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甘阳

1952年生于沈阳。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同年在北京创办象征中国学术新生代崛起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出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成为八十年代的文化标志之一。九十年代赴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深造,师从社会理论家爱德华•希尔斯和政治哲学家爱兰•布鲁姆等名师研究西方文明史。现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并担任英文学刊The China Review常务编委,北京“中国文化论坛”理事,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大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述有《八十年代文化意识》、《通三统》、《自由主义左右》、 《文明•国家•大学》、《古今中西之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将错就错》、《中国大学改革之道》(合编)、《文化:中国与世界》、《人论》(译著)等。

从富强走向文雅


“从富强走向文雅”这个题目讲起来有点困难,因为感到不大合时宜。别人会说,现在金融海啸、就业困难,你还谈什么文雅?其实,香港现在的金融恐慌比大陆要严重,但香港提出一个说法:经济萧条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这个话有道理,因为如果就业情况很好,你不要读大学就可以找工作了。比如前几年澳门开了几个大赌场,中学毕业到赌场里做个发牌员,就有一份很好的薪水。大学熬四年都不见得赚得比这多,那谁还读书啊。

 

但是如果赌场一关门或者一裁员,这些人没了工作怎么办?他们还年轻,如果学校有奖学金甚至有生活费,那不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嘛。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我今天...

Read more

大学应摆脱留学依赖


  建设一流大学,首先得树立这样的自信:让那些留学回来的人才,在本土培养出和自己一样好甚至超过自己的学生,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师生传承和学术传统。摆脱对留学的过度依赖,这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目标。

  摆脱对留学的过度依赖,这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目标。否则长此以往,中国大学永远无法摆脱靠别人为自己培养人才的状况,只能沦为西方大学的附庸藩属,无论学术成果有多高,国际排名有多靠前,也只能是二流、三流大学

  100年前,老一辈的教育家就强调过,我国大学不可过分依赖欧美为我们培养人才;100年后谈建设“一流大学”,仍要重申这一观点,那就是逐步摆脱留学归国人...

Read more

独立自主还是附庸藩属?——华人大学理念与北大改革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在2000年的新版《大学之理念》中曾提出:"华人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同时,在担负现代大学的普遍的功能之外,如何使它在传承和发展华族文化上扮演一个角色,乃至于对建构华族的现代文明秩序有所贡献,实在是对今日从事华人高等教育者的智慧和想象力的重大挑战。"

   我在2000年底收到金耀基先生寄赠新书时,曾即刻发表了两篇评论,分别题为"华人大学的理念"以及"华人大学与通识教育"(收入拙著《将错就错》)。在这两篇评论文章中我认为,金著《大学之理念》旧版与新版相隔17年,其间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即旧版《大学之理念》主要讨论的是"西方大学的理念",而在新版中作者已经开始思考"...

Read more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七个问题


  1. 大学人文教育需要考虑大学与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关系


  不注意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也就不能设计好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哈佛大学1945年的著名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对二战以后的美国通识教育影响很大,它谈的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但花了非常多的篇幅来谈中学教育。如果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与中学的课程过多重复,不能保持高中生进大学后的新鲜感,教学效果将是非常失败的。


  2. 大学人文教育必须首先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特别需要明确“本科教育”有其独立的培养目的和目标


  我国大学目前本科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是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所谓“大...

Read more

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


再过两年,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用中国的老话说,这个新中国成立已将一甲子。我以为,今天已经很有必要从新中国六十年的整体历程来重新认识中国1979年以来的改革,而不宜再象历来那样把改革论述仅仅局限于“后79”的近三十年。把改革论述仅仅局限于“后79”,不仅人为地割裂了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9)和后三十年(1979至今)的历史连续性,而且这种论述往往隐含着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强烈倾向,这就是很多人在强调中国经济改革高度成功的时候,总是首先隐含着一个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否定,似乎只有全面否定前三十年才能够解释后三十年中国的改革成功。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近年来也看到另一种日益强大的...

Read more

甘阳:自由的敌人:真善美统一说



三联书店不久前出版了根据英国BBC公司一九七八年播出的十五集电视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的《思想家》一书。有几位朋友读后曾问我:这十五讲的主讲人如马尔库塞、艾耶尔、乔姆斯基、奎因等,确实都是当今大名鼎鼎的“思想家”,但这十五讲的开场锣鼓——第一讲的主讲人伯林却似乎名不见经传,他究竟是何许人?
伯林在我国确实名声不显。我孤陋寡闻,似乎还未听说过国内曾翻译或介绍过伯林。但这位伯林先生确确实实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在当代西方学术界是位不折不扣的大师级“思想家”,尤其在英、美知识界。旁的暂且不谈,先提两件事即可资证。一是: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九七一)出版之前,西方思想界一般公认,二...

Read more

甘阳:“豪华车自由主义”


美国七十年代以来的政治词汇中有所谓“豪华车自由主义”(limousine liberalism)一词,试说其来历。
事缘1968年民主党丢掉总统职位后,著名的民主党激进派领袖麦戈文(G.McGovem,克林顿最初出道即是为其竞选)受命重组民主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民主党代表大会制定了新的规则。根据新规则,民主党大会代表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由地方党老大推举,而是根据内定名单选举,而这一内定名单则是根据性别、种族的比例来制定,即要扩大女人和黑人的比例。自1972年以后,历届民主党大会几乎都以种族、性别为政治路线和大旗,至杰克逊组成所谓“彩虹联盟”(Rainbow Coalition),民主党这...

Read more

甘阳:关于研究美国宪法的一封信



某某:
你在信中提到想研究的三个题目,我想你这次在美国只有一年时间,还是应该集中在美国宪法方面较好。“德国法”的问题我想不妨先放一下,因为事实上对这类问题多半要以“美国宪政”作为对照来理解的,因此不如先集中在美国宪法学方面。而施特劳斯的主要价值其实并不在于他对当代西方的看法,而是在于他开了一个重新读西方经典和传统的路向,因此真正而言读施特劳斯一定要重新读经典文本来重新思考西方思想传统,否则收获是有限的,这些将是比较长的慢功夫,不如回国以后再读。事实上,上海会后我原先就想给你们专门写封信谈谈我的一些建议,因为我觉得不同学科方面需要有不同的考虑,虽然许多方面都有共同问题,但着...

Read more

甘阳: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改革的初步比较


本文的目的首先是希望纠正目前的一种舆论误导,这就是许多媒体现在常常把对“北大改革方案”的批评都笼统地称为“反对改革”,这是严重的误导。北大主事人如张维迎等在媒体上发表访谈以“北大必须改革”为题,本身就带有误导的性质,好象现在全部的争论是“北大要不要改革”,可是这从来就不是争论的问题!围绕北大改革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是关于“如何改革”,而根本不是“要不要改革”。因此批评和反对“北大方案”,并不等于反对北大要改革,更不等于反对大学改革本身,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改革,因为草率的、不负责任的大学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而只会导致改革的流产。我个人虽然现在被看成“北大方案”的主要批评者之一,但我从来...

Read more

甘阳:左宗棠鸡


我是到美国以后才知道中国菜里有一种叫“左宗棠鸡”,美国人叫“左将军鸡”。据说许多美国人其他中国菜都不知道,但说起“左将军鸡”往往知道。
但左宗棠鸡或至少美国的左将军鸡实在是不那么好吃,不过是把一块鸡肉放到油里滚一下再倒点酱油炒一下而已。美国人觉得它好吃吗?我常常怀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许多美国人是为了想知道什么是“中国菜”的味道,才去吃“左将军鸡”,而且吃了“左将军鸡”就认为已经算吃过“中国菜”了。
在大洋的另一端,我们知道无数中国人在大嚼“肯德基鸡”,甚至为了吃那么一块肯德基鸡不惜排长队。真的是因为肯德基鸡“好吃”吗?还有那硬邦邦的一块肉夹两片面包的所谓“汉堡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