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是中国中央山脉,中华家园的内园、老园、核心园。天地,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交泰,生机盎然。在中国地理、生态、人文上,秦岭居“C位”。中国,从秦岭走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秦岭是国之大者。要当好秦岭卫士,守护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这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秦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特殊地位的高度概括、科学总结和理性升华,为我们构建了21世纪中国秦岭观。
秦岭从昆仑山走来,走进华夏中央,走向华北平原,左手挽着黄河,右手牵着长江,山水和合,造化出“一山两河”大格局——这是举世无双的中国地理标识。秦岭如同太极,太极生两仪——黄河与长江、南方与北方。中华文明是大江大河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也是大山文明——秦岭文明。中华文明是山水和合文明——“一山两河”文明。秦岭是一幅幅套装的锦绣山水,这里有“山”曰“华”,华夏之“华”,中华之“华”;这里有“水”曰“汉”,汉人之“汉”,汉字之“汉”。这里有“岭”曰“秦”,“岭(嶺)”,暗合“山脉领导者”之意,“秦”暗合“春”“秋”绵长之意。英文china,是“秦”(chin)之古音。
秦岭是“华夏”本部,中华文明滥觞之地。秦岭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女娲氏,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神农氏、轩辕氏,顺承转接“三皇五帝”及至夏商周三代,以及开创二千余年中华帝国先河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值得世代景仰的大汉盛世、大唐雄风。秦岭山下,长安、洛阳是两个享誉世界的“千年级”的中华帝都,由“三代”至大唐,三千年中华史,核心就是“长安-洛阳”史。上古神话传说,易经,诗经,诸子百家,儒、释、道,中华人文经典,就是以秦岭为中心展开的中华故事。秦岭是中华文明标识。
中华祖脉,秦岭生易。不少人视易经为天书,河出图、洛出书,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伏羲氏受天赐河图、洛书的昭示,始作先天八卦,揭开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神秘面纱。于是乎,无端凿破乾坤密,始自羲皇一画时。张载“易即天道而归于人事。”以自然史观论,河图洛书当是河洛地带自然现象法则化、图形化,抽象再抽象,形成了符号化的伏羲二十四爻八卦图。二十四爻,每一爻都代表了一个自然变化;八卦,每一卦都代表一种自然现象——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乾坤易之门,神机尽开辟。在文字不成熟的时代,用阴阳二爻符号系统表示自然现象,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发明,代表着六七千年前中华民族的智慧巅峰。天地和、万物生。自然变化无穷,而人的信息匮乏,自然崇拜油然而生。于是,人们遇有需要决断之事,便将决断权交给了自然。早期的八卦,主要用于“决断”。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及至周代,八卦进入新境界。周文王创新了八卦排列方式,并衍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周公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一作了极简的文字解释,即卦辞、爻辞,也即系在每一卦、每一爻旁边的文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卦辞、爻辞,图文并茂,即是易经。易经形成于西周初年,流行于王室上层、知识渊博之士。春秋战国之际,孔子门徒易传诸篇相继问世,开启易经义理化、世俗化历程。秦始皇“书同文”,加速了易经、易传传播。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表彰六经,易经、易传合作《周易》。后世易学,以《周易》为本,生生不息。
易经真谛是“和”。太极即是“和”,由“和”而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四象、两仪、太极是生命共同体,圆润融通,呈现在同一太极八卦图上,“合-分-合”即是“和”。老子讲得更加明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易传》“利者,义之和也”。趋吉避凶、适者生存是“易经公理”。遵循“易经公理”,才能与天地和谐、与万物和谐、与自然和谐。
秦岭是易之根。地理是文明的摇篮、历史的子宫。秦岭彰显冬夏秋冬、四季分明,秦岭生长周而复始、无所不备的《易经》思想体系。秦岭是天赐中华之太极,和合山水、和合南北、和合天下……
注:易经,关于变化的经典。与时偕行,进入21世纪,易经创新升级版。本文为《21世纪新易学》文字整理稿(首篇)。2023年11月5日于磨香斋。