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纪较好地满足了人的六大生命需求,有效释放了人口增长潜力(包括生育潜力和寿命潜力),推动全球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19世纪全球人口翻了一番,20世纪翻了两番。工业纪发展成果,使人类的生态模式——生存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21世纪,人类世进入了第四纪——新质纪。新质纪,也是全新纪、绿色纪,绿色农场、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物流、绿色银行……新质纪也是智业纪,在工业纪资本增密的基础上,全面开启知识增密、信息增密的智慧化升级模式。新的科技革命——纳米技术、量子技术、基因技术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智造欣欣向荣,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推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心。城镇乡村星罗棋布,楼宇亭台鳞次栉比,高架立交车水马龙,生活日用应有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人的六大生命需要得到有效供给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新的挑战。新冠病毒迅速席卷全球时带来的混乱令人记忆尤其深刻。人口、资源与环境意识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人类圈“大发展”“大折腾”进入了收敛期,人口红利时代结束,知识红利时代到来。人口总量、物质生产与消费规模相继抵达峰值,经济质量提升加速代替数量扩张,经济发展的“载知量”“含信量”替代“载物量”“含能量”,推动已经开采的物质循环利用、清洁利用,着力清除生态环境中的“工业味”“能源味”,恢复空气、水、食物的“自然纯度”,优化人类圈生态定位,开创人类圈与生物圈协同进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与人口增长到达峰值相伴随,基础物质消费亦相继达到峰值。农田、乡村、工商、城镇规模扩张到达峰值,甚至发生结构性逆转回调后、形成国土空间利用结构总体稳态。21世纪以来,中国实行退耕政策,把“过垦”的耕地还林、还草、还湿,本质上就是把农业从不适宜生态位上撤回来,就是国土空间利用结构的大规模回调。制定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国土空间支持,其着力点是对地球表面生物圈、人类圈实行生态定位、分类管控,并进行差别化治理措施。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城镇空间是以承载城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农业空间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冰川等。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是三大空间,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区”。在“三区”内划出三条控制线,简称为“三线”,分别是城镇开发边界——城镇空间内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和各类开发区;永久基本农田——农业空间内不能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在空间上,“三区”有部分交叉重叠,“三线”则各自独立。“三区三线”落地,意味着国土空间分工到位、主体功能厘定清浙。在三大主体空间之外,还有第四空间——线性空间,即连接三大空间的输水、输电、输气管线、通讯网线、公路、铁路运输控制线。
人类圈从生物圈发端,在深度嵌入生物圈的同时,也嵌入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可谓“一圈扰动四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人类圈与生物圈的和谐共生,也是人类圈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和谐共生。可谓“一圈和谐四圈”。如是,难度甚大,却是绿色发展要义。生态空间是生物圈的主体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是人类圈的主体空间。国土空间规划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部,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固化,从制度上阻塞了森林再生、湿地再生的通道,同时将生态空间固化,也防止了人类圈无节制扩张,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全面提升人类圈效能,保护修复生物圈功能。21世纪20年代,中国全面创制地球表面空间利用规则,把人类圈控制在特定范围,这是人类世新质纪的一大重要特征。
新质纪人们以生态系统视野观察、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地球生物圈的主体是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即(1)森林(草原)生态系统、(2)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将绿色森林(草原)、蓝色海洋连接贯通的(3)湿地生态系统。人类在生物圈中创造了两大生态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从宏观空间尺度观察,两大人工生态系统源于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且在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五大生态系统彼此连通、交互影响。生态空间承载着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空间承载了农业生态系统,城镇空间承载了城镇生态系统,三大空间彼此独立、相互联通、交互影响。具体来说,(1)城镇空间需要跨空间聚水、聚物、聚能,并在水、物、能利用后放出“废弃物”,通过物流、水流、气流,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实现了大进大出大交换。(2)全新纪的农业已是后现代农业,农业空间也需要聚水、聚物、聚能,经历农业生产过程后,向城镇空间输出农产品(物、能),向生态空间释放“废弃物”。(3)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进化功能,生态空间原本可以独善其身,但因过往遭受深度“掏挖”“袭扰”,伤及元气,现在需要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借力,以资修复,推动进化。相比较而言,城镇空间占比最小而生态系统治理任务最大,生态空间占比最大而生态系统治理任务最小,农业空间居于二者之间。
生态系统管理是大学问,科学管理人工生态系统尤其重要。以系统的观念、发展的观念看人类圈与生物圈的关系,把发展作为人类圈永恒的主题,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体的“六大生命需求”。演化是生物圈永恒的主题,演化不会停留。演化没有尽头,却有势头。生物圈支撑着人类圈,人类圈发展依托生物圈演化,要关注生物圈演化势头。目前,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类圈发展铺摊子、搭架子阶段已经基本结束,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精装修”是大势所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路在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通过增加“知识载量”“信息含量”,降低“物质载量”“能源含量”,推动物质循环和能源高效利用,促使“废物”排放最小化。全面推行“亩产论英雄”,让每一寸国土空间价值最大化。国家已经制定了生态系统全覆盖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贯彻落实,久久为功,必将实现碳中和,继而实现硫中和、氮中和,全面实现生态中和、绿色发展。
投资自然,经略自然,让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类圈与生物圈“拿”“放”“占”并非是单行道。推进生态空间治理、促进绿色回归是人类世新质纪的又一大显著特征。人类源于生态系统,生存发展于生态系统,无偿获取生态系统资源,却误将生态系统创造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视之为“无价值”。长期“用”而不“养”,导致生态系统功能衰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难能可贵,植绿护绿成为时代风尚。绿色森林(草原)极易蕃息,放任自生,定会归来。全球气候变暖,也将促进绿色森林(草原)生息。要从“林地多而有林地少”“树多而森林少”“草地多而草少”“浅绿多而深绿少”的实际出发,持续推进生态空间治理。生态空间治理就是实施深绿战略,投资自然、经略自然,就是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就是建设形成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绿水青山,就是创造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全面提升生态空间的“绿色载量”“金银含量”。中国实行生态空间休养生息政策,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禁止生态保护地及生态脆弱区放牧,以及江河湖海有节制猎渔。全面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沙化、荒漠化土地防治。以青丝换青山的绿色愚公精神,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净土保卫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自然更美。大树底下好乘凉。树荫是树的生态产品,树是生产树荫的载体。投资树就是投资生态产品,就是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生态系统友好型经济体系,就是发展“只卖树荫不卖树”的“树荫经济”,就是人类圈与生物圈协同演化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树由幼苗生长而来。小树苗既已安家,绿色荫蔽定有时。
让空气、水、食物自然纯净、安全使用,正在挑战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管理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管理能力、生态空间一体治理能力。地球是人类与万物共生共享的家园,加强人类圈与生物圈管理、推进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一体治理,也是世界各国迈向绿色未来的共同责任。
注:本文为党双忍著《绿色未来——生态空间理论与实践》一书内容节选。2024年2月1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