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教育部在“预制菜进校园”问题上的审慎态度
在“预制菜进校园”问题上教育部持审慎态度,这是理性稳妥做法,值得点赞。
食品安全是国家和民族大事,尤其对于青年学生,更是重要。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身体素质是基础,没有食品安全,就难有好的身体素质。在“预制菜进校园”问题上,教育部持审慎态度,这是教育部重视客观实际情况,重视群众需求,坚持理性精神的一种表现,同时在“预制菜进校园”问题上,教育部通过明确态度和立场,这也是对核心意识和中央权威的一种彰显,值得点赞。
以下是相关报道。
http://fx.xwapp.moe.gov.cn/article/202309/650d62de3ad1d8118c6f13d4.html
教育部:对“预制菜进校园”持审慎态度
新华社2023年09月27日
近期,一些地方“预制菜进校园”话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日,记者就“预制菜进校园”采访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事关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长期以来会同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实施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等制度规定,不断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管理。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这位负责人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十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广大家长期望孩子在学校吃得既绿色安全又营养健康。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以下是北京日报的评论。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58910.html
北京日报:教育部表态“预制菜不宜进校园”,折射出对新事物的审慎态度
2023-09-23 13:25
近段时间,“预制菜进校园”一事引发不小争议,许多家长分外担忧。对于社会关切,教育部在最新表态中作出回应: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这个答复,无疑给家长们吃下了定心丸。
从“1分钟一份芙蓉鲜蔬汤”到“5分钟一盘糖醋里脊”,从褶皱整齐的包子、饼,到冷藏柜里的生鲜半成品……这些年,凭借方便、快捷、口味佳等优势,预制菜迅速成为餐饮“新宠”,悄然渗透诸多消费场景。然而,伴随预制菜被端上千门万店、千家万户的餐桌,各种质疑也如影随形。除了“千篇一律的味道,少了锅气”之叹,食品安全依然是核心问题。比如,有人担心预制菜保质期动辄数月,菜蔬营养流失严重;比如,有人质疑预制菜添加剂过多或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良,将给健康带来风险隐患;此外,预制菜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也备受关注。可以说,在全社会对于预制菜健康安全营养问题尚未建立共识的情况下,大规模引入校园必然引发争议。
一位校长道出的家长心声颇有代表性:“预制菜是一个新事物,事关下一代身体健康,进校园应慎之又慎。”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除了食品安全,预制菜的监管体系一直尚未完善,这也是公众担忧的一大来源。统计显示,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企业多达上万家,鱼龙混杂,监管力量很难悉数覆盖,各类企业亦未经长期充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再从源头来看,对于预制菜尚无全国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只有多地陆续发布的地方标准。在此之前,中国烹饪协会团体标准《预制菜》发布,对于预制菜原辅料要求、技术要求、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规则、标签、包装和贮存要求等做出规范,但在强制性方面显然与法律不可同日而语。此外,预制菜的生产过程涉及大量配料和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追溯来源和质量也一直是食品监管的难点。教育部及时表态,对“预制菜进校园”按下暂停键,回应了社会关切,也折射出对新事物的审慎态度。
毫无疑问,预制菜产业前景广阔,承载着大家对消费升级的美好期盼。化解“信任危机”,让预制菜成为“放心菜”,殊为紧要。首要一点,标准先行,尽快让行业法规立起来,全流程追溯体系建起来,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除了对于菜品以及供应商有严格把关,就其营养成分、保质期等也要做好更详尽的检测释疑工作。在这场风波中,也有声音提出“大家其实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强制选择”。这意味着,在预制菜的推广中,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至关重要。无论引入任何消费场景、大小店家,都应以标识或其他形式对消费者予以明确告知,同时提供“现制”产品选项。总之,只有建立起一套让所有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的规范,才能真正化解“信任危机”。
孩子们的饮食安全,牵动全社会敏感神经。校园,也理应是健康安全标准最高的场所。做好“预制菜”大市场,更要审慎进校园、最后进校园,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呵护。这份严谨态度,才不至于莫名“拉仇恨”,保证新兴产业行稳致远。
图源:新华社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房颖
本文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雨馨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