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在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以《文明对话的路径和跨文明条件》为题作现场发言,他提出了一个关于文明对话的命题——跨文明状态下,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理解?
作者文章归档:赵汀阳

历史是最接近时间的哲学问题
历史是最接近时间的哲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哲学不止是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关于无穷意识的形而上学,即关于无限性问题的形而上学。
在哪个问题上,ChatGPT逼得思想无路可走
GPT推进哲学问题了吗?
题目的提问明显是一个后续问题,接续的是若干年前我在另一篇文章的提问“人工智能提出了什么哲学问题”。那篇文章涉及的背景事件是“阿尔法狗系列”,在此无需复述。这个后续问题的背景事件是“GPT系列”(此刻已经由ChatGPT升级到GPT-4)。如同阿尔法狗事件,ChatGPT引起世界轰动,而“更能干”的GPT-4更是引爆全网,一时间颂词滚滚。不过,此类在背后有着“无限商机”的商业化或传媒化轰动几乎都言过其实。不实之词往往...
一种可能的智慧民主
【导读】长期以来,“民主”都是东西方论辩的核心概念。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纷纷质疑“西方民主出了问题”,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则众说纷纭。本文中,哲学家赵汀阳直指其根源:在失去共识的社会中,民主很容易被“代主”操控,成为实际上的反民主。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一种可能的智慧民主》
▍制度的一个深层问题
任何制度如果失去大多数人的信任就难以维持,或者说,制度的存活力基于信任。例如货币是一种最直观的制度或人为秩序,货币一旦失去...
我们认识中国,为什么总走不出西方框架?
中国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或者说中国的天命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们也许可以指望,现在中国已经缩小到一个地步,就是天下里面一个普通的国家。
那么下一步,当中国重新进入生长,重新进入青春期、生长期,我们中国是否能够由天下里面的中国,重新生长为一个内涵天下结构的中国?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我觉得是非常可能的。
是不是还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的天下,中国来建立一个世界的秩序?当然这个事儿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梦想,也许更正确的说法,我想引用一下吕不韦。吕不韦说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么世界就是所有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
对话雷吉斯·德布雷:未来的世界会是“天下”一统吗?
今日很多西方人对中国都有一种刻板印象:中国就是专制的帝国加上傲慢的朝贡体系。但古代中国(明朝以前的中国,公元前约2070年——公元1368年)更久远的故事却基本被忽略了,那是一个讲述着多元文化、深邃哲思和开放文明的故事。这种对于中国的认识不但在西方当代知识界几乎完全缺席,更荒唐的是,它也在今天的中国逐渐消失。
多年来,我致力于从古老的中国故事中提炼出脉络,为未来的世界秩序构建理论基础。这个故事的特色之一就是“天下”这个概念,早在几千年前这种观念就已经在中国盛行起来。我认为它足以被视为世界体系的普遍概念:一个所有国家共同治理、所有文...
要命的不是人工智能统治世界, 而是人可能先亡于它创造的一切好事
人工智能提出了什么哲学问题?
▍“以浪漫之心观之,技术都有去魅之弊而导致精神贫乏”
远在技术预示致命危险之前,敏感的思想家们就对技术的后果深感忧虑。众所熟知,庄子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应该是对技术的最早批判,其理由是,技术是投机取巧躲避劳动,违背自然之道,而投机取巧之心必定心怀叵测。庄子的技术批判在尚未温饱的时代几乎不可理喻,但在理论上却有难以置信的前瞻性。当现代技术开始明显地消解生活意义之时,人们对技术开始了严重的批判。韦伯指出技术导致自然的“去魅”,即技术剥夺了一切事物的精神性...
如何走出“坏社会”困境?
[导读]经历了40年的改革后,2019年的中国又站在了新的转折点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进一步的改革,无论是对于执政党,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种超越。本文着眼于中国社会生态的变化,认为社会生态的恶化需要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和生态重建来消除,需要修改旧的、不公平的游戏规则,来回应现实挑战;除此之外,文化、道德等层面的反思及改变,也需要被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赵汀阳的思考提供了一种关于社会博弈的制度设计,以及如何走出整个社会的生存游戏困境的改革方法论。文章原发于《南风窗》,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社会的一个真相,就是权利、利益的博弈。
社会生态的恶化需要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和...
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赵汀阳
当一种价值观落实为事实,如果这一事实显示了最大化的兼利和兼容,它才有可能获得人们的普遍同意,才能够成为普世价值。
近来有不少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但对于“普世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意义上的“普遍有效性”,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在当代思想市场里有许多价值观在竞争,人们可能会各自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特殊价值观,比如属于某个特殊群体的价值观。人各有所好,...
汶川救灾与“普世价值”
汶川救灾已经注定成为一个历史大事,必定会给人们留下某种重要的精神遗产,汶川救灾的惊险和激情过去后,冷静的思考刚刚开始。突发事件最能够激发人们灵魂深处的精神,这些潜伏着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不明显,但一直存在。汶川救灾的紧迫性使人们心中的中国精神爆发出来,就好像人们的人格一时间都得到普遍提升,令人震撼的万众一心、不计私利、不怕牺牲、见义勇为、先人后己的精神在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中充分体现。这一集体自觉行动以事实而不是以话语对所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人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人在哪里能够获得帮助和拯救?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汶川救灾的事实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