白药?更是珍贵。

但乡下人条件虽有限,命却不贱。

伸手可及之处,常常有救命至宝。

马兰即是止血至宝。

对于马兰止血最初的经验来自我奶奶。

小时候奶奶带我们多,我们那时手脚皆嫩,极易受伤,镰刀茅草都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一旦干活...

Read more

明前佳肴——记忆中的马兰(2)


明前佳肴——记忆中的马兰(2)

 

马兰不仅具极高的药用价值,在我的故乡苏南地区,它最初也是清明前的佳肴。

记忆之中,每年春节过后,东风掠过,地气渐暖,尤其一场春雨之后,原本委顿的植物,渐渐复苏挺拔起来。

马兰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冬天特别冷,地也没如今那么肥,故每年冬天,马兰也与其他绿色植物一样,大多枯萎变黄,精华入地,收缩于根茎之中。

偶尔在背风朝阳的田埂犄角处,也会有几簇依旧顽强绿着的马兰,但这绿,也甚是稀罕,也透着乏力,透着干涩。

但马兰却也是最早感受地气变暖的植物,是春的信使。

春天一到,哪怕原来如此委顿的绿,一夜之间,这绿已透着鲜亮活力,而原本枯萎变黄的干茎上,也迅...

Read more

流水账3月16日


流水账3月16日

 

继续病中。

好多天了,气喘如牛,举步维艰,颇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靠意志勉力支撑。

原本今天准备在家歇一天,但因若干情况,还是撑着到了单位。

中午的胃口,也可见体弱程度。

审稿,催稿。

继续讨论日本选题。

定若干选题。

与同事聊。

很多事情虽已想到,却迟迟未及施行,代价昂贵。

责任自然无可逃避。

晚上应该去翠微,结果去了十里河桥。

最近脑子有些糊涂,看短信总是快速扫一下,结果屡犯差错。

晚上与朋友坐,得知浙江温州沿海等地,传海水被日本地震污染,碘盐能防辐射,盐已被抢购一空。

看围脖,浙江的一个朋友,向我佐证了这一点。
这算是福岛的蝴蝶效应吧。
有些疲惫。

...

Read more

流水账3月17日


3月17日

哮喘,夜不能寐。
晨起检查,体温35.6度,脉搏94,血压倒是正常了。
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在家休息一天。
这些天咳得我头疼的很。
但这休息,并未能落实。
订出了几本杂志,联系了两个要谈的客户。
通过围脖,重新联系上了一个老朋友。
审稿。枪毙一篇,并提出要求和建议。
与晨明、一龙、陈远激烈交流有关选题。
连原本渴望的午休也没实现。
今天到晚餐之前,除了药和茶,一个雪莲果,一根香蕉之外,粒米未进,似也不觉得饿。
跟晨明感慨,终于尝到了不职业不专业和平素管理松懈的苦果了。
今天最稀奇的事,是全国的盐卖疯了。
昨晚还只是听说浙江出现盐抢购风潮,今天接亲友电话,方知大兴等地也抢购一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