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直方大,不习①,无不利。
以六居二,可谓柔矣。夫“直、方、大”者,何从而得之?曰:六二,顺之至也。君子之顺,岂有他哉!循理无私而已。故其动也为直,居中而推其直为方。既直且方,非大而何?夫顺生直,直生方,方生大,君子非有意为之也,循理无私,而三者自生焉。故曰:“不习,无不利。”夫有所习...
作者文章归档:蔡金华
六二:直方大,不习①,无不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子曰: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tì)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诗解:
久有凌云志,男儿心下事。时机虽未熟,牛刀可小试。
爻解一:
九二指乾卦(theQianDiagram)的第二根阳爻,“见龙”之“见”读为现。爻辞说,乾之初爻上升到九二,象征这条龙已经脱离潜伏状态出现于田野地面,显露头角,有利于见到身居高位的大人的赏识。《小象》解释说,九二之所以“见龙在田”,是因为这条龙有所作为,普遍施展自身的阳刚品...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