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杏苑崛起开新篇————《龙砂医派》正式出版


                                                  龙砂医派杏苑崛起开新篇

                                                                  ——《龙砂医派》正式出版

                                                                         陶国水

 

 

 

  近日一部系统展示无锡地域性、综合性医学流派的图书《龙砂医派》正式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据悉,《龙砂医派》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医流派传承丛书”分册,该书循流探源,系统梳理了龙砂医派的历史脉络、学术特色,界定了龙砂医派的属性特色,厘定了龙砂医派的内涵外延,探析了龙砂医派的形成要素,展示了龙砂医派的活态传承、展望了龙砂医派未来研究与发展方向。

  该书汇集了近年来对龙砂医派发掘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一册在手尽览龙砂医派800年赓续不断的历史画卷,彰显了龙砂医派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魅力的学术特质,是全面了解龙砂医派的一张导航图,也是展示无锡乃至江苏传统医学“金字招牌”的一张名片。

  无锡,古称梁溪、金匮,简称锡,江阴古称暨阳、澄江,自宋代凿通锡澄运河后,两地交通便捷,商贾交往频繁,故多锡澄联称。发源于锡澄地区的龙砂医派,肇起于宋元,隆盛于清末民初,再兴于当代,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龙砂医学诊疗方法”为无锡市与江苏省非遗项目名录;以晚清龙砂医家柳宝诒膏滋药制作工艺为基础的“致和堂膏滋药制作工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龙砂之名,久已有之。因江阴华士(旧称华墅)有白龙山、砂山两座山,故华士又古称龙砂。根据文献载述,最晚到唐代已有龙砂之名。历代有以龙砂为题名的方志宗谱、著作、诗词,如《龙砂志略》《龙砂姜氏宗谱》《龙砂贡氏宗谱》《龙砂诗存》《龙砂道中》等。有关医学文献以龙砂命名者有《龙砂医案》《龙砂姜氏医案》《龙砂八家医案》等。针灸巨擘承淡安在他的日记有“我龙砂之光”之誉。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医。江南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学术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乃至包孕吴越的太湖文化、海纳百川的长江与运河文化、泰伯奔吴的吴文化等相互交融的江南人文基因,涵养了龙砂文化区的形成,也孕育了儒风独茂、名医辈出、名著众多、医术纷呈、特色鲜明的龙砂医派。

  明清以来这一地区形成了以华士为中心和源头并不断向周边扩大,乃至影响全国的龙砂名医群体。在这里诞生了第一部经方医案《伤寒九十论》;孕育了明代女医谈允贤的专科医案专著《女医杂言》;清代《疡科心得集》独树一帜,开列中医外科心得派;缪问撰注《三因司天方》,论病悉本诸《内经》,议药尽归之《本草》,论广司天运气方药的临证方法。清·孔广居在《天叙姜公传》中对此盛况进行描述“华墅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

  从历史地理来看,龙砂医派形成于长江、太湖、京杭大运河、锡澄运河及泰伯奔吴的梅里之间,广袤于环太湖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信息交流以及人才的孕育。使得龙砂文化区具有“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崇文重教,精益求精;尚德务实,义利并举”的江南文化核心内涵特质。这种文化反应到传统中医药学上面,锻造了龙砂医派“重视经典研究与应用、重视办学教学与传承、重视结社交流与互鉴,重视刊物编辑与传播;既有独创新见的精诚,又有经世致用的务实,既有尚德为民的情怀,又有中医复兴的担当;既有开放包容的融动,又有承古纳今的学风”等一系列文化、学术特质。

  从流派属性而论,龙砂医派兼有地域性流派、学术性流派、世家流派的三重属性特点。三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不是孤立的。譬如,龙砂医派中有经典外科三大流派之一的“外科心得派”以及龙砂医家承淡安创立的“澄江针灸学派”等学术性流派。“吕氏世医”“姜氏世医”“朱氏伤寒”“黄氏喉科”“尤氏喉科”“曹氏儿科”等中医世家流派,他们形成家族链,代有传承,享誉一方。“黄氏喉科”“尤氏喉科”“曹氏儿科”等具有专科专病特色技艺的世家流派,又符合中医学术流派界定的“三要素”,故而又属于学术性流派范畴。

  “重视研究《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形成擅用司天方药的龙砂医派五运六气特色”“视研究《伤寒论》经方,形成擅用方-病-人相应、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临床应用的龙砂医派经方特色”“重视七损八益调阴阳及肾命理论,擅用膏滋方奉生调体治未病,创新膏方制作技艺,形成龙砂医派膏方特色”是龙砂医派三大主要学术特色(亦称三大主要学术共性)。

  龙砂医派医家,除有主要的三大学术共性外,共性中衍生个性,各自专科专病特色鲜明,在内科、外科、女科、儿科、骨伤科、针灸推拿、喉科、痔科以及痘疹、伤寒、温病等诊治方面,心得自有。如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沈金鳌“脾统四脏”、张聿青“流湿润燥”等,为学界推崇,又如“许之婴儿,尤之治喉,朱之接骨”,及至黄氏喉科、刘氏骨伤等民众口碑,广为流传。他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极大地丰富了龙砂医派的学术体系与诊疗技艺。

  历代龙砂医家,不仅医术高明,技艺精湛,更有厚德怀仁、贫病不计、乐善好施的品行与医德医风。叶灵萃(字爱山),日拥担药椟,走村串巷,徒步走四乡治疾,遇贫者赠以药。顾儒诊病不问贫富贵贱,虽寒暑风雨,随叩随赴,于贫者免收药费,且助柴米,里人私谥为“慈惠先生”,姜礼立功过格,“日记得失,终身不怠”,每遇贫者施诊,“出囊中药治之,不取值”。明正德、嘉靖年间,吴中瘟疫流行,吕夔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裹药囊日治百家,全活无算”,名震吴中。1864年无锡荡口大疫,民多患霍乱,张聿青随父诊治,不辞辛苦,张父不幸染疫去世,张聿青来不及悲伤,继承父亲遗志,毅然代父出诊,时人皆折服。

  历代龙砂医家注重中医人才培养,充分运用家传、师承授徒或院校教育三条途径,薪火相传。在正规学校教育前,他们积极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并打破传内不传外的桎梏,广授贤达。晚清民国时期,他们挽救中医于存亡,或成立学术组织,交流互进;或编辑期刊杂志,传播学术,争鸣互鉴;或探索函授教学模式;或创办规模化学校,引进近现代教育体系,汇通中西,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创立兼有医疗、实习、教学性质的医院,形成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格局;凡此种种,彰显了龙砂医家的责任当担与初心使命。他们广收门徒授业、赓续医脉;结学社办刊物、复兴国医;襄办新式学校、广育人才;创建针灸学社、重光绝学;创办针灸杂志、传道弘学;设立研究分社、名扬海内;抗战出力献策、针灸救国;筹建高等院校,桃李满园。

  晚清民国乃至近代,龙砂医家东进沪上、西出金陵、北上津沽、南下川渝,使得龙砂医派多点延伸。曹颖甫、薛文元、郭柏良、章巨膺等东进上海,参建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龙砂学子。

  国医大师朱良春曾盛赞龙砂医派,“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具优势,锡澄毗邻,钟灵毓秀,龙砂医派,杏苑崛起,经方膏方,五运六气,岐黄万代,懿欤盛哉”。

  目前促进龙砂医派发展已被写入《江苏省中医药发展条例》以及江苏省、无锡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与若干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龙砂医派研究与传承推广工作,2013年经无锡市编办批复在无锡市中医医院增挂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牌子,2019年无锡市编办批复研究所更名为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2023年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成立,与此同时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龙砂医派分院成立。作为龙砂医派研究与传承推广的主阵地,无锡市中医医院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积极构建龙砂医派“一体两翼、点面结合、区域协同”发展体系,着力搭建龙砂医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三大发展平台”,聚力健全龙砂医派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四条发展机制”。先后依托宜兴市中医院设立了“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宜兴分院”。依托江苏省南北对口支援项目在宿迁市中医院、灌云县中医院先后成立了“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宿迁推广工作站”、“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灌云推广工作站”。

  目前龙砂医派相关学术观点业已成为学界热点,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龙砂医学诊疗技艺的热潮。目前有龙砂医派传承弟子千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等国。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东、青海等地共建有34个龙砂医学流派传承推广工作站。近10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龙砂医学特色技艺相关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200余场次,受训人员达20万余人次。与此同时,围绕龙砂医派学术特色开展了五运六气、经方、膏方的现代传承研究,申报成立世界中联五运六气专委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等学术组织,黄煌经方国际论坛独树一帜。开展龙砂医派防疫治疫特色研究与实践,承担各级龙砂医学科研项目多项,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了《龙砂医学丛书》等古籍文献。通过龙砂医派的研究提升了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提升了无锡乃至江苏中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龙砂医派是古老的,说他古老,因为他绵延800年,薪火传承,生生不息;龙砂医派又是年轻的,因为系统发掘、研究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去完善。我们要研究并记住这段历史,赓续历代龙砂医家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治病救人坚持初心的仁爱精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使前人的遗产成为今天开创中医新辉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