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冠三阳后,恢复缓慢。修养之余,除了学习流行的短视频剪辑,还标新立异地再读《四库全书》——之前用十年走马观花读一遍如蜻蜓点水,这次计划来个柔式阅读,出点花头,从中寻找分析陕西蒲城籍贯者录入《四库全书》内容。
夜深人静,仔细考据。《四库全书》6793存目中,陕甘宁和青海东部人士存目142个。根据记载,《四库全书》编纂之前用了七年时间全国收集文献资料,这些从《清史稿》关于刘统勋和纪晓岚记载中可得佐证。文献记载,陕甘总督管辖范围包括陕甘宁和青海东部,总收集了400个文献,经过审核保存了142个,销毁了258个。销毁的文献主要是在当时看来属于意识形态不正确,比如销毁野史中有把金朝称为胡虏或其他贬义词的。
一、屈复著《楚辞新注》列入《四库全书》
从《四库全书》3461种看,陕甘宁青等收集并保留文献77种。其中陕西蒲城人著作总共有2人,一个是刘鸣柯著《易图疏义》,一个是屈复《楚辞新注》。但《易图疏义》是江苏巡抚上报的,真正从陕西上报并存目录入《四库全书》仅仅屈复一个陕西蒲城人。
陕西巡抚上报屈复著作包括《楚辞新注》和《弱水集》。经过政审,《楚辞新注》总8卷,说的是战国屈原著作,和现实距离远,就审查通过了;《弱水集》22卷2217首诗歌中,存在政治不正确内容,比如说诗歌对吴三桂屠杀起义农民军事件进行描述,歌颂起义士兵等,因此整个《弱水集》政审不通过,列入销毁序列。
《弱水集》中也有富有哲理的诗歌。比如:
百金买骏马,
千金买美人。
万金买官爵,
何处买青春?
《楚辞新注》总8卷对包括《离骚》等进行了新的考据解释。在明清时代,注释经典也是文化生产方式之一。屈复主要观点说,《楚辞》表明了屈原的忠心和痛心,是屈原对楚国即将灭亡和怀王客死秦国之悲叹。这些注解被乾隆皇帝认可,书卷也被《四库全书》存目。
全套原本《四库全书》包括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总存四套,当前,唯一没有被影印的全套《四库全书》保存于甘肃省图书馆。
二、楚国王族灭国之后迁徙入秦
《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云:“屈复,字见心,陕西蒲城人。”《蒲城县志》说屈复“似隐非隐,似藏非藏”。屈复自己在《弱水集》说自己“楚系而家秦。”屈复(1668-1745)三岁丧母,八岁读书,十四岁丧妻,十九岁童子试第一,后外出云游。“二十七出门,七十七言归。”
文献最有证明力者系《史记》。《史记·高祖本纪》原文记载:“……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废赵王敖为宣平侯。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未央宫成。”后续文献载明,楚昭、屈、景迁入关中后,分散在华阴、蒲城。昭、景人丁不旺,逐渐消亡。屈氏人口兴旺,繁衍生息至今。
屈复说自己是楚系而家秦,是楚国王族后裔,是屈原后代,因此注解《楚辞》,从文献考证角度看,是可信成立的。《蒲城县志》说屈复诗歌“沉郁顿挫”,颇有屈原风骨。
三、学无止境
大约近三十年前,我在陕西蒲城尧山中学上高中时,班级里有几个屈姓同学,有男有女。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些同学血脉上是楚国王族后裔。后面几十年,也没有在意。几个月前,我还和一个二十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在沪聚餐,他姓屈,男性,这要在古代,我就是和楚国王族公子一起吃饭了,和今天到北京和红二代吃饭差不多,用陕西话说那是“扎势的很”。但那时我还没有对《四库全书》进行第二次柔式阅读,还不知道这些信息。
再深入阅读,发现蒲城“校”姓血统上均是成吉思汗后裔——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男性,也姓校,多年来一直互相联系,我却从来没意识到,我在和蒙古贵族后裔往来。
年近五旬,蓦然回首,发现对成长的那片土地了解甚少。故土承载了厚重历史,年少时候一心想着进城,孔雀东南飞,一路从陕西东出潼关,经过江苏,定居上海,可歌可泣。现在回头望望,沧海茫茫,发现读的书其实还太少,知道的事情还不多,发现学无止境。
四、结束语
无论是对《四库全书》进行柔式阅读,还是丝足阅读,或是SPA阅读,或是MASSAGE阅读,无非是进行更深入了解。当更深入一步,进入更具体内容,就像黑洞打开了火炬,顿觉开阔。这正是古人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完)
参考文献:
01.《四库全书》
02.《清史稿》
03.《蒲城县志》
04.《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