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修复,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核心逻辑。
“五一黄金周”出行2.7亿人次,比2019年增长20%,显示修复的良好势头。淄博烧烤,更是烤出了大消费的热情(宋向前:切莫浪费了 “淄博烧烤”的火红——以民生为本的城市经营之道)。
5月16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将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测从此前的4.8%上调至5.3%。此前,IMF也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34.9%。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待经济修复进程仍存在不少挑战和不稳定因素。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会议所指出的:
•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最新出炉的4月份经济数据,证实了这一判断。笔者认为,经济修复进程须直面以下7个隐忧:
1、房地产仍然立足未稳:年初房地产的回暖迹象,并未持续。4月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至7.2%。虽然4月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长37.3%,“保交楼”的积极效果显现,但新开工面积却大降28.3%。必须看到,房地产三条红线,对行业造成了深度冲击,房企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房地产由于带动效应显著,房地产问题久拖不决有引发“三角债”的风险。应充分估计疫情三年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客观事实出发,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稳地产。
2、民企信心依然低迷:民企是国民经济的五六七八九,民企稳才能经济稳。1—4月累计民间投资同比仅增0.4%,比一季度放缓0.2个百分点,显著低于总体投资的4.7%增速和同期国企的9.4%增速。这一问题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3、消费后劲不足: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同比增长18.4%,但主要是低基数效应。18.4%低于21.5%的预期值。瑞银估计,经季节调整的实际社零环比增速从3月的1.7%放缓至4月的0.3%。居民消费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发动机,尤其是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制约消费的,依然是疫情的经济后遗症。
4、出口压力将长期化:给定美国蓄意推动大脱钩的背景,出口压力不容小觑。4月出口涨幅收窄6.3个百分点至8.5%,表现均不及市场预期。此前,以美元计3月出口同比增长14.8%,较1—2月加快21.6个百分点,为2022年8月以来最高。3月份的突出表现,主要是疫情期间挤压订单的释放。后续出口压力必须重视。
5、基建投资仍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经济内生动力不足:1—4月累计,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5%,远高于总投资的4.7%、制造业投资的5.3%。在地方债务压力凸显的背景下,基建投资持续扩张风险加大,且对实体经济带动的边际效应递减。
6、青年人口失业率是严峻压力:4月份16—24岁青年人口失业率创2018年有统计以来新高,达到20.4%。这一问题,与正在到来的毕业季重叠,将形成很大的社会压力,并进一步抑制消费预期。须知,民企贡献了80%的新增就业。要降低失业率,最重要的是要提振民企信心,重启扩张意愿。
7、宏观杠杆率进一步攀升: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成为重要一环。然而,这一去杠杆进程,却受到贸易战、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外部冲击干扰。根据国家金融实验室的测算,宏观杠杆率从2022年末的273.2%上升至281.8%。其中,居民部门从61.9%升至63.3%;非金融企业部门从160.9%上升至167.0%;政府部门从50.4%增长至51.5%。与此同时,M2/GDP上升了9.8个百分点,从2022年末的220.2%升至230.0%。杠杆率的持续攀升,将增大系统性风险。
以上7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经济修复,虽然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进程,但离开政策面的支撑,修复的周期会延长、不确定性增加。建议:
1、加大稳地产的力度。
2、尽快推出一批对民企扩大市场准入的新政,提振民企信心。
3、以四万亿的力度刺激消费。
4、在金融方面,采取见效快的办法缓解民企融资难。
5、通过政府和国企的主动行动,快速拆解“三角债”,防止这一问题持续恶化。
6、免除疫情期间的税费滞纳金(这个可以“一刀切”),缓解民企资金困难,加快恢复元气。2023年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即狭义口径的财政收入同比大增70%,其中,税收收入大增89.2%(扣除缓税入库、退税减少等特殊因素后,1—4月财政收入增长约4%)。
7、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336条改革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一批有力度的改革,这是稳定民企预期的最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