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曹锦清

曹锦清,1949年生,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8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市城建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合著)、《中国单位现象研究》、《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其中《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一书是他与同事花了4年时间,在浙北的一个乡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著成,该书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想说却说不清, 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无奈


 

  再造“语词”

  ▍新语词的出现

  近代的白话文运动,虽然是一场完成了文言向口语化转化的运动,但同时也是中国语言西方语言化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大量的重要概念,经过日本语的转化,形成了今日我们思维结构的组成部分:比如帝国、民族、民族国家、主权、政党,等等。在此一类西方语词中,最主流的,即是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类。自由主义要求按照人权、自由、法治、民主等基本理论范畴、概念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马列主义也同样要求按照自身的概念来认识和改造中国。

  在这些政治性、规范性和分析性的概念背后,有着两种势力。第一种势力是坚持西方的意义,坚持西方...

Read more

曹锦清:从和谐社会看“三农问题”


  曹锦清:从和谐社会看“三农问题”

  

  

  主持人:我记得大约是在一年多以前,因为要做“三农问题”的节目,所以需要对“三农问题”很好地补习一下,于是有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黄河边的中国》。其实听说这本书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只有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好好去读它的时候,我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一个学者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其实非常地厚,但是书中没有任何的煽情,也没有任何的修饰,它不过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调查报告。然而字里行间,我却看出了作者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所拥有的那...

Read more

中国社会重建的派系纷争与根本出路


  [导读]近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牵动举国人心随着坠江原因一步步被查明,人们在惋惜十五条鲜活生命的同时,也对渉事女乘客的暴戾与公交车司机的不负责任多有反思:透过这一悲剧,足见当前中国社会的冲突性,以及社会重建的艰巨性。认为,“社会重建”是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会遭遇的问题。然而,“社会”本身并不自明,明确“社会在哪里”,应该是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在中国,“社会建设”的议题很晚才被提出,各方对此理解多有分歧。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社会问题和矛盾涌现,市场要素为社会建设...

Read more

土地与工业化视野下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改革开放即将迈进第四个十年之际,对其进行回顾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千头万绪,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回顾,只能择其一面进行重点论述。在这里,笔者主要就改革开放与土地制度的深刻联系进行一些梳理和讨论,也就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进行一些展望。

  ▍一、中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在农村地区推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被视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起始性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其象征性意义,事实上,土地制度的变化确实构成认识改革的关键性线索之一:人们对土地的认识,不同的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土地在工业化中扮演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改革开放的进程。

  家庭联产...

Read more

土地与工业的“中国式正反馈”能否持续?


 

  [导读] 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该文从土地制度和工业化互动的视角考察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探索当前所面临的新挑战。该文指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构成认识改革的关键性线索之一,改革开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在土地制度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建立的正向反馈: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保障低地租,低地租降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也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向城市和工业领域流动,而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支持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向农业和农村回馈资源和资金。但在三权分置改革时代,这种正向反馈可能会遭遇挑战,其中承包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实际问题是地租流向城...

Read more

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印度已经学会了以中国为尺度


2015年3月,我们一行四人赴印度国家农业研究院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了几天的调研。以下是从印度回来后的一些感想。①对印度的关注大概已经持续十几年了,在国内学术界,我大概还算比较早的一个。大家知道二战以后的独立国家,一般来讲都把两眼放在西方,放在美国,就像全国各个省市都把眼光放在北京一样。各个国家之间相互看、相互学习,这个确实比较少。但是随着中国、印度这些国家的崛起,这些相互看的要求,开始在中国和印度都出现了。

如果要比较的话,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当然是一个比较的视角,那么中国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那就更为重要,因为它们的相似性更多,遭遇的问题更同。所以十几年前,我一般主要是纸上谈兵了...

Read more

改革开放后谁偷走了农民的土地?


  1982年到1984年间,中国废除了运行20余年(1958-1982年)的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各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计口均分,归各农户所有,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使用权的分离)。1987年1月中国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并对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及对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做出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在我们看来,此一新的土地制度及农地征用法是理解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低成本、高速度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个极其重要但常被忽视的视角。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土地所有权的模糊性及其经济社会意义

  新的土地制度规定&ldquo...

Read more

宋以来的乡村组织重建


  我是读历史的,也是读哲学的,两个专业,我承认,都没有读好。这次发言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从事农村方面的研究,研究得多一点。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农村面临一系列困境。尤其是分田到户以后,当时据说有2.2亿的农户作为农业的生产单位,现在已经到了2.5亿个农户作为生产单位,人均耕地是一点几亩,高度地分散化,这种分散化深深地卷入了市场经济。这个市场经济的规模之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三千年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该说从来没有出现过,我在98年的时候就把它称作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话当然是引用了洋务运动的几个领袖的话。当时他们感受到的变化,...

Read more

中国崛起时代的学术立场问题


  一、改革开放后影响三农问题及现代化进程的四个关键点

  1、1982年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个改革的意义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详说了。

  2、1998年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实行退耕还林、还湖、还草,标志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

  这意味着中国近几百年靠过度的垦荒、围湖造田以增加粮食产量的生产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再也不必靠挤压空间来寻求粮食增产,终于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提高单位亩产。陕西、山西、江西等省大面积实施,国家有补贴,亩产提高,吃饭问题解决。

  据现代人测算:明朝的耕地约为8亿亩,清代约为16亿亩。这增加的8亿亩耕地,主要就是靠西北、西南、...

Read more

中华民族与中国版图


  中国到底往哪里去,不仅中国人关注,而且全球人都在关注,因为中国的崛起将会改变中国国内乃至全球的资源分配格局。近十年来,西方人试图凭借西方的概念来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理解中国的政治运行,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但是这些研究和解释大体出错。西方人不断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抛弃西方的概念来理解中国,因为它的概念已经丧失解释能力,在被用来理解一个庞大民族的崛起时,已经丧失了它的认知功能。因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意思是把中国的当下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放入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重新加以审视。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延伸。

  近代以来,我们不断割裂自己的历史。第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