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忆军

简历:2004-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de教书先生;《北大人》季刊de总编审;《翻阅日历》月刊de总编辑;2001-2005:北京久和成影视机构法律顾问 兼任旗下——内地48家电视台和海外无数频道联播的《夫妻剧场》总策划 内地38家电视台和海外无数频道联播的《非常接触》总策划兼男主持;1997-2003:香港凤凰卫视公司策划兼任旗下——大型历史专题片总策划兼总撰稿 电视学术节目《世纪大讲堂》创始人、总策划、主持人;电视专访节目《鲁豫有约》策划人兼总撰稿。1994-2005:央视社教中心和海外中心大型特别节目总撰稿;央视新闻中心《实话实说》主持人;1993-1995:《北京青年报》专栏撰稿人;北京广播电台专题策划人;1988-1990:北京祥云饮料公司销售经理;1987-1988:北京大宝化妆品集团总经理助理;北大法学院法律硕士;北大中文系文学学士 研究领域:《电视新闻研究》《电视新闻概论》《电视采访与电视写作》《电视广播研究》《电视节目策划实务》《电视媒介出镜主群体研究》《早期非虚构影片的贡献》《电视媒介发展史》

《陈炯明头上的三根标签》


                   文/ 阿忆

  在历史教科书中,陈炯明头上,插着三根标签,一是广东军阀,拥兵自重,一心搞独立王国,二是投机分子,没文化没理想的匪徒,只想着地盘,三是革命叛徒,一旦触及私利,便想杀掉孙中山,最终身败名裂。直到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写出一系列文章,陈炯明头上这些标签,才开始松动。
  了解陈炯明的实际形象不难,第二个标签是突破口,拿下这个标签,便可知道他是怎样的人。陈炯明是清朝秀才,所以文笔很棒。慈禧废科举,他改读广东法政学堂,与邹鲁同届,是第一批新式学生,以“最优等生”资质毕业。随后,他创办《海丰自治报》,在晚清宪政改革中,被推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提交...

Read more

《谁把裹小脚送进了坟墓》


                  文/ 阿忆

  在历史知识普及中,常看到“谁废除了缠足陋习”一栏,答案是孙中山。据称,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下令各省,严禁少女缠足,否则严罚家长。
  此事确有,但细节不准,而且缺失重要信息,所得结论相当冒失。
  细节是,孙文3月11日给内务部写信,力批缠足陋习,“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要求内务部下令禁止缠足,内务部13日通饬各省,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缺失的重大信息是,3月10日,袁世凯继任临时总统,孙文是在没了职权的情况下,向内务部发出指令,内务部发布的是劝文,并非法律,没有起到劝...

Read more

《北方兵变的悬疑》


                   文/ 阿忆

  历史教科书的最大弊端,是盖棺定论,不留任何悬疑。
  比如,发生在1912年2月的北方兵变,说袁世凯策动它,以求在北京就任总统,这当然是一种可能,但其自发萌动,被袁世凯利用,获得在北京就任总统的机会,这也不是不可能。遗憾的是,历史教科书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以臆断填塞未知空间,把前者强行做成了定论。
  教科书有意忽略和模糊了这样几个事实——
  一是袁世凯果真南任,北方会不会动乱。这是一个关键问题。那时,清帝逊位仅半月,皇族盘根错节,仍有军政力量,近卫军统帅冯国璋举棋不定,不知道偏向谁好,在日俄策动下,东北皇族在动摇,蒙古各盟在...

Read more

《子虚乌有的飞狗事件》


                  文/ 阿忆

  1942年1月6日,西南联大鸣锣,招集700同学上街游行,云南大学、中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同济附中、昆华师范陆续加入,3000学生手举小旗,高呼口号,把学运推向高潮。学运特点,共产党与三青团呼应,学运目的,“铲除孔祥熙”。当晚,联大学生回营,编出《四十年代》壁报,自称“一六运动”,与“五四运动”媲美。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学潮,竟起自报载谣传。这些谣言,虽经肇事报媒迅速澄清,但仍强悍地写进了历史。
  事情缘起1941年年底,日军闪电进攻香港岛,为避免军政要员、银行家、大学者落入日寇之手,国民政府交通部加派航班,抢运人杰。新闻媒介去...

Read more

《历史的图景》


                  文/ 阿忆

  历史资料,总能发现,事态呈多线条发展,环境是一组组相互交织的动态画卷。历史故事,却只能勾勒出三两幅彼此割裂的图景,画面元素简单。这是两种学史方法,差异迥然,前者真实而冗长,后者好听而简陋。
  比如,“精卫刺杀摄政王”,听起来,画面很简单——
  北京,什刹海和后海衔接的银锭桥下,时间不详;一个笔名叫“精卫”的英俊少年,埋好炸药,聆听桥上动静;桥上,一名叫做“摄政王”的大官,坐在轿子里,要经过此桥;不知为啥,炸弹没炸,精卫被捕;不知为啥,精卫没死,写下一首不怕死的短诗。
  实际上,这幅画面中,根本没有汪兆铭。那时,革命党连年暴...

Read more

《社会的溃败》


             文/ 《生活》杂志联合出版人许知远

  出租车停下车,司机左手斜向东指过去﹕“就是黑乎乎的那座,烧得像个烤鸭。”胶州路的一段仍是封起来,车辆无法穿行。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路过上海,想去看一眼那座烧毁的楼房。四周前,这里的一场大火震惊了全国。在夸耀举办了历史上最盛大的世界博览会后,上海人发现他们的生活脆弱不堪,一场火灾在四个小时之内,吞噬了五十八条生命。和火灾速度成正比的是公共管理系统的迟缓反应。只隔着一个街区,消防车却姗姗来迟,到场后他们也束手无策,水喉疲若无力地应对着火势。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公众的愤怒情绪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而四处蔓延。从这座楼房正...

Read more

《普通人的烦恼》


                    文/ 阿忆

  普通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巨人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人,即使在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巨人们的天赋也远远超出常人,他们不会有普通人的烦恼。这种想法,不能说全错,巨人最终成为巨人,未达光辉之前,注定有蛛丝马迹。不过,把这些蛛丝马迹绝对化,屏蔽掉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烦恼和忧愁,那是对真相的背叛,只会造成没有史实依据的盲目崇拜。
  最近,翻看周恩来赴日求学的日记,对他初到东京时的记述,颇为感慨。1918年1月,周恩来19岁,已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由于理科成绩不好,刚刚经历过高考失败的苦痛,不得不转道东京,先学日语,准备春季夏季参加日本的两次高考...

Read more

情况依然不容客观



《一切仿佛都好了》

阿忆摄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褐石园中心花园
2010年12月2日14点33分

 

  看这图片,褐石园盘治理,似乎真已圆满结束,政府可以上报业绩了,业主可以愉快入住了。可问题是,这只是外表,固然,外表从大土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非常欣慰,俺们觉得自己维权很牛,也对所有帮助过俺们的人心存感激,但人居并非猫狗豢养,更有契约和金钱支付应该买来的约定条件,所以,只有深入这些漂亮的房子才会发现,一切仍未结束,甚至危机重重。

  褐石业主应该是2007年收房,但实际收房拖延到了2010年8月,其实,即使2010年收房,这些房屋也远未竣工,只是面儿上好了,业主们...

Read more

《文学崇尚与新闻真实性》


                  文/ 阿忆

  近些年,批阅各类试卷,批改各式论文,常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新闻价值标准,有真实性一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并非小事,甚至相当严峻。衡量新闻价值的高低,西方在一百多年里曾有过种种指标,旧中国也有过许多指标,新中国综合古今中外,通行的共识指标有5个——重大性、时效性、显赫性、接近性、趣味性——越是具备这些条件,新闻就越有价值。但是,无论如何,这里面从没有过真实性指标。原因很简单,真实性是新闻的定义,是新闻的核心和灵魂,是新闻价值的前提,没有它,不是新闻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还是不是新闻的问题。令人担忧的是,在业界许多学子那里,真实性...

Read more

《中国人的科学》


                    文/ 阿忆

  从一开始,就有两种科学在争夺中国人,一种是陈独秀的科学,与民主并列,为的是救中国,是一套千真万确的真理,一种是任鸿隽的科学,它只是它自己,客观上能使中国强大,却不一定有利无弊。

  任鸿隽是留美生,化学硕士,1915年在康乃尔大学读本科时,主创《科学》杂志,被爱迪生视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当时,毛泽东正在设法补足基础科学知识,用它扩大视野,华罗庚读了它,萌生出研习数学的冲动。《科学》杂志也影响到陈独秀,9个月后,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终以科学为旗,掀起蔚为壮观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是职业革命家,曾经留日,却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