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矛盾,循环,平衡(揭示人生真相)——迷信与科学


关于迷信,我有三个观点。第一,迷信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盲信,我讲的矛盾法则,是洞察宇宙人生本质的根底正见,与迷信无关。第二,矛盾法则并非是不可撼动的,因此不必迷信它。出世修行,用我的术语来讲——超越知识,便能造化没有矛盾冲突的和谐人生,这就把矛盾法则推翻了,或者说是超越了。第三个观点,就总体历史和文化来讲,迷信是不可避免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界有个观点,就是把迷信与知识、科学对立起来,认为迷信是缺乏科学知识的表现,这是一种对历史人生和知识理论的严重误解。事实上人的知识越多,疑问就越多,矛盾就越多,执著和迷信也越多。

执著和迷信知识,也是忽视和不相信知识。我提出一个“超越知识”的概念,超越有两个含义,一是超越一种知识,去把握和应用另一种知识。一般人是掌握一种知识,就排斥另一种知识。第二个含义是超越所有知识,这是得道成佛的境界了。一般尘世中人,这两种超越都很难做得到。

有的人,他掌握一种知识,却并不排斥另一种知识,但是会自然地瓦解另一种知识。有些非常伟大的知识贡献,就正好是使人更加不相信知识,更加不相信科学。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历史上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复杂理论,在他的“特殊相对论”中,描述了为什么宇宙中唯一不变的是光速,任何其他事物包括质量、重量、空间甚至时间本身都是可变量。可变就意味着不正确,不可靠,不可信。美国《时代》杂志有个著名的编辑叫伊萨克森,他写道:“相对论间接地为道德、艺术和政治方面的相对主义铺平了道路,人们越来越不相信绝对,不仅对时间而言,也包括真理和道德。”可见知识越多,在总体上并不会解决现实人生和历史积累的矛盾,而只会增加知识的矛盾折腾。

要进入没有矛盾的和谐境界,必须如我所说“超越知识”,如佛家所说“出世修行”,如老子所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其实佛家、道家都是一家,都是要做欲望的大减法,把欲望减掉,矛盾就自然减掉了。

中国近百年来,有过多次对传统文化的大讨论,但是绝大数学者看不透历史人生的矛盾法则,绝大多数老百姓并不关心那些讨论,因此所有的讨论,无论是颂扬或批评,并没有给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也没有损害传统文化一根毫毛,它一样在那里自在地发挥作用。所有这些讨论本身,只是说明文化、知识永远都充满矛盾,只是说明矛盾折腾是人生、社会的内容。而纯粹知识折腾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为一些人谋取饭碗和虚名。在知识折腾的社会里,我们要看到知识折腾的一个正面的功用。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说,把大陆百分之九十九的社科论文一把火烧掉,丝毫不会影响大陆社会科学的发展,现在大陆为评职称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我每年都要清掉好几本、十来本别人送我的专著。我们想想全国为这个产业而工作的人有多少啊?少说也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吧,怎么讲也是世界企业五百强乃至一百强,它给很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这是知识折腾的正面功用。

爱因斯坦讲的“可变”这个词,和佛家讲的“无常”,意思是差不多的。无常是说万物没有自性,因此不能执著万物,执著万物就是佛家反对的法执。“执”是迷信的表现,相信和不相信任何东西,都可以构成迷信。佛家认为万物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恒久不变的本体。例如牛马的排泄物作为肥料,它们长成粮食供人吃,人的排泄物又给狗吃,狗的排泄物给虫子吃,那么你说人是什么呢?你说人是什么都不对,说人不是什么也不对,这就是无常。无常之物是不可信的,但是不可信也是迷信,因为犯了执著。所以佛家的唯识学不好把握,你要修行开悟,就会了然于胸。

一般认为知识越多,就会使人的胸襟变得更加开阔,那么胸襟开阔是不是就没有矛盾折腾呢?非也!有人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人的胸襟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壮阔,这样就会达到平静而没有矛盾,其实非也!大海的内心仍然有波涛,而且大海越大,波涛就越汹涌,它还是不能平静,大船都是在大海里被掀翻的。在佛家看来,“大”就意味着局限、意味着凶险,住相于“大”仍然是“迷”,仍然是“小”,仍然是“有别”,因此仍然有矛盾。在世俗社会中,你越大,这个“大”并不能化解矛盾,相反越大,盛入的矛盾冲突就越多。除了佛家、道家,人间不存在任何一种博大精深的知识理论没有愚痴、虚假、迷信和矛盾,因此而不受到挑战、不会引起永无休止的知识和思想斗争。凡俗世界,它永远有迷信和非迷信的矛盾。老子论述的矛盾法则,以及老子、禅宗关于超越知识、超越矛盾的洞见,我在后面还会详细说到,都是人间最伟大的智慧见解。

有时人们并不都会相信科学。人永远不会按照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去办事。比如人死了,把器官分解出来,不知要挽救多少人。但即使一穷二白的人,甚至可能一字不识,他也不会把器官捐献出来,所以人是活在观念和信仰之中。观念是最大的文化,有的观念比生命还重要,如宗教观念。再如二十世纪后半五十年,科学呼吁最多的事情是:吸烟有害健康,甚至会致人死亡。可是吸烟的人数减少了吗?人们并不相信科学,这和科学是矛盾的。还有吸毒更甚,科学越来越发展,禁毒措施越来越严厉,吸毒有害健康的宣传越来越广泛,但是吸毒人数减少了吗?没有啊,而是极大地增加了。

人的现实生活,它不是都需要科学。生活有时是一种性情,或者一种艺术,并不都是要讲究科学规律的,但也不是迷信的。生活有时完全是一种性情,或者是游戏,或者是艺术,也可以是禅意,但它的底色是矛盾。历史的脚步会走到哪里?那不一定是按照科学规划去行动的。唐朝时期,湖南长沙的景岑禅师居无定所,寺庙的首座问他:“和尚到什么地方去了又回来?”景岑禅师说“游山去了回来”,首座问“到了什么地方?”景岑禅师说:“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这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啊。有时我们看好多禅宗的故事,你会觉得毫无意义,但如有意,就不是禅意了。但不管有意无意,它都有矛盾。最起码有意和无意就是一对矛盾,所以佛家要强调中道。但你有个中道,又有一个非中道了,所以还是矛盾,有矛盾就不是科学。《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下大雪,他睡醒打开房门,张望四方一片洁白,起床走来走去,朗诵左思的《招隐》诗,这是一种矛盾表现了。诵完诗,忽然想起住在剡县的戴安道,立即连夜坐小船去那里。船行一夜才到达,他走到戴家门口却没进去,又回头朝原路返回。别人问是什么原因不见戴安道了?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这一遭就是循环,一循环就把矛盾解决了,就平衡了,那还见戴安道干什么呢?所以生活,它经常并不符合科学逻辑。

有没有一个异常严谨的人,能够完全依照科学的要求安排生活呢?没有的。佛家说人是有情众生,既是有情之人,他就不可能会完全按照科学规则来安排生活。心灵作家白落梅在《爱如禅 你如佛》中说:“人真的是一个矛盾体,忙碌的时候需要寻找一份宁静,可是真的安静下来,又害怕被光阴荒芜。人以为自己可以控制情绪,却常常被情绪左右。”我们可以说,超人力量安排矛盾、循环、平衡法则是科学的,而被迫遵循矛盾、循环、平衡法则来行事的众生,被超力植入的情绪左右的众生,他无法科学地安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