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湾,“中国非织造布名镇”的织造布源头


        织布湾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它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题记

 

织布湾,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隶属于“中国非织造布名镇”——湖北仙桃市彭场镇。“中国非织造布名镇”是近些年国家赋予的名称。在赋予这个名称之前,它在国内也是享有盛名的。

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彭场靠生产一次性口罩,当年产值达到8亿元。2008年禽流感爆发,彭场无纺布208家企业迅速启动满负荷生产,当年产值接近60亿元,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始于2019年年末的新冠肺炎,彭场在防疫物质上的贡献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它生产出了全中国60%的无纺布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产品畅销欧美市场。2020年,彭场产生了4个亿万富翁、26个千万富翁。至于百万富翁,用这里人的话来表述,是不计其数。

 

纺织布产业看中国,中国看仙桃,仙桃则要看彭场。这是如今挺流行的说法。彭场是仙桃无纺布产业的发源地,现在又号称“中国无纺布之都”,这些称呼都是名副其实的。

这个现有总人口11.6万人的大镇,一直是仙桃市最大的乡镇。仙桃市撤县建市之前,原沔阳县有两个直辖镇,一个是仙桃现有的城区,那时叫仙桃镇,另一个就是彭场镇。而在彭场这块地方,不仅有一个彭场镇,还有一个彭场区。当时,两者的政府驻地近在咫尺,管辖的范围却不相同。镇管辖的范围包括集镇以及周边几个郊区,以工商业为主,并且直属县管;而区则管辖二十多个村庄,以农业为主。当然,在彭场驻地上也兴办了一些工商业。直到1987年撤县建市时,彭场的区、镇才合并彭场镇。

彭场现在的盛名已经远非一个隶属它的小村可比。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它们一定会存在某种联系。至少,它目前的风光,与小村织布湾曾经的风光是有着几分相似的!

时间往前推到1937年,那年抗日战争爆发,本就贫穷的老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这时,共产党领导下的天潜沔武装开始在江汉平原活动,粮食、武器、服装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一个小小的织布湾,竟然扛起了提供部队军衣布料的重任。几年之中,人们将日夜赶织的布料,秘密送给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村如其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织布,一个月就可以生产混装布9000米,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许多年后,历史积淀的传统,又有力地推动了彭场乃至仙桃的工业发展。

这个目前只有5个小组,不到2000人口的小村,依然保持有老一辈留下的产业。

彭场镇的最南边,是仙桃市内两条大河流通顺河和通洲河的交汇处。织布湾,就坐落在这里。因为地处两河交汇处,这里又叫河口。

流水淙淙,杨柳依依。每个季节,这里都有着独特的景致。但最有特点的是夜声,那种让人想起古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一种声音。从湾头走到湾尾,都是那种有节奏的声音,余音袅袅,引发人翩翩思绪

 

织布湾人的织布业从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就开始了。

那时,种植木棉刚刚在沔阳兴起。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这里织造的“州庄布’”、“墨清布”、“苏花布”就开始在四川、河南、湖南以及湖北的宜昌、沙市、武汉、黄州等地销售了,成为遐迩闻名的织布湾。

织布湾的大部分人世代以织布为业。这里一直流传这样的歌谣:“织布湾呀五里长,家家户户织机响。白发老妪勤纺纱,年轻姑娘织布忙。男儿捐布走四方,串街走乡卖布忙,五湖四海迎货郎,扯我布匹做衣裳。”

这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以织布为业?织布湾名称的来历,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织女和牛郎被银河阻隔后,织女就一直想逃离天宫,再度下凡。这天,当她逃出机房,来到银河边时,却看不到牛郎的身影。原来,牛郎担心田地荒芜,早就带着了两个孩子返回了家园。织女看不到牛郎,就飘飘然来到了人间。

在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见了柴扉草房,不见了织机,也没有见到两个孩子。她向乡亲们打听,人们告诉他,曾有一个壮年男子,领着两个孩子来找过房子。哪知,“天上一日,世上一年”,他的房子早已不存在了。所以,男人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到别的地方开荒去了。

织女按照人们指引的路线,终于找到了牛郎和两个孩子。四人相见,哭成一团,发誓再不分离。于是,一家四口长途跋涉,来到通顺河畔一个繁荣集镇的对岸,男耕女织。这个镇就是彭场镇,人们把对岸的村庄叫做织布湾。

织布湾有四大姓:梁、鲁、张、朱。四个姓都是根据织机上的部件取的,织机的胸梁为“梁”、机杼为“朱”、机轴为“鲁”、机箱为“张”。

到民国十五年(1925年),这里的织布大户朱复之从日本购回了2台铁木混合机,产量大幅提高。后来,本地人开始仿制和改造这种铁木混合机,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此,铁木混合机就开始运用到沔阳的织布业中,织布业也随之迎来飞速发展。

建国后,织布湾的纺织业受到了高度重视。1951年,湾里的纺织户和本镇纺织户以及印染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沔阳县第一家合营印染互助组,开创了沔阳用红绿花工艺生产床单、被面的历史。1951年冬,彭场染织社成立,纺织户自带织机入社。240名成员中,绝大部分人来自织布湾。1954年,仙桃首家织布厂诞生,就是彭场的和平织布厂。这个厂是由沔阳县民政局拨款兴办的,主要生产白细布、蚊帐布、条格布、和平呢等,产品由县花纱布公司包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又相应成立各种经济组织,生产的产品不断更新,技术越来越先进。

改革开放后,以织布湾产业为基础的纺织业逐步带动了彭场的纺织业,使之成为沔阳纺织业的领头羊。到1980年,彭场针织厂改名为沔阳县织带厂,原来这里创办的沔阳棉织印染厂分为沔阳县床单厂和沔阳县色织厂,成为沔阳的骨干企业。

由织造布到非织造布,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1986年,彭场国营校办的一个编织厂得到沿海地区外贸公司的无纺布订单,做出的产品质量让人刮目相看。外贸公司对这里的技术和质量都十分满意,逐渐加大了订单数量。于是,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小的商机。市场迅速被做大,这才有了专门的无纺布制品集体企业。这一新型产业开始在彭场镇萌芽,逐渐发展壮大,而民营经济的活力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2020年3月,临危受命的新任湖北省委书记应勇来到仙桃,肯定了仙桃应对疫情的卓越贡献,并要求仙桃“加速 产能升级、结构升级、品牌升级,打造区域性特色经济板块”。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视察了仙桃防护物资生产情况,明确表示支持仙桃的非织造布产业发展。

从织造布到非织造布,是一次重要的转型,也是彭场经济和名声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织布湾人,也早就根据时代变迁和形势发展,在历次大潮中勇立潮头,率先冲浪。梁、鲁、张、朱中,有多少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我不得而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织布湾人一直都在与布打交道。无论织造布还是非织造布产品的生产,渗透在人们骨子里的传统习惯和经营理念,无时不在影响这里的人们。

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都属于偶然事件,彭场的声誉之盛仿佛也是偶然事件,但偶然常常蕴含在必然之中。以织布湾人为代表的彭场人自古都是勤劳聪明的,这些优良品质总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非织造布名镇”的织造布源头,无疑是在织布湾。从更深层次来说,非织造布的兴盛,无疑也是织布湾的传统习惯与整个彭场人现代观念的一次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