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 殡改易俗讯捎南海 哀心词联微寄楚荆(散文)


 殡改易俗讯捎南海     哀心词联微寄楚荆(散文)



      诗仙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名句中的江陵就是我的故乡,临长江而居,接江汉平原,可以说寸土寸金。然而,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死了都是土葬,且不论城乡,每家每户自选墓地,或临水,或朝路,或靠树林……每座墓虽不修坟墙,却占地颇大。一个大家族,连绵数代下来,祖坟占地以亩而计不在话下,甚为状观。只是苦了活着的人,耕地被挤占得越来越少。
     

      为避免死人抢占耕地,上世纪末,政府推行了火葬。然而,装进骨灰盒埋地里,虽然不用像埋棺材占那么大地方,但还是一家一户建祖坟,栽树,立碑,建墓陵,占耕地一点也不少。

      为有效保护耕地,近些年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以村为单位建公墓,只是所花款项需要自筹。
故乡的乡贤牵头忙活张罗,打电话给我这个游子,说了前因后果。我马上联想起当初在地方工作时迁村腾地工作的艰难,对迁坟建公墓的难处感同身受。随即便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挤出一些,转回老家的乡贤,支持他们移风易俗进行殡葬改革建公墓。

      不久,从荆楚老家传来好消息,村里的公墓建成了,全村每家每户的祖坟都相继迁进去了。新建的公墓统一规划,统一规格,统一立碑植树等,还修了柏油路,立了功德碑……总之,既减少了占耕地,又便于祭扫与管理,父老乡亲都说好。

      乡贤告诉我,个人捐款中,我捐的最多,名列功德碑之首。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乡贤还告诉我,公墓有几处需要永久刻上对联,让我代为撰写。于是,我也没有客套,抽空撰写了五幅联语,如下:

(一)
上联:修陵园孝心感日月
下联:立德碑礼意尊江湖
横批:光耀千秋

(二)
上联:路阔陵明天堂福地
下联:心孝意善后代楷模
横批:松柏长青

(三)
上联:大路通天胜仙境
下联:孝心感地启后人
横批:千古流芳

(四)
上联:孝贵守先义建安息地
下联:敬须追本铭记功德天
横批:典范长存

(五)
上联:修公墓魂归天左右
下联:献善款名布江西东
横批:名垂万世

      此事办完,心存微澜。时甲辰清明临近,游子在鹏城龙华,眺望故乡荆楚,遥寄哀思万千,献上心香一瓣!

 

作者简介: 王先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公安部《警察实战训练研究》杂志主编,香港《中国奢侈品》杂志总编辑,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高级国学文化培训师;著有《风雨斗笠湾》等七部专著,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大公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发表作品六千多篇,数十篇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小说《风雨斗笠湾》获文化部和《中国作家》"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征文二等奖、散文《驾驭圣马的人》获新华社和《经济参考报》全国征文二等奖;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中华百业杰出创业人才‘五一’座谈会”和“与时俱进,共创辉煌成就”国庆55周年座谈会;名录《中华写作英才》、《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名人》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多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