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历史记载和历史典籍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
"不学礼,无以立。...
作者文章归档:尤青云

中华文化之《春秋》三传
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据《汉书·文艺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30卷。《左传》的作者是谁,历来颇有争议。汉代时司马迁、班固皆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在口...
中华文化之《战国策》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趙"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朝廷便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宫廷密室所藏战国史料,分别名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刘向以国别划分,把6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并非尽是策士的说辞,还...
中华文化之《春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
中华文化之《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
《尚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它的"典"、"谟"、"训"、 "诰&q...
中华文化之《孙文学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和妥协,革命的果实被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大地主大买办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力量,领导和发动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但屡遭失败。为了总结中国长期民主革命的丰富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探讨继续前进的道路和方法,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孙中山于1918年写成《孙文学说》,即巨著《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心理建设》。孙中山一生著述颇丰,而哲学专著只有《孙文学说》。
《孙文学说》前有自序,继分八章;第一章:以...
中华文化之《警世钟》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这是陈天华在《警世钟》一书中提出的名言。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陈天华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作品,其中尤以《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最为著名。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毛泽东在1936年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回忆少年时代读了一本讲革命的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
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见《西行漫记》)毛泽东说的这本书,就是盛行一时...
中华文化之《革命军》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名为"革命军马前卒"。章太炎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以后曾合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
邹容的《革命军》,则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章太炎的文章,以文笔典雅深沉,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阅读邹容的《革命军》时,可同时研究章氏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1885-1905年),原名...
中华文化之《大同书》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即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这三种空想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专制制度的厌恨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尽管康有为和孙中山设计的方案不同,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领导震惊中外的戊戌维新运动和撰写《大同书》,是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文化思想宝库最重要的贡献,是值得后人怀念的。
康有为生于1858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
中华文化之《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代,由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曾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第一次思潮的出现,就是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革命前夕,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十分严重。全国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80%的农民没有土地。
在江淮流域、华北地区,就出现了有百顷、千顷的地主;形成"田主不知耕,耕者多无田"的局面。广大农民处于啼饥号寒之中,所以,他们都渴望着有自己的土地耕种。洪秀全为了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