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重磅发布!向“高质量”转型,背后真相曝光


 

 

继续高能。

5月26日,拼多多发布2023年一季度财报,营收376.4亿元,同比增长58%,调整后经营利润为84.6亿元,同比增长22.5%,远超过市场预期。

同期:

1、花钱效率上:

本季,拼多多营销市场费用为162.6亿元,增速44.9%,远低于营收增速58%。显然,多年大笔投入积累,用户心智已经拿捏,其营销增收的效果优化,投入产出比远胜于1年前。

2、市场运营效率上:

全国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按数据公司the data测算,拼多多国内总交易额(GMV)同比增长24.5%,远高于市场基准,证明它还在“吃下”更多市场份额。

同时,经营现金流净额从去年一季度的-90.7亿元,变成本季的13.4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4天变为1.5天。证明它运营效率也大幅提高。

3、商家效率上:

分拆收入看,本季,线上营销服务同比增50%,低于佣金收入86%的增速。

这说明:商家在拼多多上投放广告,更多转化为交易,带动佣金增长。即,商家的投入,赚得更多的收入。证明商家的投入产出更划算。

综合看,多项数据均超过市场预期,按管理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的“波士顿矩阵”,拼多多仍在“明星”区间。

于是,投资人再也不必“在利空中寻找利好”,拼多多股价一晚上涨19%,科技公司财报季迎来少有的“惊喜”。

当天,财报发布的电话会上,4月上任的拼多多董事、联席CEO 赵佳臻第一次露面,解读了拼多多的国内业务策略。

一方面,他回应了3月引起广泛关注的“炸店”事件:即使面对恶意攻击,也会善意解读。

这与2018年,拼多多上市遭攻击时,《坚持本分,即使是恶意的攻击,也要善意的解读》的员工信异曲同工。

另一方面,运营上,“继续加码补贴,回馈消费者,提升平台对优质商户、商品的支持”,延续过去的“配方”,但从“关注增长的速度”向“追求发展的质量”转型,是第一次“划重点”。

无疑,按《基业长青》的说法,拼多多要找到自己“务实的理想主义”。

新变化

20世纪初,大型公司刚在美国兴起,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提醒这些巨头:“企业的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避免冲突”。

此后更发展出“社会经济理论”,提出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管理者等利益相关方负责,才能保证稳固、持久的经济效益。因此,塑造“可持续发展价值”,成为大企业的重中之重。

而拼多多被数亿用户、上千万卖家围绕,自然进入平台治理的深水区,追求“高质量发展”,寻求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成为它的必修课。

今年4月,赵佳臻出任联席CEO,“三把火”正是烧在这些方面。

其一,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其二,继续打击图书类目盗版,升级版权保护。其三,对迷信、低俗内容专项治理。

几十天内,三项平台治理,出计划、有执行、见成效,速度奇快。当然,更重要的任务还在后面。

一季报发布会上,拼多多宣布了“百亿生态”项目,这是“百亿补贴”、“百亿农研”外,第三个百亿专项基金。

其中,帮扶优质商户、品牌及中小企业,激发需求侧的“数字化新消费”,辅助产业带商家建设“数字化新供给”……赵佳臻都将是重要的担当。

年初,他在上海一论坛上就说:“高质量发展”已经在拼多多形成共识,并要落地到平台治理、商家生态、高质量供应链、高质量消费等方面。

内部小伙伴也告诉小郝:带共识落地,赵佳臻正是从0到1的合适人选。

早年,是他梳理出“拼购+产地直发”的模式,形成拼多多农产品上行的范式“农地云拼”。

之后,多多买菜上线,他负责南昌开城,只用两个月就做到了各项综合指标第1,成为多个省区学习的标杆。

去年,海外电商平台Temu发力北美,赵佳臻负责当地市场招商,几个月后,Temu登顶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首。

可见,赵佳臻业绩服人、善于突破、能打硬仗,作为广东韶关人,他有典型的广式实干派特点。“猛将发于卒伍”,内味儿十足。

由他负责,塑造“良币驱逐劣币”的生态,帮优质中小商家长出优势,进而,让消费者获得更多价值,企业社会责任溢出……各维度能安排得明明白白,打造高质量平台治理,也就顺理成章。

一句话,有破有立,晓喻新生,拼多多要用赵佳臻,打开转型的简单模式。

坚守

“互联网公司做事,讲‘基因’的。”2015年,一位投资人这样告诉小郝。

那一年,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货”发力:要把全国的新鲜水果,送到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把农业的基因刻进骨子里。

2016年,拼好货并入拼多多,哪怕商品品类暴增,农产品还一直占据重要位置。那时,“农地云拼”制造的爆款,云南的雪莲果、人参果,至今还是平台的“明星”产品。

可见,农业、农产品,是拼多多的起手盘,也是重要的基本盘。

但圈内人都明白,国内小农经济、非标准品、地理气候差异巨大,农业是数字化“最难攻克的堡垒”。

所以,像赵佳臻,很多拼多多运营爬山头、下农田,住在农村里,双手沾泥,干苦活累活。

比如2019年,小郝在云南保山,就看到拼多多运营携6家大商家,帮当地农民处理了40吨滞销咖啡豆。

之后,又补贴流量,通过拼单汇集订单,减少中间交易、物流环节,大幅降低咖啡销售成本,让消费者省钱,农民增收。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运营团队,还与当地主管部门、农研机构合作,帮咖农成立合作社,设立培训班、工厂,实现标准化采摘、脱壳、烘干,提升产豆品质,使其获得更高的议价权。

这一套输出,虽然费人费力,但让云南咖啡豆摆脱了低质低价的标签,走上“产业带品质化、适度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云南雪莲果、人参果异军突起,也是类似的过程。

2021年8月,拼多多拿出第2个100亿——“百亿农研”专项基金,解决农产品到餐桌的供应链、损耗等问题,过去在云南等地的经验,也加速在全国推广。育种研发、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等新技术,也加速落地。

像最近的“农云行动”,在拼多多专项小组的指导下,“新农人”上位,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打造出小番茄、黄瓜等多个爆款。山西运城,大量水果走向品牌化。

现在时迁事易,越来越多的农产地,“贱价伤农”成为过去,“劳有所依”成为主旋律。

而在参与“高质量”农业的过程中,拼多多也加固了自己的“竞争壁垒”,践行了社会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往日同行夹缝中的机会,变成了如今“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的事业。

总之,时代变了,产业的大意志,行业的大逻辑,都不同于过去。该寻求高质量转型的,绝不止拼多多一家,大家都该像苹果CEO库克那样:别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而是问“我该做什么”。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