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骏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曾任职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先后担任这两个机构的经济学家及高级经济学家。

扩大人民币资本项下跨境流动渠道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预期大幅减弱(甚至有贬值预期),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 离岸市场依靠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来积累人民币流动性的空间越来越小。下一阶段, 如果不拓展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 离岸市场就可能长期停滞不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会明显放慢。

  目前,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来源主要靠人民币进口结算, 但向内地回流渠道却已经明显多样化, 包括人民币出口结算、人民币FDI、三类机构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等。这就形成了一个回流内地容易但流入到离岸市场相对困难的“不对称”政策环境。一年以前,由于人民币进口结算增长势头还很猛,而...

Read more

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个瓶颈是资本管制


  人民币国际化在过去一年半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币进入到这一阶段,也令人开始反思,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才能保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势头

  人民币国际化在过去一年半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过去两年,人民币贸易结算在中国对外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从几乎为零大幅提高到近10%,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存款从600多亿增加到6000多亿,在香港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的规模也增加到2000亿元左右。

  但是,人民币进入到这一阶段,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才能保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势头?有人担心,最近国际市场开始出现人民币贬值的预期,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有所下降,是否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拐点。对此,笔者并...

Read more

不需等5~10年才开放资本市场


  非居民无法从非贸易渠道(包括资本市场渠道)获得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最大瓶颈。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降,贸易顺差正大幅收窄,对外直接投资正大幅上升,今后几年(而不是2017~2022年间)正是加速开放资本市场的最好时机。

  根据媒体报道,最近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应该按如下路径图开放资本项目:短期内(1~3年),放松直接投资管制;中期内(3~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长期内(5~10年),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

  笔者一向支持中国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但不赞同以上的时间表。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还受到一些管制,但并不严格,多数企...

Read more

资本账户开放应五年到位


  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境内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境内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不能再拖。这些改革如果在五年内不能基本到位,就会将人民币国际化置于两难的境地:或者由于资本账户的开放而导致资本市场大起大落、汇率大幅波动、货币政策工具失效等严重问题;或者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被迫停滞。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要在最高决策层面有总体设计,保证几项重要的改革齐头并进,而不是互相掣肘。

  不可兑换的后果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允许非居民广泛地使用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的用途包括国际贸易结算、投资、融资、储备等。资本账户可兑换指的是允许居民和非居民在非贸易项下可自由兑换人民币...

Read more

房地产冷却对经济冲击没那么严重


   我们将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8.3%提高到8.6%,主要是基于比以前预期更乐观的三个因素:

 
  其一,德银的全球经济分析师调高了美国、日本2012年增长率的预期,同时中国PMI指标中的出口订单指数有所上升,促使我们将2012年中国出口增长率的预测从8%提高到13%;
 
  其二,占工业就业70%的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小企业PMI指数在2月份达到了55.2的高值;
 
  其三,房地产行业的冷却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没有像我们原来预期的和市场目前感觉的那么严重。虽然去年8~12月住宅新开工面积的同比增长率下降了55个...

Read more

中国贸易顺差何时逆转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人民币缓步升值和结构性改革的假设下,中国的贸易顺差会从目前占4%的GDP逐步下降到2016年的零以下

  中国的贸易顺差(指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的总额)与GDP的比例由2001年的2.1%左右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8.8%。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过于依赖出口的问题,同时也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激增并给中央银行带来了对冲过剩流动性的巨大压力。

  中国巨大的贸易盈余也引起了许多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汇率被严重低估。有些人甚至直指中国汇率政策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并坚持人民币应大幅升值才能改善全球经济失衡、避免再次发生全球...

Read more

欧债危机若恶化中国出口行业将现大量失业


   马骏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如果欧元区各国政府无法尽快形成强有力的共识,不能以超市场预期的速度和规模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保证危机国家不会出现无序违约、对银行进行注资、提升存款保险的公信力,欧洲债务危机很可能继续严重恶化,导致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危机。

  中国应该做好几种预案,抵御欧洲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审慎对应要求中国购买欧债的呼吁,把握好在欧洲并购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机会,争取欧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放松对中国高科(7.16,-0.24,-3.24%)技出口的限制。

  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形式

  一旦出现大规模挤兑,政府可能被...

Read more

离岸市场人民币资产有望加速增长


  随着人民币FDI政策的放开,将快速推进人民币债券和贷款产品的增长;第三方使用人民币的规模会显著上升;人民币贸易信贷将稳步增长。在以上三个驱动力的作用下,在港人民币资产规模能从2010年底的700亿元左右增长到2012年的7000亿元左右;2012至2015年,其规模会再有几倍的增长

  未来5年中,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计价、贸易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的功能,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过程中,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实现相关改革的理想试验田。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面临的瓶颈是,在过去的14个月中,香港人民币存款(负债)规模快速增长6倍到4000亿元,然...

Read more

中国不会也无法独撑全球经济


  马骏称,对于苦苦挣扎的全球经济,实际上中国能做的也只有确保自身的经济增长平稳,而这肯定不足以提振全球经济。

  【《财经》综合报道】据路透9月23日报道,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称,对于苦苦挣扎的全球经济,实际上中国能做的也只有确保自身的经济增长平稳,而这肯定不足以提振全球经济。

  他认为,当前中国自身经济不需要更多的刺激,中国领导人也避免在欧债问题上押错注。这意味着,即使欧美经济形势恶化,中国也仅会在自身经济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采取应对措施。

  就算北京置国内因素于不顾,像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後时那样再宣布一项6,000亿美元的政府支出计划,其产生...

Read more

欧债危机是最大风险


  在未来1至2年内,欧债问题的传导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在三五个月前,市场主要担心的还是希腊的国债违约,现在则更担心西班牙、意大利的问题。不论从GDP总量还是国债余额规模来看,一旦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现债务违约风险,其问题远远要比希腊、葡萄牙大得多。希腊的GDP是欧元区GDP总量的2%,而意大利、西班牙则分别是欧元区的第三大、第四大经济体。从国债余额来说,意大利的国债余额达约1.9万亿欧元,西班牙约7000亿欧元,两者之和大约是希腊的8倍之多。问题之严重,可想而知。

  前一段,许多人认为西班牙、意大利财政情况的基本面要明显好于希腊。但是,只要市场上的部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