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存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犯了“过刚易折”大忌 !


 古大存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犯了过刚易折”大忌 !

-----曾祥裕梅州五华名人故居考察随笔

                                 曾祥裕 曾海亮

 “他是一朵玫瑰花,带刺的。”这是毛泽东早年在延安时对来自梅州五华古大存的评语。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古大存(1896-1966),原名古永鑫。是广东梅州五华人,广东东江农民运动的领袖,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人之一。

曾祥裕率弟子在广东梅州五华采风时,曾到古大存故居考察。

是日春和景明,我们驱车到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古大存故居“金山萃秀”,是三进两横结构。

该建筑较为特别,它不是粤赣客家人常住的围龙屋,而是有点像关中四合院模样,当地人称之为上五下五的横屋。

该屋依山而建,三面为屋,屋中为院。

在新中国成立前,古大存故居曾被国民党放火烧了三次,如今仅存古大存的出生地左横屋。

古大存故居朴素无华,没有翘角重檐,处在新建的楼房间,显得是那样的普通,但正是在这座普通农舍中,走出了一位五华农民运动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走出了徐妙娇、古永钵、古柏贤等革命烈士,在我党党史上,写下“一门忠烈”的光辉一页。

我们绕到宅后的后龙山观察山水形势,前有一条浩浩荡荡的河水,此为二水相汇处,源自于华阳镇的北琴江和来自于南方的河源市紫金县洋头镇的公村河。

明堂开阔,远处的朝应峰秀丽,右水倒左。

经测,原宅坐向为庚兼酉,坤申水过堂,水出艮寅宫。

我们由衷敬佩古大存身上充满的阳刚之气,体现了五华男人的“硬砬硬”的精神。

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古大存遵照党的指示,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1928年他创建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并参与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和东江红军,先后担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会常委、军委书记、东江苏维埃政府副委员长、东江红军总指挥、红十一军军长,他率领红军打了许多胜仗。

他还与毛泽东、朱德等联名签署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执行土地革命政纲的布告,把农民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巩固和加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议,使东江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南面的有力屏障。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以及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革命事业遭到极大的挫折,斗争转入低潮。

广东各地革命根据地和武装队伍丧失殆尽,只有冯白驹、古大存率少数武装队伍分别在琼崖、东江坚持斗争。

当时,古大存率仅存的17名战士突破敌人重围,退出大南山,转移到大埔南部的高山峻岭中隐蔽。他带领战士们烧炭、做陶瓷,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度过了两年多的艰苦岁月,保存了革命武装,还建立了十三个党支部,发展了革命力量,使东江革命红旗始终不倒。

古大存投身革命,影响和带动一大批血性男儿参革命。

新中国成立前人口仅500人的村落却出了70多名烈士。我们在梅林镇政府附近的山坡上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毛泽东同志曾赞誉古大存是东江红军的一面旗帜,为东江红军留下最后一支武装,功不可没。

我们了解到古大存新中国成立后下仕途坎坷,晚年受贬。

建国后他曾任广东省政法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副省长。但从1957年起,古大存被蒙冤“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子”,连遭四次打击,身心健康备受摧残,病情急速恶化,终因不堪摧残于1966年11月4日病逝。

现在来看古大存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格即命运,他犯了过刚易折”大忌 !

他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性格耿直,不说假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联系群众,讲真话,讲实话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古大存工作作风的亮点。

这也成了他不被高层领导人喜欢的原因。

古大存在战争年代曾执行过“集中攻坚”,“攻打中心城市”的极“左”路线,但当他发现这是错误的作法时,敢于提出异议,敢于违抗,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

再如在延安整风期间,他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对自己的错误既作严格的自我剖析,又对一些领导干部的错误提出严厉批评。

解放后,他对土改问题,对大跃进问题都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反对虚报浮夸,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

从古大存故居出来,我心情沉重, 古大存对党忠心耿耿,却因性格耿直,实事求是,不说假话,而蒙冤成为所谓的“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子”,连遭四次打击,身心健康备受摧残,而不堪摧残于含恨病逝。

古大存的悲剧,让人听后寒心,也让人醒悟,政治生态如果不正常时,那就会产生是非颠倒,黑白不分,老实人吃亏,说真话人受迫害的现象。

不说假话难!

古大存晚年悲剧也给我们 启示: “过刚易折” 。

人生,过刚则易折,唯有柔,才可长存,所以强势未必就是强者,柔和未必就是软弱。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深知“进退有道”和“刚柔相济”处世的重要性。

但愿古大存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