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帝股份三连板,新股上市首日融券卖出,揭示出什么问题?


 金帝股份三连板,新股上市首日融券卖出,揭示出什么问题?

  金帝股份,成为近期市场最热门的上市公司。究其原因,金帝股份在上市首日出现了限售股融券卖出的现象。同时,根据数据显示,在金帝股份上市首日,转融券融出的股份数量高达470万股,且融出费率竟高达20%以上,可见这个融券卖出现象并不简单。

  从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属于金帝股份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投资者,而且牵涉到的战略配售数量达到470.0871万股。按照限售期的规定,这个战略配售计划的限售期为12个月。

  我们查看金帝股份最近的限售解禁时间表。最早的限售解禁时间是202431日,属于首发机构配售股份,牵涉解禁规模103.63万股,解禁成本为21.77元。紧随其后,是202492日解禁的股份,牵涉470.09万股,占总股本为2.15%,解禁成本为21.77元。从具体的解禁股东来看,与前文所述的名单资料相符合。

  本来12个月后才能解禁的限售股,却通过限售融券的方式绕过了限售期。

  按理说,限售股在限售期内是不能够自由流通的,需要等到限售期结束后才可以进行操作。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有的限售股可能会成为融资融券的质押物,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但也不能够完全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

  站在处于限售期的股东角度出发,为何会着急在上市首日融券卖出?大概与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个原因,他并不认可当前的股票估值,希望尽快把限售股票流通起来,变相把限售股流通变现。

  第二个原因,试图抓住交易规则的漏洞套利。有数据统计,大部分新股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可能是一年时间内的价格高位。如果投资者可以在新股上市首日进行融券卖出,那么在剔除融券利率的成本后,依然可以获利丰厚。

  第三个原因,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通过掌握稀缺的券源实现套利。不过,这个操作已经违背了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规则,掌握信息渠道一方或者掌握稀缺券源的一方,无疑更具有投资优势,但利用这种优势进行套利的行为,已经扰乱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

  本来,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初衷,是为了抑制新股首日爆炒的行为,可以更规范新股上市首日的价格表现。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变了味,本来应该限售的股份,却利用了交易规则的漏洞变相实现了股份流通。限售股之所以采取一定时间的限售,主要是限售股拥有持股成本优势、信息优势等特征,如果没有了限售期,那么容易对股票市场造成集中抛售的压力,对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也就不公平了。

针对限售股,不应该有其他途径实现提前流通,这对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并不公平。限售期是12个月的,就应该严格按照12个月的限售期执行,少一天解禁也不允许。与此同时,战略配售投资者的出借证券行为,应该要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同时要对具体的券源数量进行披露,减少市场中的各种信息差风险。从维护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角度出发,战略配售投资者、原始股东等群体,不应该允许在限售期内出借证券,这种操作背后可能会影响到二级市场其他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除此以外,对新股的发行定价,应该要有更具体的发行估值标准或者更科学合理的定价体系。新股上市首日就展开融券卖出的操作,这本身已经说明了新股发行估值过高的问题,过高估值基本上透支掉未来多年的发展空间,二级市场投资者在高位买入,中长期投资也未必可以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

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允许适度试错,但发现问题后,应该第一时间及时“打补丁”,不断完善与规范我们的交易规则,为我们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扫除更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