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刚

199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即“转行”,进入《济南时报》,自此开始传媒生涯;期间,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晚报类)、全国消息大赛二等奖。4年后北上,辗转于《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时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后供职于商业类媒体《中国新时代》任执行主编,之后在《中国企业家》任总编室主任 。较早提出“职业传媒人”的概念及理念;崇尚经济报道的通俗化;偶尔文字,未敢著书。深信“一个机构是一个人的影响力的延伸”。

从“仰氏华晨”到“祁氏华晨”


  尽管最初被业界称为“门外汉”,尽管最初是“稀里糊涂”地来到华晨,尽管来华晨时甚至不知道创始人仰融,但在过去2年中,曾是政府官员的祁玉民,还是将这家沉疴中的企业拉出了泥潭。

  祁玉民没有什么“秘诀”,他更像一个敢想敢干、误打误撞的硬汉。而且,他也曾经信心爆棚,并跌了跟头。比如出口欧洲的“一步登天”计划,就遭遇了“碰撞门”,实际上,只要他多研究一下当年陆风汽车的遭遇,或许就不会有此一劫。

  值得祁玉民研究的,还有当年的仰融。这个利用11年时间缔造了华晨帝...

Read more

海信科龙大病初愈


  今年3月底之前,海信集团与海信科龙的资产重组将尘埃落定。

  发生在2005年前后中国制造业足以影响行业格局的两起重大并购事件——联想收购IBMPC部门、海信收购“问题科龙”,即使在2年以后,仍然足够吸引眼球。

  前者,尽管业界此前也有“蛇吞象”的说法,但随着“全年盈利1.61亿美元”的联想2006/07财年的发布,乐观的预期似乎越来越多。

  后者遭遇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质疑的声音2年多来也此起彼伏。前期被质疑为“蛇吞象”,听起来更像个口实&m...

Read more

中国制造:硬币的另一面


  如果你还与国外媒体一样,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制造,那你至少错了一半。

  尤其在今年,探讨这样的话题,更具现实意识。其诱因在于,轰动一时的玩具巨头美泰召回中国玩具事件,再度令“中国制造”在国际上“蒙羞”。尽管后来国际消费者协会提出,玩具巨头美泰公司召回产品的原因是设计缺陷,却让中国厂商背负产品不合格的“黑锅”,但是,对于中国制造的质疑及争论,依然没有平息。

  确实,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资源带来损害或浪费,但是,那些脱颖而出的优秀中国制造...

Read more

最好的“突然”选择


  成功而优秀的高级职业经理人,究竟该如何设计并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陈永正,永远立正。”在2003年底的一次宴会上,出任微软大中华区CEO不过三四个月的陈永正,在向嘉宾们祝酒时幽了一默,令人忍俊不禁、记忆深刻。

  在随后的4年中,陈永正确实在微软中国兢兢业业地“立正”,他让强悍的微软学会了微笑,并让中国不再对其保持警惕;他为微软找到了一批战略伙伴与商业伙伴,诸如联想、方正、同方、TCL、神州数码等;他还让中国消费者接受了微软,并让微软中国的业绩飞速增长;当然,他也让比尔·盖茨满意,—&mda...

Read more

首付虚惊?


  与15个月之前几乎相似的一则消息,最近再度绷紧了欲圆住房梦的人们脆弱的神经。

  该消息援引商业银行内部人士的转述称,近期中国银监会已明确表示,希望提高房贷首付至40%~50%;不过,该消息同时确认,商业银行目前既未接到相关文件,亦没有相关动作。相关部门随后纷纷就此进行了辟谣。

  简单来看,这更像一场意外的虚惊。但值得玩味的是,余波不仅未被平息,反而引发了坊间更多的猜测。

  无独有偶,在2006年5月,亦有消息称,央行拟推新的按揭政策以彻底打压房价,新政策核心是将购房首付款比例从最低2成提高到4至5成。不过,央行随即也就此进行了辟谣,表示“没有酝酿、...

Read more

吴鹰:地震让我思考生命


 

唐山大地震那年(1976年),我正在定福庄中学上高中(17岁),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那时住房很紧张,我跟一个好朋友被学校安排在一间楼房里,每人半间;那是套两居室的房子,另外一间住的是一家三口。

凌晨3点多,我被剧烈的震荡惊醒了,突然听到有人喊“地震了!”我们就赶快从窗户里跳出来(一楼),很狼狈。不过我是男孩嘛,当时没有很恐慌,周围也没看到房子倒,和我们住一起的人也都没受伤。

当时通讯毕竟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消息都是后来慢慢传来的,说“唐山发生大地震了!”听说北京郊区通县的房子也倒了不少了,但我们住的院里,除了很破烂的小土房震裂缝了之外,没人伤亡。

地震发生的一两天...

Read more

与盖茨之差距,是文化的差距


 

与盖茨之差距,是文化的差距

 

即将引退之际,比尔·盖茨捐出了580亿美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那句话: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子女。

这话,相信中国的很多民营老板,看了只会表示钦佩,或置之一笑(暗骂声“傻子”也未必),而不会身体力行之。

乐善好施,本来是中国人一直崇尚的。但是如今,发达了,也富足了,吝啬之徒却越来越多。

而且,之前关于国外富豪乐善好施的讨论中,总有人“寓意深刻”地提醒大家“人家国外富豪捐赠是免税的”,似乎国外那些老板个个都是“逃税、避税高手”。但在中国关于捐赠也可以税前扣除且扣除范围逐渐扩大之时,也没见多少老板真的成为慈善家。

此时,...

Read more

金蝶绑定IBM转身


 

 

“我很少一次见到IBM(中国区)这么多副总裁”,金蝶集团行政总裁何经华略显夸张地对《英才》记者说:“今天来了12个IBM(中国区)的副总裁,总监都只能坐白色椅子。”——白色椅子指的是台下嘉宾的座位。

在引进IBM、雷曼兄弟(Lehman)作为战略投资者一周年之际,金蝶举办的酒会显得人气颇旺。“从IBM对金蝶投资的重视程度,我们看到了金蝶对IBM的价值。”何经华表示,他透露,中欧商学院院长刘吉亦曾表示,IBM战略投资金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创新模式。

IBM方面的说辞,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何的说法。5月29日的酒会当天,IBM“中国投资基金”合伙人、I...

Read more

王石:“疯狂”的石头?


 

企业家该展现并坚持自己的个性吗?应将个性维持在怎样的度上?

在刚过去不久的5月,王石用代表着自己个性化的博客——山在那,与中国亿万网民做了一次旷日持久的较量。当然,结果如你所知,这位万科的董事长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无条件的道歉”看起来都没用。

对于王石而言,这犹如一次互联网时代的“堂·吉诃德式战斗”。但是,他能输得起第二次吗?

 

理性并不总是对的

事件起因并不复杂。“5·12”汶川特大地震爆发之后,万科迅速捐出200万。

有网友随即表示:“才200万,太失望了!万科在我心中的形象大减!!!”网友的理由在于:以万科2007年超523.6亿元的销...

Read more

何必放大“恶搞”?


 

何必放大“恶搞”?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题目挺吓人,《拯救僵尸》。打开一看,一笑,居然是金蝶的。

剧情很简单,一群金蝶大兵,在一栋大楼里发现了僵尸,最后依靠EAS(金蝶的一款产品),拯救了被感染者。

再往下看,2006年初的,还有片花,是金蝶自编自演的。而且,注明了“本影片纯属娱乐,请勿对号入座”。

这段视频,最近一两天特火。在一些社区里,是“金蝶恶搞用友”的代名词。

不能不说,这样的揣度有一定道理,因为僵尸感染的是“NC”,用友有这款产品。

不过,不太相信金蝶会故意这样做。这好像也成了一种行规,比如,海信肯定不会评价海尔,阿里巴巴不会主动评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