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不能够产生一个雷军?我想更好的问题是「香港有没有条件让一个雷军出现?」要让一个雷军出现,香港必须创造相关的条件,例如:人才、成本、效率、建立供应链集群的条件和诱因和相关政策等等。
于2023年12月28日,小米公司宣布将推出一款新的电动车SU7。在这次的发布会上,雷军向外界展示了他对小米汽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次主要围绕技术讲解的发布会亦展示了小米在开发产品方面的能力。 雷军,一位连续创业者 雷军是中国内地一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雷军大学就读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仅用两年时间就修完了大学毕业所需的全部学分,完成了毕业设计。毕业后不久,他加入金山软件,这是中国早期最成功的软件公司之一,并一步步成为董事长。期间,他亦参与投资和创办中国互联网公司卓越网,后来卓越网被亚马逊收购了,作为亚马逊在中国发展电商的平台。2010年,他创立小米科技,并于2011年推出自有品牌小米手机。这些年来,小米公司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 小米的手机面世之后,雷军做了两件比较与众不同的事情。第一,他承诺他在硬件上只拿取一个相当微薄的利润,产品走高性价比路线,从而快速铺量,再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其搭载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服务。换句话说,他将服务作为客户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二,他主动与消费者在网上进行互动,在小米第一版手机系统发布时,他就建立了线上社区,与粉丝互动;仅仅一年后,在第一款小米手机发布时,社区用户已经从最开始的100人迅速增长到50万,夯实了小米公司的核心用户。 在智能手机领域站稳脚跟之后,小米进入了物联网(IoT)时代,以「1+4+X」战略为指导建立智能硬件开放生态,核心为小米当家的智能手机产品,之后延展至电视、笔记本、路由器和智能音箱,X则由生态链企业和合作企业来提供,共同组成小米的IoT生态。 到2022年,小米科技的总收入超280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85亿元,员工达到3.2万人。尽管一直以来,不少人都会议论小米产品的品质和原创性,但不可否认,到今天,小米已经稳稳在中国科技产品公司之中占据了一席之位。
小米电动车的集群效应 雷军在2021年3月宣布小米将会进入电动车行业。当时,不少人对这项计划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做车跟做手机很不一样。相对手机而言,车更为复杂,它所牵涉到的环节比手机要多很多,而且投资更大。加上竞争对手更多,作为一位后进者,小米造车面临的风险相当大。 SU7在12月28日的发布打破了这些猜想。发布会介绍了小米在电机、电池、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五大领域的研发布局,展示了它的品牌和技术力量。雷军亦在现场表示,他为小米汽车设立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制造商。不少人对SU7做出了比较正面的评论,他们对小米从宣布进军电动车行业到发布首款车型的短短1000多天之间积累下的技术力和产品力给出了肯定。但亦有不少人调侃SU7更多是将其他厂商或供应商的设计和技术堆砌出来而已,一部分人亦表示对此次发布会比较失望,因为并未公布SU7的定价。雷军在发布会上亦表示,这款车的定价不会低,但会「贵得有理由」。 无论如何,SU7的出现亦同时让它背后的供应链集群的出现到人们眼前。据统计,目前回应过有与小米直接或间接合作的上市公司达40多家,其中包括不少本土企业、台资和外资。这些供应商中的许多主要是传统汽车配件供应商,而对于电动化以及智能化的零部件,小米则考虑直接投资入股,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布局。 一个有相当大规模的供应链集群在已经存在的众多电动车供应链集群出现了。这将会更加巩固中国在电动车、电池科技、智能互联互通等方面的领导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将来SU7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中国在新能源和先进制造方面将是得益者,同时,亦会创造不少就业机会。 况且,就像小米在智能手机的产品/品牌部署一样,我们可以预期小米汽车亦很可能推出更立体的产品/品牌,以迎合中国(以及海外)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要。
供应链集群的重要性 一个经济体的整体制造能力,不单只是它的科技和生产能力,支撑着最终产品制造的供应链集群同样重要。特别在复杂、零部件众多和科技要求较高的产品制造中,供应链集群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透过小米,雷军为中国内地的制造业带来了不少贡献。其他许多在制造行业──特别是与智能互动相关的制造业──的企业家同样为中国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今天中国的实体经济(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全国GDP的大约50%。相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均衡的分配。而这个实体经济背后是众多在这个领域耕耘的企业家们。 香港向新型工业化踏出的第一步 今天,香港特区政府在不断推动再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这当然是正确的方向,可以说,这是迟来的春天。香港在上世纪70、80年代曾经拥有辉煌的制造业。我们在玩具、服装和电子等领域可以说是都走上了世界的前端。 自从执行高地价政策之后,香港的制造业迅速萎缩,而香港的产业结构从较多元转型到较单调只需要大约10、20年时间。缺乏一个较多元的产业结构,香港长远的发展是值得担心的。 最近看到了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发来去年(2023年)的工作报告,他们的确做了很多事情,特别在吸引优质企业如宁德时代、地平线等到香港落户。在这些方面,创科局做的工作是值得赞扬的。万事起头难,能做什么便先做,这是对的。 当然,能够吸引到优质企业来香港建立研发机构,这是很好的开始。不过,研发工作不能为香港带来大量的就业。同时,它亦只是新型工业化的其中一环而已。 较为理想的场景将是新型制造供应链集群的建设,因为这样可以创造较大量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加速促进科技的应用和强化香港在大规模组织能力方面的能力开发。
香港有没有条件让一个雷军出现? 在中国内地,电动车行业的崛起已经创造了这些相关的集群。无论特斯拉、比亚迪、吉利,还是最近的小米汽车都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香港有没有机会同样做得到? 近十多年来,许多人经常提到大疆创新的汪滔,商汤科技的汤晓鸥、徐立等,作为香港人在先进科技制造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过,这些都是「新香港人」,他们来自中国内地,对科技和巨大市场(如内地)的敏感程度相比常规的香港人会好得多。 香港能不能够产生一个雷军?我想更好的问题是:香港有没有条件让一个雷军出现? 要让一个雷军出现,香港必须创造相关的条件,例如人才、成本、效率、建立供应链集群的条件和诱因和相关政策等等。 客观地说,今天香港是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但今天不存在不代表将来不存在。我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塑造合适的环境让像雷军这样的连续创业者和创新者在香港出现,并愿意在香港建立他们的新型制造基地。 这应该是香港特区政府需要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