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3(第十五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于4月15日召开,在以“动能与信心”为主题的开幕演讲环节,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现身并发表演讲。贾康在分享中表示,他基于自己研究者的定位,从宏观层面解读了如何认识中国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间的动力源,以及市场人士、企业家们应该树立长期主义的信心。
1.我们要牺牲一些速度而追求高质量发展,把高速转换为更高质量发展状态下的中高速,即5%以上的增速。
2.整个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以制度创新为龙头,带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解放生产力。
3.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高科技化或者信息化、法治民主化是我们必须顺应的潮流。
4.中国未来会有一轮又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包括很多的新区建设,以及中央现在特别强调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
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锁定了,它的根基来源于现代化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在推进这个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它必然要有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我们在改革开放前30年解放生产力,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之下,又战胜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两位数年度增长,2010年当年甚至出现了10.4%的增长速度。在基本的运行态势上,我们要牺牲一些速度而追求高质量发展,把高速转换为更高质量发展状态下的中高速,即5%以上的增速。
今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取得一定成绩以后,我们的经济运行在总体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所希望的“L型”的转换,《人民日报》曾发表长篇文章说,我们要经历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不可能是个“V型”反转,下来又上去;也不可能是个“U型”反转,下来走一段又上去;只能是“L型”转换。“L”就是要有一个速度的向下调整,但是“尾巴”一定要拉出来,从而进入平台运行状态。这个平台是结构优化支撑下的高质量,运行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还要克服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如果今年GDP的增速如愿恢复到中高速,那我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争取“十四五”的后面两年,把我们的发展速度稳下来。今年新局面的打开,让大家看到了重大的契机。我前一段时间参加调研和地方研讨活动,注意到地方层面几乎都是要全力以赴拼经济。从短期衔接到中期衔接到长期,整个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关于动力源的问题,理论上还是要坚定不移地以制度创新为龙头,带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解放生产力。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去年的GDP增速只有3%,今年希望能上去,衔接到中长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应对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是上游打压和下游追击。我们怎么处理这个挑战?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应对所有的不确定性。在严峻局面下,我们需看清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及资源供给可持续问题。最简要地说两个视角,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客观成长性是有确定性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经济的事情做好,这是我们要有意而为之的确定性。
顺应六个潮流
从取势明道的角度来说,我想谈一下自己作为研究者的基本认识框架。
回想在1977年,我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非常兴奋。我在历史博物馆恶补历史知识的时候,看到一幅孙中山先生当年海宁观潮之后的题辞,写的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看了后印象很深。从理论角度概括,孙先生当年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就认定,振兴中国,“必须顺应,而不能忤逆这种世界潮流”。只能顺应不能忤逆的潮流是什么?我认为现在可以提炼六个概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高科技化或者信息化、法治民主化。中国的工业化走到什么程度?城镇化推进到什么程度?我们要看到工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到了世界工厂这样一个状态,但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从全国来看,工业化处在从中期向中后期和后期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确实有短板,另一方面要看到,这正是我们非常有潜力发掘的空间。工业化和城镇化一定要往前推进,升级发展。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国现在已经有将近700个建成区,即大中小城镇区域,这里面最主导的态势仍然是要把城乡接合部往外推,准备接纳未来三亿从农村迁徙到城镇区域的人口,原来已经进城的还要给他们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待遇。中国会有一轮又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包括很多的新区建设,以及中央现在特别强调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被颠覆、没有改变。客观的成长性加上主观的继续努力,中国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冲过“历史三峡”,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因此,企业家、市场人士应该采取长期主义行为模式,有长期的行动战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