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沈颢
【善意提醒】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释义为: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本质上,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清两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因此,品评中国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绘画那样的“一览无余”;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去品味“中华文化精髓——诗词歌赋”;二、从中国书法艺术上去品味字体的美、线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精的美。三、中国画的本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维、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术体现。正如现在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实则废纸一张(或者是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残缺的中国画”)。【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沈颢(公元1586年~1661年后),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补博士弟子员,性格豪放好奇。工诗文,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山水近似沈周,晚年笔意挺秀,点色清妍,深于画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能诗歌,精古文辞及书法真行篆籀,更精绘事,深究画理,其论画源流与董其昌相同,著有名著“画尘”,与董其昌之“画眼”堪称伯仲,难分轩轾。作画主张师自然而法古人,提倡临摹古人不在形似而在神会,“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其创见。善写山水,笔墨秀润雅逸,立壑奇突,秀骨天发,高格清标。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沈周,每自题句,多作韵语。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沈颢作为明末清初一大家,而未被后人所传承,盖因其画论被董其昌所掩,而画名有被沈周所掩之故。传世作品有天启元年(1621)作《山水十二段图》卷,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崇祯六年(1636)作《仿荆关山水图》轴、十三年(1640)作《霜天清晓图》藏上海博物馆;《山水册》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著有《画尘》《画传灯》《枕飘》《焚砚》等。
著有《画麈》及《枕瓢》、《焚砚诸集》。
《画麈》,中国古代画学论著。分十三目,共三十七则。其分宗之说,受董其昌等人影响,但更为明确地以南宗为文人画,北宗为行家画。其他论述中亦有颇多见解可取。有《图书集成》《昭代丛书》《美术丛书》《画论丛刊》等本。本篇据《画论丛刊》本点校。
分宗
禅与画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南则王摩诘裁搆淳秀,出韵幽澹,为文人开山。若荆、关、宏、璪、董、巨、二米、子久、叔明、松雪、梅叟、迂翁,以至明之沈、文,慧灯无尽。北则李思训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若赵斡、伯驹、伯骕、马远、夏珪以至戴文进、吴小仙、张平山辈,日就狐禅,衣钵尘土。
位置
近日画少丘壑,习得搬前换后法耳。
大痴谓画须留天地之位,常法也。
行家位置,稠塞不虚,情韵特减。倘以惊云落霭束峦笼树,便有活机。米氏谓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惟以云山为墨戏。虽偏锋语,亦不可无。
古人有活落处,残剩处,嫩率处。
郭河阳云: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予亦云:远山有平无曲,远水有去无来,远人宜孤不宜侣。
一幅中有不紧不要处,特有深致。
落款
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迂瓒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随意成致,宜宗。
衡山翁行款清整,石田晚年题写洒落,每侵画位,翻多奇趣,白阳辈效之。一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
遇鉴
专摹一家,不可与论画:专好一家,不可与论鉴画。
昔人云:”看画以林泉之心临之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问鼎不可与赏心者同年语也。予故曰:”画逢青眼神偏王,论到黄金气不灵。“
今见画之简洁高逸,曰:士大夫画也,以为无实诣也,实诣指行家法耳。不知王维、李成、范宽、米氏父子、苏子瞻、晁无咎、李伯时辈,皆士大夫也。无实诣乎?行家乎?世人遇世人画则赏,解人遇解人画则赏,习相近也。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无其人,无其画。
《秋日山居图》明 沈颢 设色纸本 104x38cm 博雅堂藏
沈颢《秋日山居图》,水墨纸本立轴,纵104 cm 、横38cm。款题:“秋日山居图(篆书)。庚申新秋仿洪谷子笔,石天老叟沈颢写。”钤“沈颢之印”白文印。题识中所及“洪谷子”,乃五代北派山水先驱荆浩。荆浩(约850—约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因此自号洪谷子,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是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相结合,绘秋日之山景,立壑突兀,伟岸雄奇,树木植被,苍茂相替,泉水流淌,下汇成溪。溪畔林下,茅屋两间,一雅士于内或思或吟,恍恍置身于世外。描绘出秋色寥廓而又富含生活气息之境界,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细细品味。构图布局尽得其当,彰显深远、奥妙、飘逸和幽瑟。画法则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笔如篆籀,苍古之甚。全幅以水墨画出,淋漓发挥出水墨画之长处,神韵非凡,风格标新,颇具荆浩“有笔有墨,水晕墨章”之神髓。借用黄公望诗:“天高气萧万峰青,荏苒云烟满户庭,径僻忽惊黄叶下,树荒犹听午鸡鸣。山翁有约淡真诀,野客无心任醉醒。最是一窗秋色好,当年洪谷旧知名。”来诠释此作,当不为过。
此帧左下角分钤“崇祯人宝藏印”和“林赋家藏”两枚朱文印,右下角钤“福庵藏画”朱文印。轴首有容庚题签:“沈颢秋日山居图。容庚题”。前两枚鉴藏印,限于手头资料,无从查证,而后一枚“福庵藏画”则为近代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王褆之鉴藏印。王褆(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又号屈瓠、罗刹江民,自称印庸,七十后号持默老人。浙江杭县人,久居上海,斋名为麋研斋。篆刻融皖、浙两派之长,布局喜匀称平稳,气韵淳朴茂密。光绪三十(1904)年,与叶铭、丁仁、吴隐在杭州西湖旁孤山创设西泠印社。容庚,(1894-?),字希白,号颂斋、善斋,室名五千卷金石画室、宝蕴楼。广东东莞人。少时得舅父邓尔雅指教,习书法、篆刻,后师从罗振玉研究古文字。为近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工书法,尤精金文,苍蔼蕴藉,兼擅篆刻。沈颢《秋日山居图》得两位大家珍藏鉴题,其珍贵程度自不一般。
尤应提及的是,沈颢此帧《秋日山居图》款属“庚申新秋仿洪谷子笔,石天老叟沈颢写”。生于1586年的沈颢在世的第一个庚申年是1620年,时年34岁,正值壮年,不可能以“老叟”自居,再看其落款笔法之纵恣老辣,尤其是篆书“秋日山居图”五字,极为苍古,还有图绘用笔用墨,笔意挺秀,点染清妍,亦全是画史所称晚年之特点。再与前述其传世的50岁时所作《仿荆关山水图轴》,47岁时所作《闭户著书图轴》及54岁时所作《霜天清晓图》相比,更显老辣,苍朴与浑润。而后一个庚申年则是1680年,按此推算,沈颢应是95岁,所以近代学者据其清顺治十八年(1661)题陈元素《墨兰图》时,年已七十六岁,而断其卒年为1661年后,尚欠臻密。正确的卒年应自此后推19年或以上,即1680年后,也就是说,沈颢应是一位95岁以上的长寿老人。
《夏山过雨图》明 沈颢 86.5×40.7cm 绢本设色 吴江博物馆藏
明沈颢《夏山过雨图》继承了沈周、文徵明的用笔,稍有装饰意趣,这也反映了晚明画家的特色;太仓王述缙是王原祁的后代,山水画发扬了祖辈的风格,又借鉴元人画法,作品《山水》清中期文人山水的典型;海派画家任预的《溪亭文会图》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
《闭户著书图》明 沈颢 纸本设色 96.2×40.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苍松下篱门紧闭。窠石小溪,书屋内一人凭几挥笔著书。用笔工细严谨。自识“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麟。安素先生,抱道高棲,日著书万言。穆如之风,真追支、许。其次公原定,逸才清骨,与予有缟紵之谊。近闻遷乔,写此代贺。癸酉中秋,朗道人颢”。钤“朗倩”白文方印等。另钤“乾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多方。按癸酉为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作者时年四十八岁。此图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著录。
《枯林闲话》立轴 明 沈颢 水墨绢本
此图所绘:大山腹地、小河静流,古梅树下、茅舍会友,正是:“霜月寒如洗。问梅花、经年何事,尚迷烟水。梦著翠霞寻好句,新雪阑干独倚。见竹外、一枝横蕊。已占百花头上了,料诗情、不但江山耳。春已逗,有佳思。一香吹动人间世。奈何地、丛篁低碧,巧相亏蔽。尽让春风凡草木,便做云根石底。但留取、微酸滋味。除却林逋无人识,算岁寒、只是天知己。休弄玉,怨迟暮。”题跋:每忆罗浮香,霜子凝乱沾;以选社兄 ,林逋鹤背作。杨许汗曼之,游使肌骨中。裕都城坳罗,标名香气岡此为当选兄许我乎 甲戌冬……过 涛 明道人题
《草堂道话》 明 沈颢 纸本设色
此图所绘:秋夜迷霓、若隐若现,高石入云、山居木屋,树林独舍、烛火依稀,挚友话别、踌躇满志,正是:“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题跋:秋月澄空碧捂音,露草堂烛冷辰几。香温此时去故人,道语万绿冰释恐,黄金千不易也。驯道人题
《仿古山水》明 沈颢 水墨泥金笺 95×45.5cm
题识:近代宗者,惟元季大家为盛,不知源流尽出北宋。此幅树法略兼元人,而笔墨全学北宋,遇有知者,自能解予此意也。石天沈颢。
钤印:石天、吴下沈颢印记、臞禅
李云鹏画上题:辛丑秋余薄游西冷,故惠教多粤中名腕,我郡朗翁,年肫杖国,为画家祭酒,敬徵兹幅奉寿于翁先生六袠,且以见吴侬笔意云。云鹏识。
钤印:李云鹏印
《仿王晋卿浅绛山水》明 沈颢 纸本设色
此图所绘:山头飞瀑、洞天石府,石炉木凳、满床书答,云烟罩桃林,乾坤日月长。正是:“大河东北望桃林,杂树冥冥结翠阴。不知君作神仙尉,特讶行来云雾深。”题识:太乙峰头是我家,满床书答舊生涯。春城恋酒不归去,闲却碧桃千树花。仿王晋卿笔 石天洞长沈颢
《仿倪山水》 明 沈颢 纸本水墨
此图所绘:秋往冬来、枯枝待发,远山若秃、近水无痕,苍天无日、凌寒冻土;正是:“末路清愁常衮衮,残冬急景易駸駸。故巢东望知何处,空羡归鸦解满林。”题识:倪高士寒林平远兼郭河阳意 辛丑霜月 七十六叟沈颢
《赠耿庵》 明 沈颢 纸本水墨
此图所绘:水墨世界、以书入画,山石耸立、杂树成排,瀑水直下、茅舍几间,高士观瀑、溪水平淌;正是:“溪上望悬泉,耿耿云中见。披榛上岩岫,峭壁正东面。千仞泻联珠,一潭喷飞霰。”
题跋:南宗视北宗,画如灵都翁;面壁后看东,林刻漏鸣钟。粘脱有区径庭亦别客谓摩诘未证墨禅以前如何下手予曰呼童终日缚帚(“帚”扫柱)埽(“埽”字意:治河时用来护堤堵口的器材,用树枝、秫秸、石头等捆扎而成。)地焚香是渠下手处雪后风华子冈清月映郭辕水沦涟与月上下此时独坐僮僕静默是渠下手处 丙戌且月幕府 清闲写此寄赠 耿安先生并书闲话以志此幅之有本也 石天禅者沈颢
《万木奇峰图》明 沈颢 纸本水墨
此图所绘:初秋时节、树木茂盛,云烟淹林、山溪并道,楼阁出峰前、村舍落山脚;正是:“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题识:云多不计山深浅地杰绝无人往来莫怪披图便成句紫门曾对翠峰开 雨中秋七月下汗仿 景日记万木奇峰图笔意石天沈颢
沈颢其他作品选:
顾绍骅于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