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山(王国钧)


马头山

王国钧

马头山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在《光绪六合县志.卷一.地理志七.山川》中有如下记载:“马头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高七十五丈,周十五里”。至于这座山为什么叫马头山,县志中没有记载。按照通常的说法是,因为该山的山形像马的头,因而得名。可是现在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看不出这座山像马头。也有人说,这座山原名叫码头山(古代马头与码头含义通),并说在古代这里是一片汪洋,而此山正是古代的一个码头,后来海水退去,留下了地名。我个人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牵强。因为据有关专家考证“拥有泊船设施之意的‘马头’一词出现应在南北朝初期”,而那时马头山地区不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即因为山的形状像马头。马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运输畜力和军队的战斗力要素,深受人们喜爱。在全国以马头来命名的山和地区不在少数。如《太平寰宇记》中就曾载有如下文字“马头山,在县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如马首,因以为名”,当然这里的马头山并非六合的马头山。因此,我认为马头山应该是得名于其形状像马头。根据六合县志(嘉定志)记载马头山“山峰雄秀”。这说明在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马头山仍然雄秀。所谓“雄”在形容山势时是指“雄奇,险要”,那为什么现在没有“雄”的感觉呢?我认为其雄险之处,已经在明朝和以后的采石中,开采完了。可能的情况是这样的:马头山的雄秀之处,恰如马的前额部分,应为岩石组成的山顶,而这里的石头质地较适宜做建筑材料,质量较好,且裸露在外,开采比较方便,所以成为古代取石的首选地。至今在马头山顶仍有不少开采和加工的遗迹,残留石匠们许多雕琢的残次石头制品。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头山一代仍然有许多石匠,他们为山下人加工定制生产用的石头碾子,冲压面粉的石锤和石窝,以及喂猪的石槽子,建房用的石门槛、铺路石,体育运动用的石担子(举重)、石锁,等等。我推测,更大量的有组织的开采可能就在明朝,其遗址就是在现在的马头山陡石坎处,所谓陡石坎就是在马头山顶悬崖处有裸露的岩石层像房檐一样伸出来的地方,是古代取石后形成的。所以,在过去每到下雨时,村里的放牛娃就会跑到岩石层的下面躲雨。而明代的摩崖石刻就在上面的岩石立面上。顶层岩石上面长满了藤蔓,基本遮住了明代的摩崖石刻,我小时候曾经试图上去观看石刻内容,因太陡峭和上面布满藤蔓而未能全部目睹。直到2017年,由于环境的变化,方有人看到摩崖石刻的全文并报料给媒体。

明代摩崖石刻,记录着明代宣德七年至正统十四年,曾在此开石,砌冶浦桥的史实。石刻面积约一平方米,上部打横刻着南無阿弥陀佛,下部自右向左分四列竖刻:大明國應天府六合縣宣德七年四月初三日起手開石砌冶浦桥正统十四年十二月。石刻虽字不成体,但断句清楚,明白表达了明代宣德至正统年间,马头山多名石匠开石运石修砌冶浦桥的盛况。石刻中最后一个字因年代久远,且字体繁复,而风蚀严重,只剩下一个外框及框内。有人结合石刻横部的佛号,以及《金刚经集注》中渾圇成兩片擘破卻團圓的经文,推测最后二字应为圇成,意为完整完成的意思。我推测应该是圆成。圆成,也是佛教语。是指成就圆满,后转指现成自然。或指作成,把事情办妥。另外的异体字,这样就与石刻上的印记相吻合。站在石刻前,可以想见570年前,一位信奉佛教的工匠在开石作业即将完工之际在寒冬的北风中,在这一片尚未开采完毕的石群中,选一块平整的石崖,用铁锤和铁錾,记录下他们的劳动成果以便后人知悉明代宣德七年即公元1432年,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这样算来一共开采了18年。1449年这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朝廷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恐怕地方上也没有心事再继续搞各项建设了。可能自这以后也没有人在此大规模地开采石头了,但马头山的马头之形和雄秀之态也受到了影响,只是马头山的地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了。

至于摩崖石刻上记载的取石造桥的记载和当地世代相传的说法完全一致,只是上辈说取的石头是造八百桥。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摩崖石刻上讲的冶浦桥并非六合县城的冶浦桥,而是指的八百桥。其根据如下:一是八百河古称冶浦河。词典上明确指出,冶浦河即今江苏六合县东八百河。《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六合县载:冶浦河在县东二里。源出牛头山,北通天长,南入滁河这里的冶浦桥也许就是指冶浦河上的桥,简称为冶浦桥,实际上指的是八百桥。二是马头山离六合县城较远,如果六合县城的冶浦桥需要石头,为什么不到离县城相对较近的红山采石?六合县城的冶浦桥离马头山二十多公里,在明代运输是不方便的。据民间传说,冶浦桥的石头取自于瓜埠红山,这一说法比较可信。因为红山到冶浦桥的距离只有十多里,且离河道更近。尽管八百桥一开始用木头建造的,但桥的主体如桥墩等也是应该需要石头的。当然,也有可能当时六合的冶浦桥需要大量的石头,红山的采石量不足,马头山也成为了采石点,在造八百桥的同时,也通过水路运到六合城。确实,据县志记载,在宣德年间,知县史思古先生,曾组织修建过六合的冶浦桥。对于摩崖石刻,后人有诗赞曰:

片语风轻多血汗,桥横冶浦万家欣。

依稀谷应锤声起,恍惚舟行岭石分。

迹淡水磨新发现,文明契印旧传闻。

古来棠邑民纯朴,卑位犹思献美芹。

 

对于马头山,还有一处重要的标志就是龙眼。县志记载:马头山“绝顶一石,高丈余,崔嵬突出,中一穴,方圆径尺,水清不竭。里人以悬丝籰石,投入莫测其深浅,世传有龙居焉”。对此。我在《龙眼》一文中已经做过介绍,这里不在赘叙。

我要重点介绍一下马头山的山洞。以前从西边看马头山,一眼便可以看见在其半山腰有一个洞穴,洞穴下面是开采出来的碎石,它们呈坡状地散布在洞穴前。近几十年来,随着洞口的坍塌和树木的生长,从远处已经不大明显地看到洞穴了。其实这个山洞是不通的。在其开通的部分不仅主洞道宽敞,还在主洞道旁挖有许多耳洞,耳洞里还有像床一样的石台。洞里冬暖夏凉,在夏天,里面会冒出冷气,洞壁上常凝有许多水珠。此外,马头山还有好几条山洞,基本上全程贯通。小时候,学校曾经组织野外活动,我就从头到尾地走过。感觉里面比较潮湿,冷气逼人。有的地方由于坍塌,洞口很小,只能爬行通过。

这些山洞是解放军人工开凿的,属于国防设施。开凿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1958年左右,而不是所谓的备战备荒的七十年代(我看到一个介绍说是山洞开采于七十年代,是为了备战备荒,这是想当然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在六十年代末期就生活在山下,对此情况比较清楚)。据当地老人回忆,解放军为开采山洞驻扎在石星王等村庄老百姓家中,一干就是三年,有的战士入伍就到这里,三年后也是从这里退伍。我叔叔王思毅,在安徽嘉山县服役时,就曾在大街上碰到过在马头山开山洞的退伍老兵。为了开山洞,解放军修建了从八百桥到石星王的鹅卵石公路并一直延申伸到大营郝,同时在马头山腰修筑了一条绕山路与之对接。我小时候在鹅卵石公路上常常可以捡到雨花石,现在这条路已经为其它的水泥路或柏油路所取代,原来的公路在马桂山已经中断和改道。解放军修筑山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之所以后来没有继续使用和维护这些山洞,据说是因为彭德怀同志被错误批判了,这个国防计划也被废止了(录此传闻,仅供文史专家研究时参考)。

原来在马头山顶还有一个高十几米的三角架,据说是测量用或定位用的,不知何时已经废弃,三脚架也不知所终。有人说在能见度好的时候爬到三角上端,能看见南京的长江大桥,不知是否属实?

在马头山的北端,原来有条横山,山脊梁上有一条小道,被称为和尚路,据说是三光寺的和尚下山的通道。横山是东西走向,与马头山呈垂直状。在横山的西边就是枣园贺营。现在横山已经被开采得差不多了。记下这一笔,以便后人知晓。

此外,在八十年代开矿的过程中,马头山发现了彩色的石柱林,呈宫殿式石柱林大观园景像,错落有致,别有情趣,造型奇特,引人入胜。石柱林实际上是柱状节理,为亿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网红地了。

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现在的马头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上植被较好,种植着大片的经济果林,每到春天,雪白的杏花开遍山野,山下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如同梦幻的世界。而到秋天又是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山下道路纵横,村庄楼房林立,回首往事,令人感叹。有词赞曰:

危岭环望,天际处、云蒸雾绕。

春律弹、龙泉明眼,摩崖飞鸟。

北谷倾阴残白雪,南坡向日荣青草。

荡东风、烟柳玉池团,人多傲。

古今客,成谈笑;中外事,皆师教。

叹韶华壮志、总悲年老。

寒夜闻鸡恒起舞,贫家凿壁思悬吊。

路漫长、快马再加鞭,风光好。

以上调寄《满江红》。

20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