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钩:吃里扒外刀法怪演绎书法绝技


  

国酒茅台中国艺术名家珍藏酒贺新年(杨贤毅)展示专页

——“江城八怪”杨贤毅的刀笔翰墨人生

  文/周涧

  2024甲辰龙年开春之际,国酒茅台隆重推出“巨匠丹青·中国艺术名家珍藏酒”《龙年珍藏版》豪华双支礼盒装酒品,以“艺术茅台”之名向共和国建国75周年华诞献礼。本“艺术珍藏酒”遴选全国100位书画艺术名家的肖像和简介以及精美作品图片,作为本套珍藏酒的包装盒和酒瓶印制用图。

  在入选艺术名家名录中,有一个湖北武汉人的名字:杨贤毅。

  杨贤毅何许人也?

  在武汉,民间有“江城八怪”的美誉名号。

  所谓“江城八怪”,是指八位武汉民间屈指可数的身怀绝技的传统文化技艺人,他们分别是刀刻书法、立体纸浆画、面塑、泥塑、剪纸、树叶雕刻、甲骨文雕刻、脸谱制作技艺高手,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影响,被并称为“江城八怪”。

  排列“八怪”之首的便是:吃里扒外刀法怪——杨贤毅(穆逸)。

  所谓“吃里扒外刀法怪”,是指以刀代笔在薄纸上不打底稿、不量尺码按笔画用刀锋镂刻字形并将轮廓多余部分剥离仍保持原碑帖字体完美呈现的技艺绝活。

  非遗文化双钩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杨贤毅先生

  杨贤毅,号穆逸居士,北宋杨家将第34代后裔,师承著名书法家沈鵬老师,柬埔寨柬中国际交流艺术家“友谊勋章”荣誉获得者。国家一级美术师、非遗文化双钩书法代表性传承人、央美尚博书画院院长、湖北开明画院副院长、北京湖社画会签约艺术家、加拿大枫桥国际文旅集团签约艺术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城八怪之一。

  关于杨贤毅先生的书法造诣,已有全国多省市百余家报纸杂志及电视媒体关注和报道。

  3月23日周六上午,本文笔者趁闲缘情客访,在武昌区中国红巷画家村“杨贤毅名师工作室”,一壶浊酒喜相逢,聊与一枝论雅素。此番与杨贤毅先生闭门小酌畅叙,对其人其事颇有感触。特整理成文,以飨有缘诸君。

  

杨贤毅先生与他的书法作品

  垂髫小儿心智初开 萌生翰墨之梦

  1968年9月出生的杨贤毅的童年时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时代。他们家住在武昌区水陆街的一幢老旧公房宿舍区的两居室里,父母住一间,他和三个姐姐以及外婆住另一间。虽然父亲是南下的军转干部,又是武汉市公安局的中层领导,但当时的七口之家生活依然非常艰难。姐姐们的穿衣状况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就老三”。而作为家中老幺和唯一的男孩,小贤毅也没有得到特别的爱宠,很小就帮着家里提水、洗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参加淮海、平津战役打过硬仗、从枪林弹雨血火对决中活下来的父亲,脸上总是一副军人的威严感。在家里从来不苟言笑,对孩子们的家教十分严格。要求孩子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勤俭节约,不贪虚荣,不占他财。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给,不该要的东西一丁点都不能要。

  幼儿的小贤毅没有玩具,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的小朋友炫耀玩具。

  四五岁的时候,小贤毅看到宿舍区旁边空场的花坛边有一位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姐姐,每天放学后支开一张小折叠桌伏案练写毛笔字。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童话中的奇妙景象,原本空荡荡的精神世界中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充实感。

  于是他便每天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端详小姐姐一笔一画的临帖写字,看那翰墨在白纸上的游走变化。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小姐姐写字的纸上还有几个红圈圈,便好奇地问:这上面怎么有红圈圈呢?小姐姐骄傲地说,这不是红圈圈,这是大红花!

  后来自己上了小学才知道,这红圈圈是老师对学生写得好的毛笔字批阅的一种褒奖鼓励。

  当时,红圈圈是大红花的解释,让小贤毅的心头怦然一震。他心里想道:我也要得到这样的大红花!因为他的内心太想看到父亲对小儿子夸奖的笑脸。

  然而幻想不是现实。他没有钱去买一支实现大红花梦想的新毛笔。

  后来有一天,小贤毅意外地在花坛边捡到了一支小姐姐丢弃的旧毛笔。他如获至宝,赶紧拿回家醮着水就在水泥地上写画起来,直到将毛笔写得没有笔毫为止。

  小贤毅对练习毛笔字的痴迷,得到了读过旧时私塾习惯用毛笔写字的外公的鼓励。外公给他买回了毛笔和字帖,告诉他说:“你先临摹字帖吧。写字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枯燥无味。要想把字写好,必须要有恒心,长期坚持练习,一定会写好的。”

  从此,小贤毅开始了从练字到书法的“童子功”的艰苦修习。

  老子《道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人世间所有的事情发生,都会有最初的不可言说的“无中生有”。

  观云听雨悟人生——成年后的杨贤毅有一天突然顿悟:当年那位写毛笔字的小姐姐的出现,也许是他人生命运中上苍派来的天使,是要在他混沌未开的时空点上引领他此生必与翰墨之梦同行!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勤学苦练博采众长 自成独家绝技

  临帖练字是单调枯燥的,但对于杨贤毅来说却是快乐愉悦的。他每天临帖不辍,苦中作乐。

  书法之路,为临帖(临摹字帖之形体)、背临(背记字帖之章法)、创作(融汇字帖之精妙后的自成风格)三重境界。临帖、背临、创作也适宜“二八定律”。即临帖之功力占80%,是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背临之功力占15%,是书法基础的升级转化。创作之功力占5%,是书法行笔水到渠成、挥洒自如的艺术呈现。

  书法不同于人们日常的写字。杨贤毅先生认为,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在于书法是“抒发”,而写字是“写自”。书法是内心情感的美学表达,写字只是自我对文字符号记忆的呈现。

  正是由于书法是情感的抒发并且也是心性的修炼,所以才会有许多雅士们在书法精进之路上,衣带渐宽终不悔。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之难,难于法度。法度是书法艺术的第一道门槛。字体的横竖撇捺、点顿弯钩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有其结构章法的规范与约束,容不得半点夸张与虚浮。

  书法艺术先有法度之基,后有逾法之神。宋代苏轼的书法心悟“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才有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法造诣。

  从学前到小学、中学直至成年,杨贤毅临摹过的字帖叠摞起来,比自己站起来一米七五的个子还要高。

  从秦汉开始,古代书法名流李斯、蔡邕、张芝、钟繇、张旭、怀素、苏轼、米芾、王铎、傅山、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赵孟頫、孙过庭、董其昌、乃至诸葛亮的书法字帖,都是杨贤毅临帖的模板范式。篆、隶、草、行、楷五类书法字体,无一不通。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1988年,杨贤毅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区环境卫生管理局从事管理工作。工作之余,他从来没有放弃书法练习。

  1989年,他考入湖北省书画艺术专修学院进修,通过专业上的系统学习以及书法界名师的耐心指导,他对书法艺术的理性思考有了质的飞跃。

  后来他到北京,参加了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开办的沈鹏书法研修班学习,得到沈鹏先生的亲自书法指导。杨贤毅开始在临帖、背临、创作的书法艺术领悟上不断精进和提升。

  

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右)在解答杨贤毅(左)书法创作中的疑惑

  在书法艺术百花园中,杨贤毅先生对“双钩书法”情有独钟。

  所谓“双钩书法”,是指以笔单线直接勾勒出某种书体,俗称“空心字”。双钩书法起源于六朝、盛行于隋唐。

  古代在印刷技术成熟之前,人们为了能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上墨汁,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后来这种摹写方式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方法,并发展成为我国璀璨的书法艺术瑰宝“双钩”书法。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宋代大诗人陆放翁曾有“妙墨双钩帖”之佳句称颂“双钩”之神韵。

  据史料记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法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其评价足见对“双钩”书法艺术魅力的褒奖之高。

  “双钩书法”的要领是:食指、中指尖钩笔向下、大指拓住、无名指、小指屈而虚悬,帮附中指,不得著笔;则虎口开,掌自虚;垂直中锋行笔,小字用小笔,大字用大笔。线条越细越难,也越能把笔锋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写好“双钩书法”,首先是所有的书法字体必须烂熟于胸,才有可能行笔流畅、信手拈来。

  师法造化,融会贯通。凭着长期不懈的海量临帖积累,杨贤毅先生已经具有了“集颉百朵花,独酿一家蜜”的艺术底蕴。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杨贤毅应邀到武昌区千家街小学展示“双钩书法”技艺。他现场“双钩”了一个巨幅“福”字,祝福该校师生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寒假和马年春节。

  这个“福”字尺幅为25米x25米,占了学校操场几乎一半的位置。事先,师生们把粉红纸张在场地上铺连粘贴了整整一个上午,然后杨贤毅才神闲气定地在铺好的纸张上徒手书写。这个有625平方之大的“福”字,老师站在五楼用广角相机都拍不下来,场景画面最后是用无人机航拍完成的。

  杨贤毅在武昌区千家街小学操场徒手书写巨幅双钩书法“福”字

  有人惊奇地问:杨老师,这么大的“福”字不打底稿、不量尺码,写下来怎么没有走形?杨贤毅轻松地说:“字在脑中,意在笔先。心中有字才会纸上显字,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布局的底稿都在我的脑屏上清晰地显现。”

  楼高还需地基牢,这就是平时过硬功底的积淀。

  杨贤毅说,在全校师生众目睽睽的注视下,我一下笔,就没有退路了。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如果说用双钩书法书写巨幅“福”字没有退路,那么在人脸上完成刻字,就更是“命悬一丝”的无路可退了。

  时光回溯到1998年。

  有一天,杨贤毅在电脑城现场观看当时流行的电脑刻字,突然电脑城停电了,电脑刻字设计人员懊恼地叫屈:“完了完了,之前做的字全废了!”因为电源恢复后电脑重启,电脑中之前的刻字材料又要重新再做。

  当时,杨贤毅心里突发奇想,电脑可以断电而人脑不会断电的,能不能用刀子刻镂出双钩体文字?

  想到就做,干起来再验证成败。于是,以刀代笔,杨贤毅独创了中国书法领域的“刀刻书法”。

  “刀刻书法”之奇,奇在书法字体在纸张上刀刻完成后,对于纸张的依托体——玻璃、桌面甚至在人体皮肤上,都没有一丝一毫刀片游走的印痕。

  为了练习“刀刻书法”,家里的镜子、窗户玻璃、甚至电视屏幕,都成了杨贤毅纸上刻字的底板,无数的道道刀迹印痕,记录着他的执著与恒心。

  锋利的刀刃,刻字时用力稍微偏重就会损伤面板,而用神稍微偏移就会伤害自身。有一次,刻字时他无意地感觉到左手拇指有黏糊糊的感觉,一股血腥味涌入鼻腔,定睛一看原来是拇指被划破了深深的一道口子,血流不止,于是赶紧上医院包扎,硬生生缝了5针!至今他的左手拇指还留下明显的缝针伤痕。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为了进一步把控下刀的精准力度,后来他便将纸张贴在气球和豆腐上练习刻字。经过每天不懈地苦练,终于练成了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的娴熟刀法,达到字形完成气球和豆腐表面依然平滑、无丝毫损伤的完美效果。

  有一次外国旅游团在武汉旅游,杨贤毅在旅游车车窗玻璃上,为外国游客表演“一路平安”汉字的刀刻书法技艺。当外国游客上前抚摸见证刻字后光滑无痕的车窗玻璃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That's amazing”(太神奇了)!

  艺高人胆大。有了在气球和豆腐上无损刻字的成效,杨贤毅又开始尝试在人体的手腕上甚至脸上刀刻书法,自己的女儿和多位体验者(包括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都接受了这样的“冒险”挑战,至今竟无一例失手伤损案例!

  

杨贤毅先生表演“脸上刀刻书法”上了中国移动全球通广告

  杨贤毅先生在自愿体验者脸上表演“刀刻书法”场景实录

  2002年6月,杨贤毅先生在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暨总决赛中,其现场表演《刀刻双钩字》获得银奖。

  2004年3月,杨贤毅参加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赛武汉海选预赛表演。因为该项目表演前无古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对其“刀刻书法”给予的评价是:您的项目在现有世界记录范围内尚属空白。

  2006年10月,杨贤毅先生在湖北省第二届民间绝技绝活大赛活动中参赛展示的“玻璃刻字”技艺,荣获书画类金奖。

  2011年11月,杨贤毅先生在湖北省第三届民间绝技绝活大赛活动中参赛展示的“人脸刀刻书法”技艺,荣获金奖。

  杨贤毅先生的书法绝活还有:双手左右行笔同时写不同的汉字、不同的字体并且纸张可以任意四方调换角度,收笔后依然达到字形完美。

  另外,杨贤毅先生个人独创的用双钩单线书写的近看不是字、远看字成形的“书法半边字”也堪称一绝。还有鸳鸯书法(两副词组或诗联文字由重墨与淡写构成阴阳呼应)、隐藏书法(两副不同字体的词组或诗联文字叠隐在同一个字格界面中)等也令人啧啧称奇。

  除了书法艺术方面的奇绝表现,杨贤毅先生对中国书画艺术其他民间技艺的钻研,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比如他可以把双手放在背后,仅凭着意念的感应,在折叠的纸上完美地用手指撕出字字完整相连的八个“喜”字的窗花,创新颠覆了传统“剪窗花”必须眼看剪铰的老套程式。

  还比如他将双钩书法及国画的写意和西洋画的写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古老的东方“瓷器上的刺绣”瓷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个人能拥有一项超凡的民间艺术绝技就已经非常了得,而杨贤毅先生却融多项绝技绝活于一身。让人不得不赞叹:应是慧根薰染久,静水潜深隐蛟龙!

  杨贤毅瓷刻作品欣赏

  杨贤毅瓷刻作品欣赏

  杨贤毅瓷刻作品欣赏

  舍得一念万般归静 不负天赋使命

  时光再往前回溯。

  上世纪90年代,杨贤毅也曾信心满满地在商海中扑腾过。

  1992年至1995年,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他在湖北书画艺术专修学院书法系修完书画艺术专科课程后,又继续知识充电,在原中南财经大学成教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完成了本科学业,希望日后能在经商创富的路上一展身手。

  杨贤毅是1996年结婚成家的。成家后女儿出生了,为了使家里的日子过得宽裕起来,1999年他辞掉了环卫局管理岗位的铁饭碗,下海在市场打拼。他先后从事过家电、电脑、摩托车维修,出租车载客服务,保险公司寿险营销,钢材售卖等不同行业的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待人真诚,收入年年见涨。

  由“铁饭碗”换成了“金饭碗”,每月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白天票子入囊,晚上觥筹交错。但杨贤毅觉得,离开了自己痴迷的书法,好像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似有“一日不书,便觉思涩”的枯燥与乏味之感。只有每天回到家后夜深人静拿起刀笔的那一刻,他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觉得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种迷茫感一直在他的内心痛苦地挣扎着。由于整天痴迷于书法创作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妻子心生怨气经常争吵不断,气闹着要他放弃书法。

  一边是经商挣钱养家糊口,一边是书法情深秉性不移。真个是:舍得两难,一念揪心。

  2003年10月,杨贤毅在一个情绪极度崩溃的日子里选择了与妻子离婚。一纸诀别,各自安好。

  为了书法,他离开了妻子和女儿,也辞掉了挣钱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日常生活到了捉襟见肘的窘境。

  他用40元钱卖掉了曾经530元买来的旧黑白电视机,拿出其中的钱买了一箱袋装的方便面,维持一段时日基本的果腹之需。

  这时候,他开始翻阅浏览每天市内多家报纸上的人才招聘栏目,四处投简历应聘。他的最低的求职要求,竟然是只要每天中餐能管饭的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或许是老天怜惜贤能,武汉市一家某知名汽车俱乐部相中了杨贤毅的才干,聘任他为营销部经理,几个月后升任为总公司下属分公司总经理。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2004年6月,湖南卫视的一档栏目组到杨贤毅家中专访。采访结束后,记者有感于杨贤毅的书法造诣,不解地问:“杨老师,你为什么不开个培训班带学生呢?”

  杨贤毅竟然一时无言应答,因为一直以来压根儿都没有过自己要开班带学生的念头。

  这位记者开玩笑地说“你抱着金饭碗,哪还用得上到处给人打工呀?”

  说者随意,听者存心。一语点醒梦中人。

  这一天,杨贤毅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径了。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校武昌区水陆街小学。于是找到该校的时任校长,询问是否可以让自己为母校的学生兼职做书法授课老师。

  当时校长表露出一副很为难的表情,委婉地推辞说:学校的编制都是有区教委严格规定的,不好乱了规矩。

  杨贤毅耐心地解释,向校长说了三条理由:

  第一,我是为了用书法艺术回报社会和感恩母校;第二,书法艺术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我来学校讲授书法课程不要任何报酬。给我三个月时间的试讲期,如果讲得好再谈去留。

  校长看到杨贤毅的诚恳,并且也看过关于“江城八怪”之一杨贤毅书法绝技的媒体报道。于是答应从这一年9月新学期开始,聘请杨贤毅在学校试讲书法课程。

  这一年暑假过后新学期开始了,水陆街小学每周星期五的学校社团活动中,增加了一堂由杨贤毅授课的书法课。

  杨贤毅先生指导小学生练习书法

  杨贤毅先生指导小学生练习书法

  初步实现了讲授书法课的愿望,杨贤毅十分珍惜这个“解惑授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机会。他把每一堂课都当成自己对书法心得的温习,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调教。

  这一年年末,时逢每年一度的武汉市“艺术小人才”比赛活动,全校推荐15名学生,其中9名是杨贤毅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赛评审结果:由杨贤毅老师推荐的9名学生斩获8个金奖、一个银奖的优异成绩。校长特别兴奋,赞叹道“这太神奇了!”校长承诺,从新的学期开始给杨贤毅每节书法教学课时费30元。

  当时杨贤毅内心简直高兴坏了。凭着自己热爱的专长挣钱,不论多少都是满足的!

  2004年,杨贤毅离开了生意场,自己开办了穆逸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通过书法培训经济上又有了一些收益增加。

  没有了家庭琐碎的纠葛和商场利益的裹挟,万般纷扰归于一静。杨贤毅可以沉下心来完成冥冥之中的天赋使命。

  

杨贤毅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静能生慧,静能致远。

  杨贤毅运用双钩技法完成全套“天下十大行书”填补了书法史的一项空白,并在国内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书法艺术作品展。

  

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2008年版杨贤毅书法字帖

  

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2010年版杨贤毅书法字帖

  2008年,国内知名“墨点字帖”出版商与杨贤毅先生签约出版六本字帖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

  2010年,“墨点字帖”出版商再次与杨贤毅先生签约出版六本字帖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

  2012年,杨贤毅先生被武汉市武昌区评为“武昌能人”。

  2013年,杨贤毅先生获武昌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授予的优秀“百姓学习之星”荣誉。

  2016年12月13日,经中共武昌区委人才领导小组审核评定,向杨贤毅书法教培工作室授发了武昌区第三批区级“名师工作室”荣誉匾牌。

  2019年6月,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认定杨贤毅先生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汉字书法(双钩书法)”代表性传承人。

  

杨贤毅为武汉市双钩书法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证书

  杨贤毅书法作品《中国邮政》纪念邮册(2018年)

  杨贤毅书法作品《中国邮政》纪念邮册(2019年)

  杨贤毅书法作品《中国邮政》纪念邮册(2021年)

  杨贤毅书法作品《中国邮政》纪念邮册(2022年)

  杨贤毅书法作品《中国邮政》纪念邮册(2023年)

  杨贤毅书法作品《中国邮政》纪念邮册(2024年)

  2021年6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委任杨贤毅先生为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至2024年,杨贤毅先生的书法作品每年都作为“国家名片”《中国邮政》纪念邮册在全国发行。

  2023年10月,杨贤毅先生荣获柬埔寨柬中国际交流艺术家“柬中友谊勋章”。

  2023年,杨贤毅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经过中国润格评估中心认证,认证为国内30000元每平尺,国外35000美元每平尺。

  近年来,全国各地多家酒类、茶类、妆容类、中医馆以及农特产品生产企业纷纷慕名寻访,向杨贤毅先生诚求墨宝用于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以达到用文化为品牌赋能之效应。

  随着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杨贤毅先生从品牌占位角度,将“双钩书艺”和“杨氏双钩”申请了商标注册,以加强文化传承技艺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柬埔寨内阁大臣钟万利将军为杨贤毅先生授佩“柬中友谊勋章”

  柬埔寨“柬中友谊勋章”证书影照

  穆逸谦敬慈悲怀心 善行美誉传扬

  杨贤毅先生自号“穆逸居士”,是效仿古代文化贤达不为世俗的物欲所缠绕,寄情自然风物、寻求精神超越。“穆逸”二字源自《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诗句。穆为谦敬、温和,逸为闲适、超脱。穆逸词组合成意涵便是:性情谦和,精神自由。

  言为心之声,书为人之品。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书法即人品。正所谓“字如其人”。明代文化名流项穆所著《书法雅言》道:“中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清代文学家刘熙栽所著《艺概》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的气韵就是人品的气韵。

  在书法艺术领域功成名就的杨贤毅,从来不以“书法家”自傲。他总是一身唐装、满面祥和,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和存善念、积善德的心态处世立命。他是“武汉好人圈协会”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也是武汉市爱心敬老活动的骨干,他还是武汉市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优秀会员。

  杨贤毅(中)作客武汉市《政协论坛》电视节目

  杨贤毅(中)与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老师(右)

  杨贤毅看望慰问福利院老人

  杨贤毅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杨贤毅为环卫工人写春联送祝福

  每年时逢重阳节、春节,他都会推掉有高额出场费收益的商演,自掏腰包购买慰问品率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到武汉市各区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并现场献字撰联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5年2月5日农历腊月廿七,在“吴天祥送温暖惠民活动月启动仪式”上,武汉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老师将首面“爱心小分队”队旗,亲手授予爱心小分队队长杨贤毅先生的手上。

  时至今日,杨贤毅先生到福利院爱心敬老和到山区贫困学校支教活动19年从未间断。

  2009年,杨贤毅先生荣获由中国国防电视宣传中心、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教科文卫事业促进会、中国艺术与科学联合会、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会联合颁发的第五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艺双馨荣誉证书》。

  2019年,杨贤毅先生被武汉市文明办聘请为第十一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市志愿服务培训讲师团”培训讲师。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守志根脉授教与众 祈愿薪火永续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书法不仅仅是汉字的书写,而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情感表达和美学张扬。

  汉字经书法的挥翰演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书道(书法的修养)艺术。书法艺术之韵,在于阴阳相随,融神畅怀。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品百家书法,犹观万千气象,和而不同,风规自远。王羲之的行书清逸萧散,欹侧遒媚。赵孟頫的行书流美隽秀,俊朗洞达。米芾的行书跌宕奇肆,风骨超逸。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欧阳询的楷书遒劲雄强,架构饱满。虞世南的楷书圆润方劲,疏朗清雅。苏东坡的楷书温润大气,豁达潇洒。张芝的草书汪放恣肆、神化自若。怀素的草书率意颠逸,奇峭磅礴。王铎的草书沉雄豪迈,奇矫怪伟。……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世界为之仰慕。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一门文字美学,一笔一乾坤,一墨一精神。书法是植根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情怀价值。

  正是基于对传统书法的深深挚爱,并将这种挚爱上升转化到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杨贤毅先生把书法艺术的弘扬与传承理解成一种文化自信的墨香传递。

  杨贤毅先生为军营官兵写春联送祝福

  杨贤毅先生在武昌工学院徒手书写6x7米的巨幅“福”字

  20多年来,每年杨贤毅先生应邀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展示双钩书法和刀刻书法技艺并义务向大家授教书法基础知识。他把每一次的授教活动都当做一次传统文化的播种。他认为个人的一粒种子虽然微不足道,但这粒情怀炽热的种子,却可以裂变为成千上万粒文化情怀的种子并连接成一片生命新芽的绿茵。

  至2023年底,杨贤毅先生为了传承书法国粹,已举办专题讲座50余场,包括多所中小学、高校、机关干部等约万人受益。杨贤毅先生毫无保留的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永放光芒。

  杨贤毅先生的发心非常单纯,就是祈愿中国书法艺术后继有人,薪火永续。

  杨贤毅先生常以自己是杨家将第34代孙为自豪。

  一家杨氏,满门忠烈。杨家将是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记忆最深的文化符号。承袭杨家忠义志,才是杨家后留人。

  1998年夏,武汉遭遇特大洪水灾害。杨贤毅立下生死状连日开车运石沙抢堵决堤险口,随时准备舍身报国。因在抗洪斗争中表现突出,荣获武汉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防洪卫士”称号。

  2019年冬至2020年春,武汉遭遇新冠疫情爆发肆虐。杨贤毅无惧病毒感染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坚定守护市民平安。分别获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明办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表彰。

  

杨贤毅书法作品欣赏

  满腔家国情,只为报生恩。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岁的杨贤毅先生,以纸笔为器,以砚墨为情,用独家绝技演绎书法之韵,不是为了炫耀虚名,而是为了耕种情怀。

  杨贤毅认为他的“天命”不是书法艺术本身,而是中华文化传承——潜心修学是传承,宁静创作是传承,教书育人是传承,技艺演示是传承,社会活动是传承,海外交流是传承。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日程:我要么在传承,要么就在传承的路上。

  穆逸淡然,赤子质朴。他说:我生长在中国,我热爱这片热土!

  杨贤毅先生在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掠影

  杨贤毅先生在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掠影

  杨贤毅先生在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掠影

  杨贤毅先生在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掠影

  杨贤毅先生在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掠影

  作为中华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杨贤毅参加过多次湖北省组团的海外艺术交流活动,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都留下了他展示中国书法技艺的风采。

  每当听到现场外国观众说出“very good”(非常好),“so beautiful”(太美了),“That's amazing”(太神奇了)的赞语时,这一刻在他的心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杨贤毅先生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的“双钩书法”和“刀刻书法”技艺,能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舞台上展示。

  

雅昌书画香港康乾拍卖行展示的杨贤毅书法作品

  杨贤毅先生很欣赏这样的一句人生格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将这句格言书录了下来。这幅68x138cm格言书法作品,在雅昌字画香港康乾拍卖行估价人民币1,320,000元。

  回望杨贤毅先生“刀笔”书法一路走来的坚毅之行,其实他一直在默默践行着这句人生格言。

  面对世俗的物欲纷扰,他的内心十分宁静。他自豪自己从哪里来,并且也自信自己该向哪里去……

  本文作者简介:周涧,资深品牌传播研究专家,曾在媒体编务、企业管理岗位任职,在高校广告系、新闻系执教。出版有《第二传播——广告策划与实施的再传播策略》《企业沟通——企业公关刊物传播运作研究》《贤文生财》《父母谣》《中华和牌创意研究》等专著多部,替人代笔撰写出版《商标实用策略》专著。长期专注实用传播学研究,其提出的原创传播学术新论“第二传播”曾产生广泛影响。现兼任多家工商企业品牌发展顾问。在棋牌研究方面原创发明“国风牌艺”(中华和文化牌、中华节气文化牌)传统文化知识记忆焕新麻将游戏。(详见百度百科人物词条:周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