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先回来吧,谢谢各位朋友,深谢!)
一家媒体谈到刚刚闭幕的柏林电影节,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颗粒无收”,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2007年该电影节上《图雅的婚事》能够赢得金熊奖?为什么2008年同一个地点场合王小帅的《左右》能够抱得银熊归?而无论如何,“《梅兰芳》都要比之前两部影片有份量”。这种看法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今后诸如此类的困惑恐怕还会一再出现,因此需要谈几句。
首先,电影节这种东西,虽然其中也有若干“竞赛单元”之内,但是最终挑选出来“好坏”完全不同于体...
作者文章归档:崔卫平
微弱而又积极的声音
曾经看娄烨执导的电影《颐和园》,在靠后部分看到崔卫平出镜。
其时她是北京电影学院教师,跟人讨论问题,身边围一群年轻人,而彼时她所在的城市激情与慌乱共生。镜头闪了几秒过去。这镜头好像也是她在日常生活里的映像,比如在沙龙,在公开的论坛,在会议厅。总之只要看到她,就多半是在发表意见。“持不同生活意见者”,有次看到崔老师自我介绍时的这句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味,准确概括了她的特质。
很早知道崔卫平,还在她作为文学评论家做诗歌研究的时候,她对寄居北京昌平精神病院的诗人食指的解读,对卧轨自尽的诗人海子神话的解析令人印象深刻。2002年,我供职报纸之后,同事们...
简·奥斯丁,对我三观影响最大的人
如果说,对本人“三观”修正影响最大的人是简·奥斯丁,这是一个令我自己都会感到吃惊的结论。但当我试图找出过往思想的某些时刻,却不能不长时间驻足于这位18世纪“70后”的英国女作家面前。
她让我发现了“日常光线”!盘桓在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客厅闲聊、社交聚宴、郊游野餐、乡村舞会,她的故事从身边信手拈来,发生在肉眼所及的范围之内,甚至距离更短,是在耳际之间。
“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
需要一个“低版本”的人性观
在今天,“以人为本”是一个非常富有意义的提法。它清楚明白地划分出我们民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我们民族与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迈入一个现代社会也是世俗社会。
一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难以想象,若干年前的某些时期,在我们国家任何有关人性的讨论,都是一个禁忌。不要说正面讨论人性话题了,就连拐弯抹角的“文学是人学”这样的文章,都要被冠之以“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遭受全国范围之内的大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人们,没有一些关于人性的看法,但主要是阶级论的人性论。那就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坏的,他们的人性...
有关文艺复兴:我们的尊严在于拥有价值理想
有关文艺复兴:我们的尊严在于拥有价值理想
除旧布新,向拜物教开战
刘军宁先生以“文艺复兴”之名,重申人的尊严,强调作为人类我们的生活不应该维持在摄取食物的水平之上,不应该满足于靠食物充实自己的肚皮和身躯。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这是一个非常中肯和有力的眼光。也许“文艺复兴”这种表述令人感到突然,但我们远远不必拘泥于某个字词,而要通过这个字词,看看作者已经发展出怎样的表述,这个表述还具有那些空间,还可以怎样继续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秋风先生所做的批评,则比较停留于表面上的提法,尤其是忽视了刘军宁先生是如何怎...
思想的火药:从殖民地看启蒙
一般人们印象中,启蒙思想主要是针对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权威,法国学者陆碧娜却揭示和强调了它的另一维度: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仅美洲大陆发生了彻底变化,也促使欧洲本身发生重大变化。那些启蒙思想家们,要面临来自殖民地的挑战。殖民地的压力,成为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2012年9月27日、28日,法国“国际哲学学院”陆碧娜教授(Seloua Luste Boulbina),在北京连续举办了两场讲座,主题是从欧洲之外的世界看启蒙,尤其是从殖民地的眼光看待启蒙。其中有一场是与中国年轻学者周濂的对话。
阿尔及利亚人后裔
陆碧娜最早研...
阅读的理性
理性让人们拥有现实感。什么是讨论中的现实呢?讨论靠什么来建立它的现实呢?语词。不管是书面的(包括网络的),还是当面的,在讨论中人们直接面对和处理的,是他人已经说出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应对。如果讨论还在继续,那么进一步的“现实”,就是他人进一步说出来的话,以及你自己进一步的应对。
面对讨论,即面对语词。不管是什么人,只需要根据他所说的话,他具体运用的词汇,这些词汇之间的前后顺序所产生的含义,来进行评判。他说了什么就是什么,他怎么说就是怎么说的。他嘴里含着沙子说的,就不是含着水说的,或者什么也没有含。思考的界限就是语词本身的界限。
甚至不在于话题...
天真的与实际的
老金一脸憨相,个头矮小,在北京通州宋庄给艺术家们开车,随叫随到。不管是深更半夜或者艺术家们喝醉了,只要还能打电话给老金,就能回家。有人喝多了,喊着要杀他,要把他赶下车自己开车回去,老金仍然满脸笑容,服务热情。这种事情一传,他成了宋庄的名人,他认识的艺术家,比别的艺术家还要多。
他出入于各个艺术家的画室,在不同风格的画作面前流连,看得多了,也能说出一点道道来,不怯场。类似“抽象画”“有个性”,这些专业半专业的词汇,他脱口而出。他戴一顶黑色小皮帽,有点风尘仆仆的味道,既像星探,又像评论家、策展人,又或买画的商人。
201...
小叙事,大史诗
2012年6月第15届纽约布鲁克林电影节上,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老狗》获得最佳影片奖。最近我与朋友们一道观看这部影片,它体现了中国独立电影新近的成果。
万玛才旦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2002年进入电影学院学习之前,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藏族作家。他同时用汉语和藏语写作。我看过他写的汉语小说,都是藏族生活题材,关于爱情、孤独、死亡,语言干净,意蕴深邃,具备一个好作家的所有条件,只是看不出来其他的野心。肯定是有些东西没有找到释放的途径。深厚的文学根底,有力地支持了万玛才旦的电影创作。他都是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整套工作班底,摄影、录音都是藏族人。
《老狗》是万玛的第三部剧情长...
老狗的隐喻
在刚刚结束的第15届纽约布鲁克林电影节上,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老狗》获得最佳影片奖。此电影节是一个独立电影的展映平台,覆盖面很广,本届就有超过2000部影片报名,104部影片得以放映。《老狗》从中脱颖而出,是中国独立电影的又一殊荣。
万玛才旦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2002年进入电影学院学习之前,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藏族作家。他同时用汉语和藏语写作。我看过他写的汉语小说,都是藏族生活题材,关于爱情、孤独、死亡,语言干净,意蕴深邃,具备一个好作家的所有条件,只是看不出来其他的野心。肯定是有些东西没有找到释放的途径。
深厚的文学根底,有力地支持了万玛才旦的电影创作。他都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