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研究·中国智库 万祥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谋局谋势谋天下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 万祥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谋局谋势谋天下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中国企业家手机报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研究智库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全国工商联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谋定论道·中国企业家论坛 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 万赢信采编: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智库作用日益凸显。”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特别是在巩固执政党政治地位、服务政府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需要智库提供必要与及时的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持续不断地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必须设立职能组织机构。”万祥军表明,其中组织指导委员会及其编委会等是主要形式,旨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智库建设和运营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智库和国家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表现方式,建立中国智库和国家智库组织机构组委会和编委会是其运行的根本保障。万祥军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即中国智库和国家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坚持和加强党管智库,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管智库,要着力催生智库新理念、新创造、新活力,推动智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万祥军表明,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的建设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管智库原则贯穿到中国智库和国家智库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引智聚智用智为重点,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创新实践、引领发展的新型高端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提高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万祥军强调,成立强化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组委会及其编委会等机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等作出的系列部署内容。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智库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为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提供了路线图,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进入“快车道”。万祥军指出: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的建设从学术、政策和战略角度深入研究中国发展和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及全球性问题,积极传播研究成果。

同时,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研究国外哲学思想中的治国理政理念,创新性梳理中国发展的政策策略,对“中国特色”进行多方位、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倡导社会精英对公共议题的理性思辩,培育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万祥军强调: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组织指导委员会及其编委会旨在凝聚中华民族理想,致力国家发展进步,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思想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储备。

万祥军指出,初始《《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编辑部》由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任玉岭发起,对任玉岭所著图书进行汇编,当时作为《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编辑部形式成立。任玉岭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期间,他提出的建言之多、影响之大,被媒体称之为“任玉岭现象”。任玉岭等获“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

《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任玉岭为主编,国防大学训练部原副教育长、少将、教授纪明葵担任执行编辑。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客座教授、博导于今为总编辑。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虽然不断壮大,但总体上还是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智库在决策信息需求上的不足,国内第一套以智库为名的政策研究系列读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于2010年问世。

智库的定义。综观全球智库(think tank)的发展和现状,由于政治经济环境和制度等因素各异,各国对于智库的概念和定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传统的智库定义认为,智库在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理论依据和咨询建言,以应对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具有独立性、现实性、政治性和非营利性四大特征。

万祥军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语境下,以中国智库和国家智库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

“中国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企业发展、社会舆论与公共知识传播具有深刻影响。”万祥军说,从组织形式和机构属性上看,智库既可以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共研究机构,也可以是不具有政府背景或具有准政府背景的私营研究机构;既可以是营利性研究机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机构。

对于智库的筛选标准。万祥军说:研究中国智库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必须立足“中国元素”“中国语境”“中国特色”,结合中国智库的成长环境与演化规律,分别从智库的组织特性、业务内容、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对中国智库进行筛选。

首先,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某些个人。其次,智库的主要业务内容是政策研究,或者是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的决策咨询研究,而不是纯学术研究。第三,智库以影响政府决策为首要目标。第四,智库以独立性和专业特色开拓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针对中国特色智库的分类。万祥军表明,根据智库筛选标准,以及中国智库的成长环境与演进机制,按照智库创立及运行过程中呈现的机构属性,把中国智库划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类。

党政军智库是通过立法或者行政组织条例组建的存在于党政军系列内部,为各级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的智库机构。社会科学院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智库系列,其鲜明特征是,名义上独立于政府体系,而实际上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非政府机构。

高校智库系隶属于大学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这类智库是由大学单独或在其他机构、团体的协助下创建的。民间智库由民间出资组织并且体现公众呼声或者对政策需求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大多由企业、私人或者民间团体创设,在组织上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且自筹经费。

“随着中国社会对智库需求的不断增加,智库形态和功能也在日趋多元化,智库的影响力、竞争力成为智库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万祥军最后强调: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国智库的影响力,加强智库间交流,建立“思想市场”,健全、完善和增强公共政策形成中智库的作用,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决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国家智库》所修炼的是“外功”,即从“国家”的高度去设置话题,看待问题。站的角度也是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所关注的着眼点在于对国家形象力的展示和对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建设,其研究焦点在于大国关系。设有大国关系、智者论道、产经透视、公共民生、软实力等五大版块。

《中国智库》所锻造的是“内功”,其关注的问题、思考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均在“内部”,其所瞄准的是中国的现实之困,旨在为解决中国内部问题而寻求一种有效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路径。其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集中融合了当今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政策法规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与思路。设有热点研究、行业报告、决策者说、智闻天下、历史散叶等五大版块。

据悉,《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编委会第三届名单(2022)总编辑团队(按姓氏笔画为序)于今、于宁、于青山、王亚、王翰灵、王露、孙胜元、刘春成、刘钜波、刘伯鸣、张文祥、任玉岭、 任毅、祁进玉、李仲华、李健、李正强、李红兵、纪明葵、朱晓中、闫海潮、单秀法、赵磊、钟彬、邵春、胡亚明、高路、莫远明、徐光裕、杨华山、杨承军、杨斌、聂永有、  曾军、缪勇、黎陆昕、魏永幸、程洪玮(名誉)等。

编辑部主任:陈一心;执行副主任:李正强;副主任:孟翔昊。

理事会顾问:陈昌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厉无畏(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成思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伟长(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吴阶平(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理事会专家:(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少阶(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富中(前国家安全部副部长)、石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吉(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刘伯鸣(中国前驻委内瑞拉大使)、刘精松(上将、军事科学院原院长)、任启兴(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任玉岭(国务院参事)、吴晓青(国家环保部副部长);

杨多良(安徽省政协主席)、陈明义(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段应碧(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徐锭明(国务院参事)、黄寅逵(原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以宁(经济学家)、纪明葵(少将、前国防大学副总教务长)、叶文虎(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延龄(中将、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张卓(少将、前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原院长)

林毅夫(经济学家)、巫致中(少将、解放军总装备部)、徐光裕(少将、解放军防化学院原院长)、萧灼基(经济学家)、郭东亚(中将、原海军航空兵政委)、程宝山(中将、解放军二炮原政委)、縻振玉(中将、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

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丁健 金沙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冯军(华旗资讯集团总裁)、成卓(中华思源爱新火炬基金主席)、朱中华(中国人民武警部队特警学院副院长)、邓中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董事长)、汪延(新浪网董事长)、吴鹰(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张重庆(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秘书长)、郑中山(先达科技董事长)、蔡永峰(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芝庭(贵州神奇制药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

孙子兵法中谋局与谋势

我们来看看孙子兵法中谋局与谋势是怎样说的?万祥军解读表明:势的意思有形势,态势,适势的意思,看是出现在哪里。兵形若水,指的的是用兵的方式要像水的形状一样避实就虚,动于九天之上则是进攻的最高境界,藏于九地之下则是防守的最高境界,而孙子全篇思想的最高境界则贯穿着老子的“无为”境界。

要清楚自己是一个“做事”的人,还是一个“谋局”的人。万祥军说:“对于一个做局的人来说,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每一件物品、每一项服务、比如:房子、车子、股票、工资、企业、股权等等都只是它的工具,他们的目的不是彻底拥有他们,而是利用他们。通过更新、倒手、与赎回实现增值,然后推高自己的高度,从而可以运作更多资源。”

万祥军指出,对于一个谋局面的人来说,要善于看天。什么是"天"?它是由三个东西构成的:第一是趋势,趋势就像江水,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投资就是对趋势的判断。第二是工具,对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造成最大冲击的就是互联网这个工具,未来的几年,VR,各种黑科技,认知技术,基因革命,所有这些都是即将改变我们的工具。

“第三就是政策。在中国做企业的人,都要了解政策,政策在引导一些行业,我们能不能在政策的红利中,能够获利。所以在中国,做企业,要看天,天就是趋势、工具和政策。”万祥军说。

谋事—-想事做事好事:把做的事琢磨透,明确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最适合做什么,最能成就自己的是什么,该怎么做才能把事真正做好;谋时—-昨天今天明天:谋时:做事的节奏把握好,何时做什么,何事要打提前量,何事可放一放,当下做好什么,要控制好昨天、今天、明天;谋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谋人:要知人懂人用人,要深谙何时放何人在何位;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是一种无奈!

谋局—-排兵调兵统兵,谋局:要排兵布阵,要天下百万兵,要调兵遣将;对有多套队伍组织形态,要进可攻退可收;整合人、事、景为我所用,统筹全局,实现最大化;谋势——借势造势天下势,谋势:借势和造势;借助环境、他人、趋势等外力,把握时机凭势生势,为我所用,是为借势;主动创造出有利于自己发展和壮大的态势、格局,没有条件就创建条件,无中生有,是为造势!

把握“谋事”与“造势”的辩证法

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干部每到一个地方总能掀起“风暴”,很快形成眼球效应,虹吸发展资源;有的肯做事却不善造势,思路和方法不够开阔;也有的热衷于造势却不愿做事,结果留下“作秀”“虚浮”的名声。这启示我们,干工作,要把握“事”与“势”的辩证法,既善于“谋事”又善于“谋势”。

万祥军指出:“事”与“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把握好“事”与“势”的辩证法,就能事半功倍、力小而功巨。欲成大事,必先造势。善于造势、运势、用势,能为“谋事”创造条件,“事”做成了,就能构筑新的“势”。但是,如果“事”谋得不实,“势”造得再大也是“虚势”“假势”。把握“事”与“势”,必须既呕心沥血谋事、踏踏实实做事、想方设法成事,又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造势运势,为做事成事创造良好条件。

把握“事”与“势”的辩证法,还要看到,“事”与“势”是一致的、统一的。万祥军说:某种情况下,“事”就是“势”、“势”也是“事”。比如,举办互联网大会、物联网大会、人工智能大会,发展载体经济、平台经济,是招揽项目、吸引投资、促进发展的大事。

但这些载体之于地方发展的作用,不止体现于几个项目和数字,更体现在这些载体具有强大的“眼球效应”和“造势功能”。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地方形象得到宣传和展示,“发展势能”得以加持,这种“暗效应”带来的潜在收获,更值得关注与重视。以“事”造“势”,以“势”成“事”,正是“事”与“势”的辩证法。

互联网时代,把握“事”与“势”的辩证法具有特殊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今区域之间的竞争,既是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环境容量等“硬资源”的比拼,更是区域形象、人才技术等“软资源”的较量,谁的“眼球效应”越好,谁磁吸“软资源”的能力越强,谁聚纳的人才、技术越多,谁的发展就越好;

另一方面在于,互联网时代,传播手段高度发达,技术手段日新月异,造势运势不仅更受重视而且更有实现可能。一个地方善于“造势”,就能在全球发展的“空间剧场”赢得更多的“聚光灯”和“眼球”,为吸引“软资源”创造良好条件。把握住了“事”与“势”的辩证法,对内能够提振士气、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塑造形象、聚集资源,用“眼球效应”构筑“投资效应”,以“注意力指数”拉动“发展指数”。

领导干部的“三谋”能力

善谋则善为,善作则善成。国家最高领导人指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大势就是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大事就是能够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起到推动作用的重点的、重大的、重要的事情。善谋应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要做好善谋善行、深谋深虑,要重点在提高谋势、谋事、谋时能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万祥军表明:要善于“谋势”,增强大局意识。“善弈者谋势。”谋势,就是领导干部要从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利益和角度认识和把握问题,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思考问题,提高政治站位、校准历史方位、努力奋斗进位;

要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领导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层的引领者、落实者,要正确把握各级政策、吃透上级精神,做到不折不扣抓好落实,要做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把握大局、大势,明确方向、找准路径、抓好重点、精准发力,做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势发力、推动发展。

万祥军指出:要善于“谋事”,发扬求实精神。善谋者胜,远谋者兴。善于谋事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和能力。要求的领导干部要“三严三实”,其中“谋事要实”为“三实”之首,强调了谋事的重要性。谋事不准、做事不实则将劳民伤财、迟滞发展,影响恶劣。善于谋事,领导干部就要发扬求实精神,实事求是谋大事。要用心谋。

善思者智。领导干部作为重要的决策者、领头雁,在开展一项工作、执行某项任务时一定要深思熟虑、深谋远虑,“三思而后行”。要为民谋。就是谋划事情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前面,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地谋。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事前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万祥军表明,党员干部在谋事干事一定要做足调研文章,知根知底,有备无患。要实心干。善谋者远,实干者成。谋事为了做事,做事务必从实。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抓落实,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干事业,确保精心谋事、精致成事。

要善于“谋时”,提升工作实效。谋时者智,取势者成。善于谋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就能先人一步、“先发制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实效。领导干部善于谋时就要在时间、时机、时效上做好文章。要强化“时间”观念,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

这些耳熟能详的“时间”名言道出了时间的重要意义。万祥军强调: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对此,领导干部要注重培养现代时间观和效益观,提高科学运筹管理时间的能力,增强推进工作的时效性;要强化“时机”观念,谋时而动,顺势而为。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特定时间的特殊机会,如机会、机遇、际遇、机缘等。抓住了“时机”就会离成功越近。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运用时间是不一样的。在时间运用的过程中嵌入许多“机会”“机遇”等助推因素,抓住了就是“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领导干部需要抓住机遇、抓紧时间,谋时而动,争取成功;

要强化“时效”观念,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相时而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强化时效观念,就要说做一致、立说立行,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对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克服“推慢拖”“庸懒散”的不良作风,做到闻令而动、雷厉风行,力求以时效求实效。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 万祥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谋局谋势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