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需要在各个行业的实体经济领域做出探索和努力,对此,原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书中回顾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作为一名汽车行业的老兵,苗圩部长回顾了新能源汽车20余年发展历程、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与落实结果,总结了汽车企业竞争力升降的经验教训,探讨了未来汽车产业的演进趋势和方向,希望以此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行动,实现建设汽车强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在他看来,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方向,它们分别代表换道竞赛“上半场”和“下半场”,而智能化“下半场”又是以电动化“上半场”为基础和前提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强国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业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产业升级、设备更新、升级经济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在史帆先生的《破局》中,分析了当下需求不足的成因和解决之道,在他看来,投资收益率如果长期低于4%,势必会影响资本的投资积极性,经济发展会进入“静态陷阱”。对此,可以进一步促进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国股民营”的方式,调动企业盈余资金重新投入在生产,阻断经济螺旋式下跌,既保障国资的人民利益,又保障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回报,还能进一步增加员工福利。
《探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金融方略》一书探讨了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点。在他看来,金融支持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实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的发展目标;其次,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再次,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摒弃嫌贫爱富、趋大避小的天然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挖掘金字塔底层的潜力;最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济全球化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
周文教授的《强国经济学》论述了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中国系统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他看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共同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实践中形成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深度有机融合的新型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之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西方自由经济体制的超越。
在《科技创新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一书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先生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科技、产业等变化,讲述了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情况。书中作者认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上三个台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深度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产业、人才深度融合,并以此形成更高效、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最后来看看胡必亮教授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作者立足城市建设统计数据,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空间多个维度,通过对国家中心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宜居度、特色小镇等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具体应用研究,提出了“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在他看来,城镇发展规模取决于市场而非政府,新型城镇应该减少资源使用、减少污染,以信息化全面转向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