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都没做成的下沉市场生意,汇通达能做成吗?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高速发展近20年的电商大盘,已经走到了行业拐点,并开始下行。正所谓苍蝇再小都是肉,当电商行业的增长逼近天花板,原本阿里、京东、苏宁、国美等线上、线下零售巨头都“看不上”的下沉市场,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2012年前后,汇通达网络、掌合天下、中商惠民等一批玩家纷纷瞄准下沉市场,并在以上零售这些巨头的不经意之间,逐渐成长壮大。尤其是已经上市的汇通达网络(以下简称汇通达),更是因为操盘过三家上市公司的汪建国的带领,而在下沉市场拥有了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据了解,汇通达的主要业务是为中国乡镇零售门店提供商品服务,其模式在本质上属于B2B模式,一端连接的是商品供应链,一端连接的是下沉市场的零售门店,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的“夫妻店”。

不过,随着零售巨头纷纷入场,这个原本就十分分散的市场,也开始变得没有那么香了。而汇通达作为该赛道的头部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最明显的变化是,汇通达的营收增速正在放缓,而其聚焦的会员零售门店客户贡献的收入也在逐渐下降。

据分析,汇通达逐渐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于下沉市场的电商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而汇通达的业务增长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汇通达作为“夫妻店”的商品供应方,也主要是“赚差价”的模式盈利,其天然存在着毛利率整体偏低的弊端,加上其高毛利率业务占比较低,所以盈利能力或许长期面临挑战。这也意味着,上市之后的汇通达,上市后的道路恐怕并不好走。

空有规模却难“赚钱”

尽管京东、阿里入局下沉零售市场,相比汇通达晚了两三年,汇通达依然占据先发优势,并在规模方面,不断巩固其行业地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下沉市场的零售业务可谓是行业的“脏活、累活”,也就是虽然看起来十分火热,却并不赚钱。

深入分析汇通达的模式,或许可以对其面临的尴尬局面,窥见一斑。如前文所述,汇通达主要服务于乡镇夫妻店,而其对外营销的概念,是向这类“客户”提供货源、营销、数字化等系列服务,听起来也十分光鲜。

get?code=NGRkYWE4Y2EyZDdiMTFmZjk1M2MyZjc4MzQxMjcwN2UsMTcwNzM0ODQwMDM0MA==

例如,在汇通达此前的招股说明书中,汇通达亦多次提及其SaaS业务。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汇通达还是排名前五的平台中唯一对SaaS产品收费的交易平台。

不过,看似毛利率很高的线上数字化服务,却因为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不足,而给投资者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甚至有蹭概念之嫌。

相反,上市前其交易类业务一直占到汇通达收入的99%以上,而该部分虽然营收水平不低,但是因此带来的利润,却需要由汇通达的上游供应商、汇通达自身、以及下游分销商来共享,由此也让其占据营收大头的业务,毛利率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

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年以来,汇通达毛利率分别为3.4%、2.9%、2.7%,不仅远低于拼多多、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甚至远不及相对成本更高的苏宁、国美等线下零售连锁店。以2020年为例,拼多多、阿里的毛利率高达67.59%、41.28%,而苏宁、国内均在10%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汇通达的毛利率却仅为2.7%。

由此不难看出汇通达的困境:听起来更“性感”的资本故事是其SaaS会员模式,但该部分的业绩贡献却十分有限。而相比大平台有规模优势的业务,又因为毛利率的硬伤,却难以与竞争对手的模式相匹敌。

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亏损也几乎成为了汇通达的常态。据其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汇通达已连亏三年,期间分别亏损2.76亿元、3.05亿元、2.80亿元。

因此,汇通达在资本市场,也难以令投资者信服。据媒体报道,汇通达上市首日表现平淡,开盘微涨后股价走低,盘中一度跌回发行价,最终以4.88%的小幅上涨收盘。而且,按发行价计算,汇通达上市募资金额为22.19亿港元,跟原计划募资10亿美元相比,最终募资金额已缩水70%。

当信息差不再存在,汇通达难建护城河

过去的下沉市场,人迹罕至。汇通达另辟蹊径,通过下沉市场与一二线城市的信息差等,打开了市场。不仅获得了下沉市场“夫妻店”的信息,拿到了上游的供应链资源。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渐成熟,信息传播节点错综复杂。原本靠信息差模式赚钱的汇通达,也逐渐暴露出护城河不深、业务增长出现瓶颈等现实难题。

尤其是2015年年底,京东宣布成立“新通路事业部”。随后,阿里巴巴B2B事业群推出零售通平台,意在拿下农村电商市场。

get?code=YWM0ZGU3MGNmNmEyODdkZDcyMWU0ZTg0ZDVmMDhmYzgsMTcwNzM0ODQwMDM0MA==

与此同时,苏宁、国美等家电连锁业开始进行市场下沉。这些在一手货源、物流配送等方面占据优势的零售巨头,也如泰山压顶,让汇通达的基本盘都有失守之势。

据了解,汇通达原本的主营业务是交易业务与服务业务,核心收入主要来自于交易业务中毛利率相对较高的家电品类营收。只是,随着阿里、京东、苏宁、国美在下沉市场的渗透,其该部分的营收贡献正在逐年降低,而毛利率相对较低的消费电子产品、农产品等却与之此消彼长。

而在招股书中,肉眼可见的是,汇通达的渠道合作客户也出现了大规模地流失。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汇通达主要从事家用电器分销的活跃会员零售门店分别为21686家、18307家及16863家,不断下降。

整体来看,以上报告期汇通达渠道合作客户的流失率分别为78%、71.2%及67.3%。在下沉市场空间不断收缩、巨头企业纷纷入局的趋势下,汇通达未来的经营显然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反观消费者端,汇通达面临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一方面,下沉市场的用户不再像过去一样,因为信息差的存在,而就近选择线下购买商品,而是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平台可供选择。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因为成本优势更为明显,所以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的“价格战”,也将让汇通达首当其冲。

如此来看,过去是“夫妻店”福音,受消费者热捧的通路商模式,如今已是两头不讨好,也不香了。而其护城河不深,更是汇通达的投资者所担忧的。

四面受敌,汇通达的资本故事难讲

消费升级浪潮下,零售市场一直是一块香饽饽,因此市场巨大,但是玩家也十分众多。而且,如前文所述,汇通达虽然服务于线下“夫妻店”,但其销售额仍然需要C端来实现。

要知道,如今的下沉市场,早已不是互联网巨头“鞭长莫及”之地,而是陷入了“人人都在瓜分市场”的纷争之中。

例如,主打下沉市场的拼多多、淘特、京东京喜、快手直播电商等电商企业,以及从2020开始大幅扩张的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社区团购企业,都在销售小家电及酒水饮料,而这些平台与模式,基本都可以列为汇通达的竞争对手。甚至用四面受敌来形容汇通达的处境毫不过分。

get?code=OWMxMjdiZjdlYWU1YTI0NzQwMzRhNTUxMjc1ZjdiZDQsMTcwNzM0ODQwMDM0MQ==

所幸的是,汇通达覆盖的六大主要领域:家电、消费电子、农资农机、家居建材、交通出行、酒水饮料,因为商品价值相对更高、消费者对其售后需求也客观存在,所以汇通达还能有一些市场。

不过,随着一些垂直的O2O平台逐渐崛起,基于本地生活服务、即时零售模式的一些平台同样在瓜分汇通达的市场,让其基本盘面临失守。

更为致命的是,当前电商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都在强调“去中介化”,甚至对外以“直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为噱头进行品牌宣传。而汇通达却与该趋势有些背道而驰。作为流通环节内的寄生者,汇通达的生存空间也因此受到挤压,甚至越来越狭窄。

对于投资者而言,汇通达这样的处境,显然会影响其品牌价值与投资者的未来期待。要知道,过去没有太多竞争对手的汇通达,也曾是资本的“宠儿”。

据了解,汇通达IPO前,共经历了9轮融资,阿里巴巴、国投创益、国调基金、顺为资本、华兴新经济基金、毅达资本等众多一线机构纷纷入局。

而且,IPO期间,汇通达还引入了6名基石投资者,包括创维集团、商汤、景林资产管理、金螳螂建筑、Sands Talk Capital、海澜集团,共计认购1.5亿美元。

不过,尽管汇通达有数轮资本“接力”,“帮助”其成功登陆二级资本市场。但是,众多明星资本的加持,却并不能改变汇通达模式存在先天不足、面临激烈外部竞争的事实。因此,昔日资本眼中的“小甜甜”,也逐渐变成了今日投资者眼中的“牛夫人”。

结语

时势的变化,从来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10年前,汇通达依靠其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下沉市场的红利,并在这片市场蓝海中快速崛起,而且摘得了“农村电商第一股”的美名。10年后的今天,可能汇通达也意识到了,其早已置身一片红海,而其创业之路也越走越窄。

因此,对于汇通达而言,幸运地是其早年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切入市场的突破口,并逐渐站稳脚跟。而不幸的是,如今的零售赛道与下沉市场,都是另一个不一样的江湖。

因此,汇通达虽然上市,但是其昔日的光环早已褪色。此时,汇通达不仅在资本那里不讨巧,在合作客户那里也不讨好。而在消费者端,也因为用户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的改变,也在间接冲击着原本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汇通达。

如此来看,汇通达或许正在面临内忧外患,而其未来能否从容应对这些挑战,也将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迎来峰回路转,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