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哲学,能让我们安下心来”(维特根斯坦), 但某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却一直存在。
影响今天人工智能最为深远的世界哲学家有两位,一位是怀特海(进程哲学),一位是维特根斯坦(逻辑-语言)。本文先说说天才维特根斯坦(1889-1951)。

(一)“世界是事实的总体”
百年前,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1)篇首开宗名义,“世界是事实(facts)的总体,而非事物(things)的总体”。
1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2 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 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2 对象是简单的。
2.1 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
2.2 图像和被图示者共有逻辑图示形式。
2.201 图像用表现事态存在和不存在的可能性来图示实在。
2.202 图像表现逻辑空间中的一种可能状况。
2.203 图像包含它所表现的状况的可能性。
3 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3.001 “事态是可以思想的”,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可以构造事态的图像。
3.01 真的思想的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
3.02 思想包含它所思想的情况的可能性。可以思想的东西也就是可能的东西。
3.03 我们不能思想非逻辑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地思想。
...... ...... ......
维特根斯坦通过对“逻辑-语言”的分析,试图揭示世界的结构。他强调了语言(思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一立场下,事实,被看作是真实世界的投影(projection);而事物,是我们运用语言和概念,为表达对事实的理解而“生产”出来的建构对象。
(二)建构“人类中心主义”
维氏推崇"事实"而贬抑"事物",为什么?这反应了维氏“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维氏之后,对其哲学的解释何止千万,多是从"语言-逻辑"的关系出发。而我认为,既然维氏的“哲学形式化”努力并不成功,对其哲学所采取的“语言-逻辑”的自我指涉(0)的解释,也无意义——维特根斯坦自己都说:”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我因此更相信(侯世达意义上的)“类比”(1)解释。从建构主义(2)和哲学发生学出发,我的类比解读是,《逻辑哲学论》是对源自古希腊“原子论”哲学的一种迭代和“反动”——“反者,道之动”(《道德经》)。众所周知,”原子论“言及的世界,是由”原子“般的”事物“构成的;更古早一些,无论东西方,人们都认为世界是由”风-火-水-电“等等基本元素构成的。
([建构主义]。纳尔逊-古德曼,是20世纪重要的美国哲学家,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古德曼认为,“世界是被构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世界构建”,通常是由语言或符号系统完成的。因为语言或符号系统的多义性,构建出来的世界中,“事实”和“价值”,也不必然完全对应。)

“世界是被构造的而不是被发现”,古德曼认为构造世界的方式有——
1、组合与分解。大多数世界构造是分解(成子类)和组合(成综合体)构成;
2、强调。事物的差别,与其说是实体上的,不如说是强调或重点上的;
3、排序。不同排序贯穿了我们感觉和实践的认知过程;
4、删减和补充。对旧材料的删减和对新材料的补充,我们的忽视能力是无限大的;
5、变形。重塑或变形,由于视角,被认为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歪曲的...
尤其重要地,在“世界图景”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必须加入“人”,必须是“有人”的存在论。——孤立于人的“事物”(things)和世界,即使存在,也是无意义的图景。这也是他为什么推崇“事实”而贬抑“事物”的基点。
——我刻意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世界”图景,反时间地加上“实用主义”前辈的人文注脚:“人的活动高于一切,高于一切理性法则。”(《实用主义的美国气质》,威廉-詹姆斯(1842-1910))虽然,“人的经验世界,与一元论描述的世界相比,的确是一个次一级的残缺世界,但人没有选择,必须接受。”
更为生动的“类比”,我们看到了(400年前)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某日郊游,友人问及"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先生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便是著名的“岩中花树”故事。
人的思维,既无法脱离逻辑,也无法脱离语言。人类语言命题, 就是对应于世界的逻辑化图景——当然,每一图景不必然为“真”。
(三)自然语言中的知识
再升维一级,人类是通过知识来理解世界或重构世界的——即:数据=>信息=>知识,这是与”还原“相反的”综合“路径。
——因此,借用维氏的语汇:知识,是对“事实”的某种描述“语句”;而语句“还原”到最后,是一个个的“词语”,则对应着一个个的对象(或事物)。至此,维氏将还原论和整体论进行了综合。
人类语言,充满着冗余,充斥着矛盾。维氏对于语言的形式化和努力,在其后期思想中就自我放弃了。语言是一种游戏,游戏通常遵循着某种规则,但并非如数学定理般严格(4)。10年后,同样天才的哥德尔,更从数学上证明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1931):“任何完备的系统必然是矛盾的;任何不矛盾的系统,必然是不完备的”。
然而,维氏语言和游戏的哲学思考和分析,极大地启发了今天的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语言模型)——不完美的“自然语言”,并非人工智能早期研究的主流——我将这一“哲学—科学”的启发“事实”,“归纳”(3)为一句“语言悖论”:人类语言,只有自然语言,而没有“人工”语言。——这也是为什么在学科确立70多年后,人工智能找对了“并不完美”的“自然语言理解”方向,然后才得以大获成功。
(四) “不二论”
一桩公案。当后世的职业哲学家谈及维特根斯坦,往往喜欢说:维氏后期的思想(散漫的语言游戏)“否定”了他前期的思想(哲学的形式化)。而且,还貌似“专业”地说: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引领了“逻辑转向”,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引领了“语言转向”。
大谬不然!我只能说,这些议论都太过平庸,也有点“二”——试问:你可以用“白天来否定黑夜“吗?这有意义吗?试问:人类的思维是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还是二者兼有?
那么,既然无从“否定”,如何评价这桩思想史公案?回答:前文古德曼的“强调”,才是“构造世界”的一种正确方式,才是“不二”。
谈到哲学思考,美国硅谷有不少印度裔的创业者声称,对他们最大的文化启发是1500多年前吠檀多“不二论”——何为“不二”?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连接,创新共生。
佛学辞典中,“不二”被解释为:“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如龙树菩萨(150-250)《中观论》说:“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又如,今天大行其道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思维,就相当“不二”;再如,量子学中“薛定谔的猫”及“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就相当“不二”......
熊十力是中国第一位利用西方“哲学”对话“佛学”的近代大哲。他在20世纪20年代对西学“实证主义”的批评,今天仍然适用于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批评——“弊于用而不见体”,针对西方实证主义者的“哲学就是认识论”,熊十力“反”其道而行,提出“哲学就是本体论”的主张。
具体到AI产业,如果你对AI大语言模型的代理(agent)或提示(prompt)的研发方向有所耳闻,你会理解我在说什么。“体用不二,性相一如”(《新唯识论》,熊十力),探索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们如果也学习一些东方哲学,或可少走些弯路。最后,听一则铃木大拙转述的禅宗公案,一起加深体会:
一个禅宗学生问他的师父:“我拥有佛性吗?”
禅师说:“你没有。”
学生说:“但是我听说石头,花,鸟,人等等,众生皆有佛性。”
禅师说:“你说得对。众生都有佛性,石头,花,鸟,动物,人都有,唯独你没有。”
学生再问:“为什么我没有?”
禅师再答:“因为你正在问这个愚蠢的问题。”
。。。。。。
---未完稿---
--注解--
(0)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在”现代以前“的西方语境中,不是科学;在东方语境中,却是全部的思想。”现代以后“呢?西方科学已经通过“反馈”“递归”等系统论思想,部分走近了东方哲学。
(1)绝大多数哲学家们,没有自信使用“类比”来做思想论证,认为这是“文学的散漫”;而恰恰是,不少科学家推崇“类比”和“隐喻”的力量。
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将“类比”,称为“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www.chinavalue.net/pvisit/HorseAndRiderNova.aspx
“此宇宙,即彼宇宙”
(2)“世界是被构造的,而非被发现的”,《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古德曼
未来是被创造的,而非被预测的,《布达佩斯俱乐部报告》,拉兹洛
(3)在最重大意义上,“类比”其“演绎法”(deduction)前辈,“归纳法”(induction)也是人类对于数学(4)和自身思维的一大“发明”。
(4)数学定理,也不绝对严格;而且,也是被“构造”的,而非所谓的“客观规律”——“数学,的确似乎是人造的,易犯错误的思想产物;而不是独立于人的永恒世界中的事物;数学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一座钢筋结构,而是人在思想领域中进行特别探索时,与人的玄想连在一起的蜘蛛网”。——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